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爸爸和妈妈的日常

爸爸和妈妈的日常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儿子,现在不行,”爸爸厌烦地说道,“我正在和你妈妈讲话。”当男孩终于背到12乘4时,爸爸平静地说了句:“很好。”“没,他今天态度挺好的。他打的二垒。我们配合得不错。”接下来,爸爸继续倾听女儿倒苦水,然后指导她如何应对这 种沮丧的感觉。

想象一下,3个不同的男人,在傍晚的时候各自回到家里。他们都年近40,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的儿子和一个10岁的女儿。回家时,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份报纸,掏出钥匙开门。门打开以后,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消失了。

第一个男人回到了一处昏暗的公寓里。电话的语音留言里传出了前妻熟悉的声音,简明扼要地提醒他,今天是女儿的生日。

“我记得的。”他喃喃地说,接着拨通了长途电话。当听到电 话那头是女儿的声音,而不是前妻的声音时,他深呼了一口气。

“宝贝,生日快乐!”

“嗨,老爸。”女孩平静地说。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男人开口问道:“寄给你的礼物,收到 了吗?”

“收到了,谢谢。”

“你喜欢吗?商店里的人告诉我那是最新款。”

“是的,挺好的,只是……”

“只是什么?”

“是这样,我现在不再那么迷芭比娃娃了。”

“噢,这样子啊。没问题,我们还能退。等你圣诞节来看我时,我给你准备一样特别的礼物,好吗?”

“好的。”

“那个什么……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可以吧。”

“学校里一切顺利吗?”

“还不错。”

“你弟弟怎么样?”

“他挺好的。”

他们的谈话就这样继续着,爸爸像个质问者,女儿像个不情愿招供的目击证人。最后, 男人自言自语地说道,等她和弟弟12月份过来玩时,他们一定会玩得很开心。男人挂了电话,感 到空虚、沮丧。

* * *

第二个男人回到一个灯光明亮的住处,屋子里飘着饭菜的香味。他的鼻子告诉他,妻子今晚准备的晚餐应该是意大利菜。

“小家伙们!”他边向正忙着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们打招呼,边用他手中的报纸爱抚地拍了下每个孩子,然后径直走向厨房,准备帮妻子准备晚饭。

当孩子们在餐桌前就座后,他问孩子们:“今天上学怎么样啊?”

“很好。”孩子们齐声回答道。

“学到什么东西了吗?”

“没什么特别的。”女儿咕哝着说。

“我们在学乘法表。”儿子主动地说。

“很好。”爸爸随意地回道,然后转过去问妻子,“对了,那个人打电话问房产抵押的事了吗?”

“你想听我背4倍乘法表吗?”男孩打断道。

“儿子,现在不行,”爸爸厌烦地说道,“我正在和你妈妈讲话。”

男孩陷入沉默,听着父母讨论重新申请货款的好处和坏处。趁着他们停下来的空当,男孩再次作出尝试:“嗨,爸爸,想听我背4倍乘法表吗?”

“不想,尤其是当你满嘴都是蒜味面包的时候。”爸爸嘲讽道。男孩还是不气馁,喝了一大口牛奶,开始背道:“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

当男孩终于背到12乘4时,爸爸平静地说了句:“很好。”

“想听我背5倍乘法表吗?”男孩问道。

“晚些时候吧,”男人回答道,“现在,你去和姐姐继续玩刚才的游戏吧,我和妈妈有事要谈。”

* * *

第三个男人打开门后,家里的场景和第二个男人差不多。妻子在做饭,孩子们正忙着打电子游戏。但等每个人在饭桌前落座后,对话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展开了。

“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啊?”男人问道。

“没什么。”孩子们齐声回答。

“课间休息时,有没有试试你的新棒球手套啊?”他问儿子。

“对,试了一下。”

“是正如你所愿,打的一垒吗?”

“没错。”

“今天彼得没挤兑你吧?”

“没,他今天态度挺好的。他打的二垒。我们配合得不错。”

“那真棒啊!你击球的水平提高了吗?”

“还是很差劲!我有两次都打空了。”

“哦,天哪,那真是不怎么样。可能还是需要多练习。”

“嗯,或许吧。”

“晚饭后,我陪你一起练习投接球,你看怎么样?”

“好呀!”

“你今天怎么样啊?”他转过去问女儿。

“什么呀?”女儿回道,一副不愿意多说的样子。

“今天过得顺利吗?”

“还行吧。”她回道,很显然在为什么事发愁。

“布朗女士觉得你们的二重唱怎么样?”

“我们今天没唱。凯茜生病了。”

“又生病了?是她的哮喘病复发了吗?”

“我猜是吧。”

“那真不幸。好吧,至少让你又多出些时间去练习这首曲子。”

“我都练烦了,老爸。”

“是,一遍遍排练同一首曲子,是会让人觉得烦,不是吗?”

