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直陈己见
范缜是南齐(都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乡舞阴(位于今河南省泌阳市西北)人,少年丧父,孤苦贫困。为了求学,他步行来到沛郡(位于今江苏省沛县),拜聚众讲学的大儒刘为师。范缜穿着布衣草鞋,“卓越不群而勤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博通经术,尤精‘三礼’[1]”。在此基础上,范缜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独自的见解,与当时盛行的佛经教义格格不入。范缜“性质直,好危言高论”,其观点常常不能为同学朋友所接受。由于用功过度,他二十九岁那年头发就全白了。范缜为之感伤,写了《伤暮诗》、《白发咏》,可惜此诗失传。
后来,范缜受任尚书殿中郎(朝廷部门内设机构长官),与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次子)交往密切。竟陵王笃信佛教,范缜不信佛,两人虽友情深厚,学术观点却截然不同。一次,竟陵王向范缜问道:“你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何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如同一株大树上开的花,随风飘落,有的顺着拂起的窗帘落入高堂的地毯上,有的飞越篱笆掉进院外的粪坑里。落入高堂就像殿下您这样,掉进粪坑就像下官我这样。人们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范缜说得竟陵王无言以对,但并没有把他说服。
和竟陵王辩论后,范缜写了《神灭论》一文。他在该文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范缜的这一观点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竟陵王邀集众僧人同范缜辩论,范缜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观点不动摇。太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有个叫王琰的人,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范缜写文章回敬道:“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竟陵王请其文友中书郎(负责拟草诏书的官员)王融转告范缜说:“既然神灭论没有道理,你坚持这个观点不改变,恐怕会有损你的名声和学业。以你的才学和美德,何愁不能提升为中书郎?时至今日,你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听王融这么说不禁哈哈大笑,回答说:“假如我范缜卖论取官,可能已经当上令仆(副宰相)了,何止中书郎呢?”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相国(宰相)萧衍灭亡齐朝,建立梁朝(都建康),史称梁武帝,任命范缜为晋安(治所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守(行政长官)。范缜在晋安任职期间清正廉洁,私人各项开支完全出于自己的俸禄。
范缜在晋安任职四年后奉调回朝廷担任尚书左丞(相当于宰相助理,职位略低于副宰相)。上任前,范缜去看望革职为民的原尚书令(宰相)王亮,并给他带去一些钱物。当初,范缜和王亮同在齐朝做官,志同道合。
天监四年(505年)夏天某日,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宴会,征求群臣对朝廷施政的意见。范缜起身说:“司徒(宰相)谢朏只有虚名并无实绩,陛下把他提拔到如此重要的职位上;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政实绩,陛下却弃之不用。对此,我这个愚拙的臣下实在搞不明白!”梁武帝听了范缜这番话,脸都气白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范缜坚持他的意见不变。梁武帝当时虽然没有发作,心里却十分恼火。
之后,御史中丞(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任昉弹劾范缜“妄陈褒贬”,“曲学谀闻,未知去代;弄口鸣舌,祇足饰非”。于是,梁武帝下令将范缜罢官,流放广州(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
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将范缜召回朝廷,任命为中书郎。不久,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诏书,组织僧人及权臣对范缜的“神灭论”进行围攻。尚书论功郎(最高行政机关主管奖惩的部门副官)曹思文写了《难神灭论》、《重难神灭论》,对范缜的神灭论大加批驳,并给他加上“欺天罔帝”、“伤化败俗”的罪名。范缜坚持真理,毫不畏惧屈服,写了《答曹舍人》一文,对其观点逐条进行反驳,使其承认“思文情识愚浅,无以折其锋锐”。
天监十四年(515年),范缜在国子博士(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教官)任上去世。
《梁书》卷四十八《范缜传》、卷十六《王亮传》
《南史》卷五十七《范缜传》
【简评】
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范缜作《神灭论》以辟浮屠,竟陵王子良饵之以中书郎,使废其论,缜不屑卖论以取官,可谓伟矣。”(《读通鉴论》卷十六《武帝》)
【注释】
[1]《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南北朝时,研究“三礼”学问成为时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