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被迫辞职
董仲舒是西汉广川(位于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年少时攻读孔子《春秋》一书,深明儒学大义。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听说董仲舒很有才学,将他召任为博士(皇帝学术顾问)。董仲舒专心治学,接连三年未曾出门游园。他向学生讲授儒学,首先以礼义自律,赢得学生们尊敬。
汉武帝即位(前141年)后,董仲舒应贤良(一种选取官员的考试科目)考试,就汉武帝提出的治政问题,先后三次回答治理对策。
董仲舒在第一篇策文中写道:“《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者,王之所为也。”“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代名君“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他建议当今教化的内容应为“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
汉武帝看了董仲舒的这篇策文后大为惊喜,接着又对他进行第二次策试。
在第二篇策文中,董仲舒写道:“臣愿陛下兴太学[1],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2]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之后,董仲舒又呈上第三篇策文。董仲舒写道:“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董仲舒认为,当今百家学说并行,民众不知道该遵循哪家思想为准。他建议“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对策后十分高兴,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抑黜百家”,独尊孔学;兴办太学,培养人才。
此外,董仲舒针对王侯贵族兼并土地日益酷烈的情况,上书汉武帝,建议“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上》),汉武帝赞赏董仲舒的治政思想,提任他为江都易王府(王府设地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丞相。
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异母之兄,一向骄纵,好胜争强。董仲舒到任后,坚持以礼义匡正江都易王的思想行为,受到江都易王尊重。
后来,董仲舒被召回朝廷任中大夫(朝廷中等级别的官员)。此间,辽东(治所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高庙(汉高帝刘邦之庙)、长陵(汉高帝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为此,董仲舒撰文以阴阳错行说对其加以解说,尚未定稿。中大夫主父偃对董仲舒受到武帝信任一直忌恨在心,把他所拟草稿偷偷拿去奏告汉武帝。汉武帝将董仲舒的书稿拿给儒生们看,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该文稿是其老师写的,斥之为大愚。于是,董仲舒被逮捕入狱。有关部门论罪要将董仲舒处死,汉武帝下令将董仲舒释放。
御史大夫(最高监察机关长官)公孙弘亦研究《春秋》,但其名声没有董仲舒高,对董仲舒十分忌妒。董仲舒则厌恶公孙弘阿谀奉承,与之格格不入。公孙弘处心积虑,极力想把董仲舒排挤出朝廷。
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孙弘建言汉武帝改任董仲舒为胶西王(王府设地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西南)丞相。胶西王刘端(江都易王刘非同母弟)比刘非更为放纵恣肆,曾数次伤害其丞相。公孙弘的目的是要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
董仲舒为官清廉正直,到胶西王府上任后处事公正,以仁义礼信影响部众,使胶西国得以大治。胶西王刘端知道董仲舒是大儒,对他以礼相待。
董仲舒担心与胶西王难以久处,如调回到朝廷,又将受到已升任丞相的公孙弘排斥。任满四年后,他上书汉武帝称病辞职。汉武帝批准他的要求。
董仲舒辞官回家后不治产业,不慕富贵。他以著书治学为乐趣,晚年著述不辍。董仲舒一生著述丰富,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该书对《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作了阐述和发挥。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简评】
董仲舒才学出众,受到汉武帝赏识而遭权臣忌排,为官虽未受到重用,其治政思想却闪闪发光。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他提出“抑黜百家”,以“孔子之术”统一人们思想行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议朝廷兴办太学、地方举荐贤能,开辟了后世历代选人用人的途径。
【注释】
[1]由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
[2]年俸禄为二千石粮食的官员,其级别的官员包括朝廷直属机构长官、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