“我再也不想吹长笛了。”女儿宣布。

接下来,爸爸继续倾听女儿倒苦水,然后指导她如何应对这 种沮丧的感觉。

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的父亲在参与孩子生活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第三个父亲似乎熟知孩子生活中很多的细节,孩子朋友的名字、每天的活动、在操场上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了解,让他能够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相比之下,第二个男人满脑袋想的都是别的事情,当孩子试图吸引他的注意时,他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显露出轻蔑的态度。而第一个男人,与孩子分隔两地,对女儿的生活知之甚少,甚至不能与孩子很好地交流。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参与家庭生活,尤其是在情感上支持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幸福有着独一无二的影响。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亲无法做到的,尤其在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方面。研究还显示,缺少父亲关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气概和自我控制方面做好平衡。因此,他们将无从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感。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开始建立友谊,追求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这些技能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了父亲积极的参与,女孩将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更有潜力。虽然这一结论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父亲陪伴和支持的女孩,在年轻时出现性生活混乱的概率较低,在成年后更愿意经营健康的恋爱关系。

研究还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一项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显示,相比那些缺少父亲关爱的孩子,在5岁时有父亲陪伴和支持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加有同理心,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当这些孩子长到41岁时,感受到父亲温暖爱意的人有着更好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拥有长久、幸福的婚姻,有自己的孩子,常与家庭以外的人一起参加休闲活动。

在美国家庭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研究发现纷纷涌现。你只需打开晚间新闻,就能听到各种呼吁父亲转变现有社会角色的声音。从“深度意象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的积极追随者,到和“梦想守卫者” (Promise Keepers)团体有牵连的正统派基督教徒,都越来越重视父亲与孩子关系的重要性。从保守派政治家丹·奎尔(Dan Quayle )[1]强烈抨击广受媒体热捧的电视剧角色——单身妈妈墨菲·布朗(Murphy Brown),到美国黑人群体1995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百万人大游行” (Million Man March),他们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大多美国家庭中,男性的角色缺失太久了。从飙升的离婚率到越来越多未婚生育的孩子,从高发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到逐年增加的社会间题,政府官员、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都在呼吁男性肩负起更多养育孩子的职责。他们都在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男人们该回家了。

我们所做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孩子们的确需要父亲。但我们的研究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不是什么样的父亲都能让孩子受益。只有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认同孩子感受,在孩子苦恼时给予孩子安慰的父亲,才能让孩子更幸福地成长。同样的道理,一个有暴力倾向,过分指责、羞辱孩子,在情感上冷漠无情的父亲,对孩子百害而无一益。

父亲角色的转变

为了理解父亲的参与和情感上的支持将对孩子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家庭的历史演变。在过去的几代人中,父亲从影响孩子幸福的关键角色沦落为在很大程度上可有可无的角色。高离婚率和大量的未婚妈妈,导致很多孩子生活在父爱缺失的成长环境中。在很多孩子的印象里,爸爸就是一个原来住这里后来又走了的人,或者是那个应该提供赡养费却没有做到的家伙。

历史学家把这种转变追溯到了200年前的工业革命。从那时起,男人们开始在远离妻子和孩子的地方,开展每日的工作和生活。直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时代女权主义的呼声才给了父权主导的家族系统致命的一击。从那以后,女人们开始大批进入工作领域。1960年,在孩子年龄小于6岁的母亲中,只有19%的人外出参加工作。到1990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59%。在这段时期里,劳动报酬的平均偿付能力急速下降,这让很多家庭意识到,一张工资单已经远远不足以支持整个家庭。1960年,父亲为唯一经济来源的家庭占总数目的42%,而在1988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5%。

“这种改变宣布了传统的父亲身份和财政角色已经过时。”历史学家罗伯特·格里斯沃尔德(Robert Griswold)在《美国的父权》(Fatherhood in America)一书中写道,“女人们参加工作,实际上颠覆了旧有的父亲身份,一种新的性别关系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婚姻传统也逐渐被侵蚀。在1960年到1987年之间,离婚率上升了一倍。今天,初婚家庭中有一半以上最后以离婚收场。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初婚家庭的离婚率最高可能会达到67%。未婚妈妈生育孩子,这样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寻常。在美国所有出生的孩子中,有1/3的孩子是未婚妈妈生育的。

现在的父亲因为少了婚姻纽带的束缚,更倾向于完全放弃自己对孩子应有的职责。除非父母关系稳定,否则孩子将得不到父亲任何形式的支持,包括经济上和情感上。

在很多人逃避父亲责任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则看到了增进与孩子感情的好机会。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研究显示,父亲开始担当起比以往更多的育儿职责,这一现象在双职工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今,父亲更愿意与妻子一起见证孩子的出生,他们要求育婴假和更灵活的工作时间,甚至削减工作时间,放弃升职机会,只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

