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在教育目标上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才,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备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是文科与理科发展不平衡,重视理科轻视甚至歧视文科已经成为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的直接原因。中学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选择文科往往是学不好理科的学生的无奈行为。因此,从高中开始,理科学生基本上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直接影响到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文科学生也从此告别自然科学,不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对于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当然也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以上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我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对中国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都可以对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的勇气与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式程序,领导的个人意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比较重要的媒体上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建议由《文汇报》发起,全国的重要报刊参加,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深入、广泛地展开。通过这样的讨论,许多问题的研究思路会更加清晰,决策会更加科学,老百姓参与教育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是用于人头费、用于城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教育经费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4%。许多地方,包括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经费还不到GDP的2%。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
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教育是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紧密的直接关联。从教育对象来讲,教育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不仅指青少年学生,而且指向所有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城市人、乡村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之,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统筹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使教育真正服务人的全程生涯。这是未来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过程中,应当从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以成人、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使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个性、兴趣和资质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的话,那么,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直接手段、直接目标。
(三)树立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全面、和谐发展,一是指教育系统自身的全面发展,即各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二是指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无论处于哪一种社会分工中的人都是以综合的素质和全面的社会身份出现,没有纯粹的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或生物人,而是一个现实的完整的社会人。功利化教育把受教育者分离成一个个单面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或实现某个特殊目的的种种工具。
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将现在的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我们建议对高考制度应该进行深刻的变革。
第一,应该将大学划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建议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使用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是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严格按照分数录取,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的办法。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择优选才,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权力太大,甚至会产生腐败,其实不必担心。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同时有监督的机制,我相信大学会比以前更加珍视质量。同时,我们不赞成各省和直辖市自己举行考试,因为各省市的分数缺乏可比性,也为录取的二重标准创造了条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进行自己的高考,那么其分数应该只对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有用,而不是全国通用。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选拔上,高考分数不应该是录取的唯一标准,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目前这种只为数理化奥赛开绿灯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这样,如果省属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参加高考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一旦考进了大学,也会奋发努力,不会像目前进了大学就万事大吉混文凭了。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四)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解决以下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1.加大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
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初、中等教育,是若干年来我国教育不平衡的最主要的表现。1996年我国学前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6%、12%、67%;而同年,韩国这一数据分别是17%、13%、6%,日本分别为17%、19%、14%。这种重心倒置的投入偏向与教育投入的实际效益形成反差,因为事实上基础教育投入效益最大。高等教育内部,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比例结构,如我国2003年本科与专科录取比例是1∶0.93,本科与研究生招生比是1∶0.15,致使研究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专科生的事,专科生干中专生的活,而中级技工却紧缺,造成教育浪费。我们建议,要加快大学转制的力度,把相当一批公办大学转为民办,原来大学的经费在转制以后主要给基础教育的学校。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设施也不能得到保证。我们认为应该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为主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经费,尤其是在财政非常困难的地区,县级财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地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费用的。
3.取消文理分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我国大文科比例偏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60%以上,我国仅在33%左右,而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对应于大文科)发展迅速并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全国各地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出于无奈。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文理分科,还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少数学生就成为陪同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对象。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人才数量不够,教育质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001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1990年是6年左右),而世界一些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则分别为:美国13.4年、爱尔兰11.7年、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200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1990年为1422人)。为建设小康社会,我国要求2010年每十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7000人以上,到2020年,达到13500人左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2003年我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刚接近1997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7.8%,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61.1%。 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00,而1998年O 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 1998年,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每万名劳动力中仅为8.4人,而同期日本为80人,美国为74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