【摘要】:我们把中国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称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家训的形式,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戒、家范、家法等,是中国宗法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它萌芽于五帝,产生于先秦,发展成熟于两汉至隋唐,宋、元、明、清从繁荣鼎盛走向衰微,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历经了转折与变革。
我们把中国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称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家训的形式,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戒、家范、家法等,是中国宗法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它萌芽于五帝,产生于先秦,发展成熟于两汉至隋唐,宋、元、明、清从繁荣鼎盛走向衰微,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历经了转折与变革。[1]
一、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萌芽时期(先秦)
家庭教育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道德教育,据考证,我国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几乎与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同时起步,《商君书·画策》中说,“黄帝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2],也就是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的道德规范,其中包含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另外,家庭道德教育的萌芽也在五帝禅让中初露端倪,“禅让制表明子孙或幼弟如果不遵守父祖、兄长之训,缺乏德行,是不能继承王位的”;“五帝对子孙的要求是很高的,也是经过考察和训导的,这种考察、训导,虽然具有君臣、上下的性质,但从氏族内部角度来看,包含着长辈对幼辈的训诫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