虽然这些变化令人深感欣慰,但有证据显示,父亲参与孩子生活的这种趋势进展颇为缓慢。有人把问题归咎于雇主,认为男性员工在工作上很难享有足够的自由,阻碍他们成为称职的父亲。最近一项针对美国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18%的男性雇员享受无薪的育婴假,而享受带薪育婴假的男性雇员仅占1%。待遇优厚的兼职工作很难找到,而一旦他们拒绝加班,或者不愿为了工作原因拖家带口搬到另一个城市,他们的职位就会岌岌可危。

还有人在指责法庭,他们认为,如果法庭继续不公正地对待父亲,孩子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这一状况将不会得到太大改善。在父母离异的孩子中,90%的监护权被判给了他们的母亲。

还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亲没有主动地参与孩子日常的生活。我们的研究人员估计,在双职工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是母亲与孩子的1/3。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只有10%的时间有父亲们的参与。除此之外,当男人帮助照看孩子时,他们仅仅是担当“保姆”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们依赖妻子去给他们安排任务,提供说明和指导,而不是积极主动地独立应对。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男人还是被从孩子的生活中分离出来。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和米娅·法罗(Mia Farrow)关于孩子抚养权的纠纷。当时,法官为了了解艾伦与孩子们的感情,就让他说出孩子的朋友和医生的名字,但艾伦却无言以答。就像本章开篇提到的两个父亲一样,艾伦与孩子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这些父亲就像窥看孩子生活的旁观者,错过了很多与孩子良好互动的机会。

父亲的参与给孩子带来大不同

如果父亲不在身边,与孩子关系疏远,无暇理会他们,孩子们会失去什么呢?对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孩子们因此失去的要远比少了妈妈的帮助多得多。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与妈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参与孩子的生活,能让孩子向着不同的目标发展,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尤其在社会关系方面。

父亲的影响力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项调查显示,5个月大的男婴如果与爸爸有很多的接触,就会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更加自在。这些婴儿会向陌生人发出声音,更愿意让陌生人抱抱。相比之下,那些与父亲互动较少的婴儿则不然。另一项研究表明,1岁的宝宝,在与父亲有更多接触的情况下,单独和陌生人相处时,哭闹更少。

很多研究者认为,父亲常常通过做游戏来影响孩子。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其中一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做游戏。除此之外,父亲还常常和孩子玩一些更刺激、需要更多体能的游戏,而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时则不然。迈克尔·约格曼(Michael Yogman)和贝莉·布雷泽尔顿(T. Berry Brazelton )是一对留心观察的父母。他们发现,相比母亲,父亲和孩子说得更少,但他们更多地去抚摸孩子。父亲常常发出有节奏、有韵律的声响去吸引婴儿的注意。父亲和婴儿之间的游戏,就像带孩子坐上了情绪过山车一样,从小小的兴趣点开始,直到后来的兴奋无比。相比之下,妈妈会选择保守的游戏,让婴儿的情绪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上。

这样的差异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童年时期。爸爸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举高高、蹦蹦跳、挠痒痒,经常和孩子玩一些与众不同的游戏,妈妈则更愿意选择一些保守的游戏,如躲猫猫、拍手、读书、玩娃娃、猜字谜。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式的喧闹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情感的重要渠道。想象一下,爸爸装作是“可怕的大熊”,追在一个快乐的蹒跚学步的孩子身后,或者将孩子举过头顶转圈,玩“开飞机”。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轻微的害怕,同时又很兴奋、愉悦的感觉,并让他通过观察,学会积极地回应爸爸的提示。孩子会发现,发出长而尖的叫声或者咯咯地笑,会让爸爸开心,并让游戏持续下去。他也能读懂爸爸暗示游戏结束的信号(“好了,这次就到这儿吧”),进而学会如何从兴奋的状态过渡到平静的状态。

当孩子走出家门,和同伴们相处时,这些技巧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经常在家里和爸爸打闹,因而知道在大家情绪变得高涨时该做些什么,知道如何在游戏中玩得尽兴,如何在游戏中表现得既不呆板而又不至于失控,如何把情绪保持在快乐玩耍的最佳水平。

罗斯·帕克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对3~4岁的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证明了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与孩子受欢迎程度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一个20分钟的孩子和父亲玩游戏的环节,研究者最终发现,那些经常和爸爸一起玩体能游戏的孩子们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却重要的事实:只有当父亲喜欢与孩子玩体能游戏,但又不爱指挥,不强迫孩子去做什么时,他们的孩子才真正受到欢迎。如果爸爸是那种喜欢体能游戏但又爱发号施令的父亲,这些孩子的得分将会最低。

