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证明,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离开人脑就没有意识。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本身并不能自动产生意识。人脑好比“加工厂”,意识好比“产品”,如果不从客观世界取得“原材料”或“半成品”,那么“加工厂”就不可能出“产品”。只有外界的事物,通过感官作用于大脑,当大脑和外界事物发生联系以后才会产生意识。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7]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采取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是从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来说却是客观的。感性形式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第二,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反映,有些人反映得快些、多些、深些、正确些,有的人则相反。这种情况是由人们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实践经验、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可见,个体意识的差别虽然是主观的,但产生它的根源则是客观的。第三,人的意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有其客观“原型”。不管意识的主观色彩多么深厚,不管披上什么神秘的外衣,也都有其客观的原型。
总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观点既同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相对立,又同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从而抹杀意识的主观特征的庸俗唯物主义相对立。
3.意识和思维模拟
随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机械的电子的装置模拟人脑的思维即设计和制造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也逐渐产生了。这样就相应地提出了两个同意识论有关的新问题:第一,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信息与意识的关系怎样?第二,机器能不能思维,人工的智能和人的意识关系如何?围绕这两个问题出现了新的哲学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概念的确切定义是科学家正在探讨的问题,但是,信息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映特性,它通过物质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出来。一方面,信息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也不是能量,不能把信息(如新闻)同含有信息的载体(如报纸)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信息同能量(如广播新闻时所消耗的电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信息又必然同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能量密切联系着,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发出和获得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都需要一定的能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信息的主张同唯心主义和折中主义是相对立的。
意识和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识和信息都属于物质的反映特性,从这方面看,意识也是一种信息。然而,意识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即人脑的反映特性,也是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意识和信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说明,一方面,可以用信息论探讨认识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意识归结为信息,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归结为信息论。
关于机器能不能思维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机器能思维,可以制造与人的智力相当的智能机器。持这种观点的一些人还认为,不仅机器可以比人聪明,而且将来的人造智力机器将统治人类。例如,197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萨帕尼可夫说:“人将成为计算机思想家的玩物或害虫”,“人将被保存在未来的动物园里”。
机器能不能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回答是否定的。人们说机器思维,其实并不是机器能够进行独立思维,而是指用机械电子的装置模拟和复制人脑的某些功能。机器不能思维的根本原因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过程。人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而人工智能机是由一些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电子的装置,因此,人工智能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过程。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电脑在解决问题时,并不考虑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后果。意识总是社会的意识,人在活动时一般要考虑到社会后果,总伴随有一定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第三,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人预先安排好,它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也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机械的,只是它的运算速度快才弥补了这个缺陷。第四,脑力劳动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机器的活动不能变成和排挤掉脑力劳动。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比人脑更高明一些的功能,但是电脑是由人制造的,它只能受人脑的支配和操纵。电脑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更不会超过人脑。
总之,我们既不能低估人工智能的意义和作用,又要看到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本质区别。那种认为电脑完全可以代替人脑,甚至将来还可以统治人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4.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人类通过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示意识活动的本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第一,它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部分思维功能,这就把特殊的、高级复杂的物质——人脑同无机物质、物质的基本粒子通过功能的模拟,直接联系起来。对人脑功能的模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脑这种物质器官的机能,归根到底是一些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
第二,它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活动的物质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思维模拟之所以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机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思维的物质机制具有客观规律性,并且已部分地被人们掌握和利用。模拟机器的出现,表明了人脑的物质过程同电脑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
第三,它进一步证明了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作为智力的工具,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将带来人类能力的解放和飞跃,将为人类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必将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影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具有无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