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首先在于生产力的作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必须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积极能动地作用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生产力就是表示物质生产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①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是由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只有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利用和开拓,都是经由劳动者实现的,没有劳动者,一切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废物。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支出体力,同时要支出智力,因此劳动者是由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们组成的整体。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它包括生产工具系统、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储藏系统以及信息传递系统等。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工具的系统。因为:第一,生产工具是生产过程中直接传递人对自然界作用的手段;第二,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是人体器官的延长;第三,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未经人们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界现成的物质资料,如开采中的地下矿藏,砍伐中的原始森林;另一类是经人类加工的物体,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如棉纱、钢铁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将会日益扩大,在生产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劳动对象之所以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由它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的物质前提,没有它生产就无从进行;第二,劳动对象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劳动对象不同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生产力基本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是作为一种自然力(体力和脑力)来发挥作用的,尽管劳动者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但他们只有按照物质过程的规律,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性和延续性,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人们所遇到的都是前代发展下来的既成生产力,人们只能从前人所创造的实际生产水平出发,去创造更高的生产力,而不能凭主观愿望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第三,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它的提高和发展,还要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2)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之间也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组织起来,才能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
①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方式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指出:“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才会有我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2]马克思所指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所表示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也是由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对于生产关系的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曾从不同方面作过科学分析。马克思把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认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②恩格斯也有类似的概括,他们主要是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揭示生产关系的。斯大林则根据列宁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把生产关系的构成归结为三个方面:“(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c)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4]这两种关于生产关系构成的概括,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对生产关系构成的科学规定。
在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和人的结合方式,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问题,这是任何历史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第二,这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它还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
③生产关系的类型
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历了五种不同质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资本家占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阶段)。这五种生产关系按所有制的性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公社制和社会主义(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和资本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劳动者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
生产关系虽有各种类型,但都不是按人的意识任意构成的,它是一种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的物质性源于社会生产力,它的形成、发展和改变,必须以生产力状况为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同样,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结合构成统一整体,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所谓生产力状况,就是指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在生产方式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然这绝不是说生产关系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级,原来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则迟早必然引起它的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它表明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虽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合的时候,就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状况不相适合的时候,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能够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各种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反之,旧的生产关系之所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不能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特别是人和物的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就势必影响生产力积极因素的发挥,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变革它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是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如果离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来谈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就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由于生产力是活跃的、易变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原来是基本适合的,也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变成基本不适合,出现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状况的矛盾。当旧的生产关系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合转化为基本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循环往复的不断前进过程,由此形成人类历史五种基本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发展中的这种必然联系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表明生产关系能否产生、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这是这一规律最根本的内容。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表明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历史发展根源的钥匙。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论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无产阶级政党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当生产力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时,就应该及时地领导人民群众,打破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当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就应该在一定的时期内使之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不断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使之臻于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实体部分,但并未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在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和技术。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