其他一些研究给出了相似的证据。研究者发现,大体上看,如果父亲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互动,并允许孩子主导游戏的方向,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

这些发现与我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父亲要避免指责、羞辱、贬低、强势。做到这一点对孩子极为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表现出更好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更优秀的孩子,都是那些在情绪上得到父亲认可、得到父亲称赞的孩子。这些父亲可以被称得上是“情绪管理训练导师”,他们既不会忽视也不会压抑孩子的消极情绪,而是对孩子共情,为孩子提供指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应对消极情绪。

例如,在父母教孩子玩电子游戏的环节中,情绪管理训练型父亲会为孩子打气,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引,但不会剥夺孩子积极探索的权利。他们还常常使用鹰架式教学法,这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他们把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成就,视为孩子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证据。通过一句简单的“做得好,儿子”或“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爸爸让孩子的每一个成就成为了下一阶段自信心的基石。这些赞扬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不断向前,不断学习。

相反地,在我们的研究中,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较差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往往是那些冷漠、专权、轻蔑、强势的人。在电子游戏环节,他们用羞辱的话语来刺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嘲讽、指责。如果游戏进行得不太顺利,他们甚至会把游戏主动权抢过去,用这一切告诉孩子,他的能力不行。

3年后,我们对这些家庭进行了回访,并接触了这些孩子的老师。我们发现,经常被父亲羞辱、否定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很大。他们对朋友表现出攻击性,在学校里经常惹麻烦,甚至还有青少年犯罪和暴力倾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显示,母亲与孩子的互动也极为重要,但我们发现,相比母亲与孩子的互动,通过父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我们往往能更清楚地预测孩子未来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成败。这个发现的确很令人吃惊,因为通常情况下,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亲多得多。我们认为,父亲之所以在孩子身上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能激发孩子的情绪潜能。

陪伴孩子,在情感上理解孩子

亲近孩子对父亲来说未必那么难。然而,心理学家罗纳尔多·利凡特(Ronald Levant)在《男性的重建》(Masculinity Reconstructed)一书中提到,现今很多男性都很难为自己的父亲角色定义。“婴儿潮的男孩们长大了,当上了父亲,但有人却对他们说,他们从父辈身上学到的关于做父亲的一切已经不再适用了。对他们的父辈来说,爸爸就是那个努力工作、不常在家、经常批评、很少夸奖、冷漠无情、常发脾气的男人。这一切都已经过时了,”利凡特在书中写道,“如今,男人应该周到、开明、善解人意,要陪伴孩子,融入孩子的生活……唯一的问题是,很多男性都不知道该如何成为这样的‘爸爸’,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亲就不是这样的。”

古时候,父亲角色是战士和猎人,是孩子的保护者。几个世纪过去了,父亲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了那个养家糊口的人:努力工作, 自我牺牲,为家里挣钱养活孩子,支付房屋贷款、 日常开支和大学学费。而今,我们感觉到父亲的角色正在又一次发生转变。人们呼吁父亲在为孩子提供日常保障之外,要为孩子提供另一层面的保护——保护孩子免受帮派、毒品、混乱性行为等负面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父亲强硬的外表并不能使孩子免于这些危险。如今,孩子的安全根源于父亲的内心。他们需要父亲的陪伴,不仅参与他们的生活,更要在情感上支持他们。

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提到的那样,父亲有能力感知并对孩子的情绪作出回应。利凡特在关于父亲角色的研究项目中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项目旨在改善父亲与孩子在情绪方面的交流。通过8周的敏感度和倾听技巧方面的训练,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得以改善;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亲更愿意接受、认同。

其实,男人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课程,就能实现面对孩子所需要的敏锐感知能力。他们可以践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技巧,其中第一步就是提高情绪感知能力。男人首先需要感知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接下来,他们要尽自己所能,陪伴孩子,融入孩子的生活。他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生活。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对于那些与孩子分开居住,或者忙于工作的父亲来说,为孩子腾出时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如果父亲不能迈出这一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改变,他们将与孩子渐行渐远,越来越无法融入孩子的生活,不能与孩子进行有益的交流。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是如何因为调整工作时间而发生重大转变的。

女儿莫利亚不到3岁时,我每天都负责把她送到日托中心,然后再急忙赶去就职的大学。那段时间里,我们每天早晨都很忙乱。我发现自己变得无趣又没耐心,而这是我们两个都不喜欢的。因此,我决定把所有的课程和会面都安排在上午10点钟以后,而这让一切都改变了。从那以后,虽然我还是经常早上9点到达学校,但我与女儿之间的互动却有明显的改善, 因为我知 道,如果女儿需要额外的时间,我也不用担心会错过工作上的重要安排。如果她在我去取车的路上停下来看蜘蛛网,我完全可以 和她一起分享这个过程。如果她忽然间想把红色的鞋子换成蓝色的,我完全可以满足她的要求。

