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这样三个基本阶段或三个决定性环节。其次,无机物的反应特性是机械的、死板的、被动的,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则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和主动性。随着生物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生物的反映形式也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心理显示了智慧的萌芽。

意识的起源是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意识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察,弄清它的产生和发展,才能进一步揭示它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大约距今3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成人类。人类的出现,才有意识现象的存在。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这样三个基本阶段或三个决定性环节。

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指物体相互作用后留下“印记”或“痕迹”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在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对方作用的“印记”或“痕迹”,这种“印记”或“痕迹”就是物质反应特性的表现。无机物的这种反应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反应形式。然而,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却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机物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产生了原始的生命物质。这是地球上物质发展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与此相联系,物质的反应特性也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

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低等生物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它是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的直接刺激作用所作出的某种趋利避害的迟缓的反应。刺激感应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虽然是在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但是,它们毕竟是有区别的。首先,无机物的反应特性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转化为他物而表现出来的,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则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征。其次,无机物的反应特性是机械的、死板的、被动的,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则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随着生物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生物的反映形式也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生物的反映形式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低等生物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单纯和稳定,因而它具有刺激感应性就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情况就不同了。高等动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既复杂又多变,如果只有刺激感应性就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于是,生物原有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同生物适应环境的需要产生了矛盾。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经过自然选择,出现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动物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反映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较高等的动物能把对外界的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的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还包括简单的动机和情绪等。动物的心理显示了智慧的萌芽。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出现,使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虽然还不是意识,但已经包含着发展成人类意识的可能性。伴随着猿向人的转变,生物的反映形式在发展中也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即从猿的感觉和心理过渡到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人类意识。

可见,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地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单纯的生物进化还不可能产生意识。促使猿变成人,猿脑变成人脑,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变成人的意识的决定力量是社会性的劳动。

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促使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日益完善化。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猿人在用手制造工具以及进行各种复杂的劳动操作过程中,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并使大脑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

第二,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猿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调动作、交流意见的需要,从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们交流思想有了工具和手段,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推动着人类意识的发展。

第三,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技能日益提高,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日益加深,人们又用语言将已有的认识积累和巩固下来,世代相传。这就使得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5]

人类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是本质上的两种反映形式。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的需要,而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具体地说,它们的本质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映形式不同。动物的反映是以具体形象即感性形式出现的,人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感性形式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的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有无语言的不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没有语言。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声音传递信息,但是这种能力是先天的本能,没有抽象性,不像人的语言那样,能够发出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信息。因此,如果说动物有语言,必须打上引号,以表示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本质区别。第三,物质器官不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动物大脑等物质器官的属性,意识则是人脑的属性,人脑的结构比动物大脑的结构更加复杂、完善和精致。

总之,以劳动为基础,以抽象思维为特征,同语言密切相联系,以人脑为物质器官的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根本不同的。

3.意识起源观点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据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指出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意识起源问题上贯彻了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指出正是由于作为“物质的本性”的反映形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才导致意识这一高级形式产生,从而证明了意识是从属于物质的,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这既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意识独立自在性的错误观点,也从意识产生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从而与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又强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就与旧唯物主义的意识起源有着根本的区别。旧唯物主义从机械运动和直观的反映论,来论证意识的产生,他们不理解意识是劳动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因而在意识问题上不能贯彻彻底的一元论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揭示出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这就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正确性。意识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自然物质世界,而且也依赖于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形态,这表明必须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从自然界贯彻到社会领域,只有这样,才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