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人们逐渐产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完成了认识辩证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客观外界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过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感觉是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如形状、颜色、气味、声音、滋味、冷热、软硬等)的直接反映。它是认识的开端,也是全部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个别性。知觉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认识形式,是感觉的综合,其特点是综合性。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人脑对感觉和知觉进行思维加工,使曾作用于人感官的客观事物再现于人脑之中,其特点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感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的依次发展,显示出认识的发展从个别到综合、从部分到全体、从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直接性表现在感性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客观对象,在感性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其生动性表现在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形式的反映;其具体性表现在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个别事物的具体特性,而不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性。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始终受实践的制约。这是因为,首先,实践为人们产生感性认识提供了契机。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接触外界事物,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一个与世隔绝、闭目塞听、脱离实践活动的人是不可能产生感性认识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其次,实践为人的感觉器官的发育和感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人们参加的具体实践活动不同,各种器官的感觉能力以及不同人的同一种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也大不相同。例如,厨师的味觉、画家的视觉、音乐家的听觉等等都比一般人要突出得多。感性认识是认识辩证发展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局,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它是同感性认识有区别的新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性的反映。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认识已由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维。它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他的理性认识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明或断定。判断是概念的联系和概念的展开,是运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揭示客观事物本身关系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客观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推理是以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来表达的,它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现在的本质联系,而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工具;同时,概念又要依靠判断来规定和依靠推理来形成。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绝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加工而形成的。理性认识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正是认识依赖于实践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尽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必经阶段,但是,它还不是完全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完全的深刻的认识,就必须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生动的感性材料,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前提,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毕竟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要完成认识的真正任务就必须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渗透的。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这种辩证统一,完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正确的方法。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重理论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夸大感性经验的经验主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