的确,未必所有的职业都能满足每位父亲需要的灵活度。然而,只要父亲愿意积极地行动,给孩子更多时间,更用心地去陪伴孩子,事情就会有改观。每天,夫妻俩谁负责给孩子洗澡?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谁给孩子找好袜子?尽管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琐事,但也值得我们深思熟虑。因为父亲与孩子的感情联结,正是在这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接下来,我们将谈论一些关于如何增进父亲与孩子感情的做法。

|从孕期就开始参与孩子的生活|

研究显示,丈夫更多地参与妻子的孕期生活,能为日后的家庭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进夫妻感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加强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

如果父亲积极地参与产前课程,他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助产士,在妻子生孩子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这对母亲和孩子都极有益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程中有丈夫陪伴的母亲,相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少的痛苦,接受更少的药物治疗,对生产过程有着更积极的印象。对于那些接受剖宫产的妈妈,丈夫的陪伴同样可以让她对整个生育过程更乐观。此外,另一项研究表明,对妻子的怀孕过程更热心参与的丈夫,在孩子出生后,更愿意抱孩子,当孩子哭的时候能更及时去照看。

亲身实践照顾初生婴儿,对父亲而言很重要。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婴儿刚一出生就在医院帮忙换尿布、给孩子洗澡、抱着轻轻摇晃孩子的父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也会继续做这些工作。这些工作给父亲和孩子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了解对方的提示,为彼此的关系确立良好的开端。

此外,父亲在孩子婴儿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会持续下去。如果父亲在孩子年幼时就参与照顾孩子,那么他们在孩子少年时期和青春期时依然能参与孩子的生活。

这些发现让我们更加相信,父亲如果想和孩子建立牢固的关系,就应该从孕期以及孩子出生的头一个月就开始做基础工作。新爸爸应该明白,照顾新生儿是一个需要亲身实践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摸索。从孩子出生就充分参与,能让夫妻二人一同为宝宝的奇妙而喜悦不已。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当然是相互的,新生婴儿自然也能通过这些早期的接触了解自己的父亲。他将渐渐熟悉父亲的脸庞、声音和步伐,知道爸爸如何亲吻他,如何拥抱他。他将知道,爸爸和妈妈一样能给自己带来舒适和安全感。他将知道, 自己的回应也能影响他人;他能影响爸爸对待自己的方式;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他能影响周围的人。

当妻子为孩子哺乳时,父亲难免会感到一种失落感,深切地感受到育儿角色的落差,但父亲也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方式来给孩子提供关键的养护,如用奶瓶给孩子喂水、辅食或挤出的母乳。他们可以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抱着轻轻摇晃孩子,扶着孩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当然,父亲还有自己特有的游戏天分。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通过观察发现,即使是新生儿,也会表现出模仿护理者面部表情的细微反应。这说明,当父亲和小婴儿一起面对面交流时,他们也在为彼此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所有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父亲有足够的时间陪伴新生儿的情况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是育婴假的强烈支持者。如果你的工作条件不允许,我强烈建议,尽量多争取一些休假时间,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最无可替代的最初几周里多陪陪孩子。

当孩子到来后,长辈们也可以帮助父亲担当起重要的角色,而不至于把他冷落到一旁。例如,善解人意的奶奶或姥姥懂得给父亲机会,让他辅助妈妈照顾婴儿,让妈妈得到足够的休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就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孩子发出的提示信号。

当然,是否支持丈夫参与到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来,妻子掌握着重大的权力。罗斯·帕克和阿什利·贝特尔(Ashley Beitel )研究了妻子的态度对丈夫参与婴儿护理程度的影响。他们发现,如果妻子喜欢在丈夫照顾孩子时指手画脚,出言指责,或者妻子认为女人天生比男人更善于照顾婴儿,他们的丈夫参与婴儿护理的程度会相对较低。

但也有很多女性认识到丈夫参与照看孩子的重要性,很想知道该如何鼓励他们。其实答案很简单:让丈夫自主选择照顾孩子的方式。和他分享你在育儿方面的心得,但要避免在他固定尿布、摇奶瓶或包裹婴儿时出言批评,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对。妈妈应该懂得,各种不同的照顾方式都能让婴儿从中受益,这当然也包括更男性化的方式。男性化的照顾方式充满乐趣,有更多的体能锻炼,更少的行为限制。如果夫妻俩对照顾孩子的方式产生分歧,那么不妨为彼此划分职责范围。比如,妈妈负责给孩子喂奶、喂饭,爸爸每天早上负责给孩子洗澡。我们同时还发现,父亲不如母亲懂得安抚哭闹的婴儿,这可能仅仅表明,他和孩子需要更多相处的时间,在没有妈妈打扰的情况下,学习彼此的提示。这时,不妨给妈妈几个下午的时间,让她和朋友待在一起,如此一来,爸爸和婴儿学着彼此磨合,或许能帮他们达成目标。

对一些新妈妈来说,放弃一些原先专属于自己的育儿领域,或许是一种挑战。但如果妈妈肯适当地走开,让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她可能会欣喜地发现,父亲和孩子之间健康、良好、有益的关系将让孩子受益匪浅。

|陪伴孩子成长,融入日常生活|

理想情况下,如果爸爸从婴儿期就开始照顾孩子,那么他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继续担当这一角色。然而,这一愿景会时常受到工作日程和职业与家庭优先次序转变的挑战。除非父亲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来,否则他们大都会发现自己正在与孩子逐渐疏远,交流中的亲密细节越来越少,而这些细节正是父亲与孩子情感的基础。

近些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书籍,告诉我们母亲与孩子分享“黄金时间”的重要性。这个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妈妈离开家去工作,她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但相比起来,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研究表明,职场妈妈与孩子互动的质量比相处时间的长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当然,这一理念对父亲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父亲有无数个夜晚和周末陪着孩子,却和孩子缺少互动,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或者与孩子一起痴痴地坐在电视机前,那么再多的相处时间也无济于事。

罗伯特·布兰查德(Robert Blanchard)和亨利·比勒(Henry Biller)把父亲对孩子的可接近性的重要性研究带到了家庭中来。他们对一群三年级的学生做了比较研究,这些孩子中有的父亲不在身边,有的父亲在身边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有的父亲在身边却很疏远。对比了这三组孩子的学业成绩,研究者发现,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学业成绩最差,有父亲陪伴且融人生活的孩子学业成绩最优秀,而有父亲陪伴但较为疏远的孩子,成绩介于二者之间。“一名优秀的父亲,如果不参与孩子的生活,或者与孩子的关系很差劲,是不会凭空让孩子的智力增长的。”比勒写道。(尽管父亲的参与对女孩的职业发展和学业成就也极为重要,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相关的研究。)

那么,究竟多大程度的参与才算合格呢?对此,我很难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当然不止于偶尔陪孩子玩玩篮球、去趟游乐园或逛逛动物园。父亲需要投入更多,才能收到回报。事实上,对父亲而言,参与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心理学家罗纳尔多·利凡特口中的“家庭生活”,每天的吃饭、洗澡、穿衣和照看。“正是通过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的工作,才让父亲真正地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利凡特这样写道。家庭生活“不仅意味着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给予孩子不断变化、永不停歇的日常陪伴和情感支持”。

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当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照顾孩子时,有着丰富育儿经验的妈妈应该尽量减少批评,鼓励丈夫参与到日常照看孩子的工作中来。毕竟,擦鼻涕可以有不止一种方法;换一种制作方式,三明治可能会更美味。

对很多男性来说,他们真的有必要转变时间观念,改变旧有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思路,这是参与孩子生活的前提。经过这个社会的训练,很多男性都学会了有效利用一天的生活,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目标,而不允许磨磨蹭蹭、走回头路,或者一件事只做一半就走开。在男人的生活中,他们很少需要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更关心如何解决问题,搞定事情。例如,一个男人在家里照看学龄前的孩子时,他相信自己还能在这期间完成很多事情,如修草坪、看比赛、缴税等。照看孩子需要很大的精力,所以他的愿望毫无疑问都会落空,并因此感到万分沮丧。他会发现, 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对孩子有耐心,有同理心。

做一个成功的父亲,与照看孩子的同时能完成多少其他事情无关。成功的父亲是要在未来20年里,陪伴这个孩子逐渐长大;是要放慢脚步,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根据他们的年龄需求,按照他们的方式与其交流。

我也曾经做过相似的尝试,艰难地学到了这一课。在家里陪伴女儿莫利亚时,我曾试着写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我后来终于决定,在她长大到足以自己照顾自己之前,我们相处的时光只能用于玩耍、朗读和做家务。当然,这个想法苦乐参半,夹杂着美好与不舍。

这样做以后,我最终学会了欣赏融入她的世界,体会到一起玩彩绘、做游戏和过家家带来的价值。通过莫利亚,以及我调查过的孩子们,我了解到小孩子是如何在游戏中向大人敞开心扉的。他们更愿意在游戏时谈论一些深层次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如果换作简单的询问,孩子们是不太可能回答的。在莫利亚四五岁时,我们之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谈话都是在我们一起涂色或玩芭比娃娃时发生的。比如,她会出人意料地问道:“我的好朋友海伦娜为什么要搬到墨西哥去呢?”“妈妈刚才是向你发脾气了吗?”这些问题袒露的是心中最深层次的想法和感受,包括担心、恐惧和梦想等。这种亲密的交流,只有在家庭成员都很放松,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发生。(顺便提一句,我发现涂色其实是一件挺有趣的事。现在,我都能涂在线条里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慢慢开始在外面找到自己的天地,到那时,父亲就会很难找到与孩子单独相处的黄金时间了。其实,不管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与孩子一对一的交流永远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我呼吁父亲们调整自己的日程,时常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可以是周六开车送孩子上音乐课路上的30分钟,也可以是在做共同喜爱的体育运动时。有时,最好的对话是在一起做家务时发生的,比如做晚饭、洗车、修整花园。

如果对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和周围的人有所了解,你们开展对话将变得更加顺利。这些生活细节包括孩子日常的活动,他的朋友、教练和老师的名字等。如果条件允许,花一些时间在孩子的学校里,如参加“家庭开放日”或“课程之夜”活动;志愿在课堂上当义工,陪孩子参加校外旅行考察;志愿做孩子体育活动的教练(或助理教练)。

要去熟悉孩子身边的朋友,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认识孩子朋友的父母;在家里为孩子们举办聚会;主动提出开车送孩子们去参加派对,去保龄球馆,去溜冰场;加入他们的谈话中,聆听他们的想法。

最后,要注意的是,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与孩子亲近的机会,同时也充满着疏远孩子的危险。在很多平凡的瞬间,是转身走开,还是蹲下来倾听,决定权在你自己。例如,当你准备看书时,却发现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房间里传出刺耳的音乐声。当你要求他将音乐声调低时,你可以选择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会听那样的音乐!”也可以这样开启你们的谈话:“我从来没听过这个乐队的音乐。这帮人是谁啊?”显然,第一种方式是面对面的羞辱,而第二种方式则是一种善意的邀请,它将成为沟通你们之间不同之处的机会,帮你融进孩子的生活。

|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

对很多男性而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孩子的生活,意味着放弃对工作的一部分投入。如果你每周需要工作60小时,要做到陪伴孩子,并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即使可以实现,也是很有难度的。如果你被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那你恐怕也没心思去关注孩子的担心和忧虑。

男人的第一身份是养家糊口的人,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当然很难。这个社会教男人们明白,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和自我牺牲是表示对这个家庭忠诚度的最好方式。但如今,很多男性明白,除非作出改变,否则将错失融入妻子和孩子生活的机会,而他们正是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的人。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讽刺的事实,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为家庭考虑的工作条件的改善。多年来,职场女性一直在呼吁弹性工作制,要求更多有优厚回报的兼职工作,提倡雇主提供育婴便利服务和充足的家庭休假。如果这些改变能早日到来,也能让男性雇员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渴望参与孩子生活的人。英国一项针对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弹性工作制的实施让双职工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增加了。另一项研究显示,弹性工作制没有让工人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增加,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了。由此可见,这种冲突的减少也能缓和家庭的压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幸福的成长环境。

然而,男性往往需要牺牲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才能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实现平衡。社会学家佩珀·施瓦兹(Pepper Schwartz)在她的一项关于婚姻平等制的研究中发现,与妻子分担家庭职责,如经常做家务、照看孩子的男性,相比担当传统的养家糊口角色的父亲,在职场上的发展更受限制。拒绝举家迁往另一个城市的企业经理会丧失升职加薪的机会;没去参加营销年会,而选择陪孩子参加童子军野营的销售员会失去升职和获得奖金的机会。

尽管男人未必愿意选择“父亲负责制”,也未必肯减少工作时间,赚取更少的工资,但他或许愿意考虑一些减少工作压力的方法。接二连三的黑色工作日会损害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一项针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研究表明,在经历了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愉快后,这些父亲回家后更倾向于对孩子发怒。与之相反,对工作的高满意度能提高育儿技巧,即便这样的工作往往要求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

父亲在工作中是否享有主动权,也在孩子身上有不同的体现。一组研究者发现,如果父亲在工作中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们便可能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但如果他们在工作中被严密监管,他们则将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并且更多地使用体罚来管教孩子。换个职业,或者至少试着让目前的工作少一些压力,这一决定对父亲与孩子都很重要。

|不论婚姻状况如何,坚持参与孩子的生活|

不论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是已经离异,只要父母双方都充分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就会幸福地成长。在父母已经离婚的情况下,共同养育孩子这件事会显得棘手,但只要父母把养育孩子当成两人共同的事业,孩子就会从中受益。

在第5章中曾提到,婚姻冲突、分居和离婚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如果孩子能时常和父母两人相处,有一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只要父母能在情感上关心孩子,采用情绪管理训练型的养育方式,即使是问题家庭中的孩子也能表现得很好。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有足够的时间、亲密度,和对孩子生活细节的了解。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鼓励父亲即使和孩子的母亲分开后(在父母离婚后,有90%的孩子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要和孩子保持亲密的联系。

离婚后,父亲常常感觉很难融入孩子的生活,这常常出于各种原因,如距离远、再婚、孩子抚养费的问题,以及与前妻没完没了的纷争。有几项研究证明,在父母离婚一段时间以后,父亲与孩子的交流就会完全消失,哪怕他在离婚之前与孩子的感情很好。随着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日渐减少,他对孩子的影响也几近消失。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是在一起经历无数件琐碎而又重要的事情时日渐形成的。没有了这一感情联结,父亲就很难指望着到孩子青春期时能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影响孩子了。

那么,离婚的父亲如何才能避免与孩子的生活渐行渐远呢?首先,他可以把前妻看作是育儿团队的搭档。父母不应该让两人之间的分歧影响到共同为孩子作出的重要决定。就像我们在第5章中提到的那样,父母绝不可以利用孩子来攻击或伤害对方。在制定规矩和划定行为界限方面,离异的夫妻更应联合起来,支持彼此的建议。

离婚后,父亲应该制定出一套公平且可行性强的抚养费方案,并坚持下去。研究表明,坚持为孩子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更经常与孩子相处。相反,有经济问题或者在抚养费上与前妻有矛盾的父亲很少与孩子见面。前妻会把抚养费的问题看作阻止父亲与孩子见面的正当理由。而对父亲而言,出于自己不能支付抚养费的愧疚感,也会避免与孩子见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就会慢慢觉得父亲对自己很冷漠,丝毫不愿意参与自己的生活。

作为共同监护权的一部分,父亲会有机会和孩子相处,如若不然,也可以主动登门探望孩子,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应该把相处的时间尽量变得更加自然。父母离婚后,如果孩子和分居的父母相处时,能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写作业、上课、做家务等,孩子将会适应得更好。也就是说,父亲应该尽量避免成为“迪士尼老爸” (Disneyland Dad),不要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当成隆重的聚会。相比起来,与其看着爸爸在汉堡王餐厅里买单,倒不如帮爸爸做做饭、洗洗碗更能让孩子感到满足。

尽管父亲可能无法随时和孩子见面,但时常给孩子打电话,如每两到三周打一次,也会很有帮助。时间长了,电话交流就会变得轻松,尤其是当父亲努力关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时。认识孩子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表演和运动会,也会让父亲们从中受益。

如果离异的夫妻再婚,他们要想与孩子亲密相处就会变得更难。数据显示,75%的女性在离婚后会再婚,80%的男性也会重组家庭。母亲再婚后,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虽得到了缓解,但孩子与亲生父亲见面的概率也大大减少了。父母离婚后又与一个陌生人结婚,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边努力地适应着新的家长,一边猜测着自己和亲生的爸爸或妈妈的关系将会如何。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让孩子在亲生父亲和继父中作出选择,对孩子伤害极大。此外,继父应该保留自己对孩子严明纪律的权力,做一个旁观者,支持女方在教育孩子方面作出的决定,这样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母亲再婚。父母再婚后,孩子需要经常与亲生父母相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父母再婚后的生活。

对于与孩子分开居住的父亲而言,最强烈的建议就是,在孩子努力适应的过程中,给孩子多一些耐心。父母双方都应该知道,离婚后的前两年对孩子来说是最艰难的时期。离婚后,不仅父亲会感受到痛苦和怨气,孩子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幼小的孩子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本身就不好,因此当父亲来家里接自己时,他们会表现得很抗拒。大一点的孩子会表现得很刻薄,有失落感,甚至因父亲不努力解决问题而满怀愤怒。当情绪变得紧张时,男人往往倾向于退缩,以至于不愿意再去见孩子了。但为了孩子长期的利益着想,父亲们千万不能这么做。这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第3章中讲到的情绪管理训练技巧会对你很有帮助。通过感同身受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为情绪贴上标签,指导他们处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等情绪,父亲将和孩子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即使出现情绪危机时也能陪孩子坦然面对。

高情商教养要点

◎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亲无法做到的,尤其在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方面。

◎缺少父亲关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气概和自我控制方面做好平衡。因此,他们将无从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感。

◎有父亲陪伴和支持的女孩,在年轻时出现性生活混乱的概率较低,在成年后更愿意经营健康的恋爱关系。

◎如果父亲在孩子年幼时就参与照顾孩子,那么他们在孩子少年时期和青春期时依然能参与孩子的生活。

【注释】

[1]詹姆斯·丹·奎尔(1947— )是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任内的副总统(1989—1993年)。1992年,丹·奎尔借用电视剧角色墨菲·布朗这位未婚先育的单身妈妈,来宣传传统家庭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