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拒绝”
懂得与他人分享,对待朋友慷慨大方,这是一种美德。但是,良好的交际应该是双方自愿的,更应该是平等往来的。如果总是一方在迁就另一方,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而不管这种要求是否合理,那么,这种交际已经不是正常的交往,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形成懦弱的性格,容易被别人左右。
此外,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见,对于自己有意见、不喜欢的事情完全可以拒绝,这是一种个人主见的修炼。同时,学会采用什么样的拒绝方式,这也是每个孩子交际中必须要学习的。
一、不会“拒绝”的楠楠
那一年过春节,我去好朋友周琳家玩,因为要买礼物,就给周琳的儿子楠楠买了一架遥控飞机。楠楠很高兴,摆弄了一会儿就要拿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周琳因为要和我聊一些事情,无暇顾及孩子,交代了他几句就让他出去了。
中午的时候,饭菜都已经做好了,还是不见楠楠回来。我建议周琳去找找孩子,周琳不以为然,说这孩子一玩起来就不知道回家了,不用管他,我们先吃。到了中午一点多,楠楠还没回家,我又提醒周琳去找孩子,这时周琳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匆匆地和我一起出去找。
在小区的一个沙堆旁,我们找到了楠楠,他一个人正在玩沙子。周琳劈头就问:“刘阿姨送你的飞机呢?”
我一看,楠楠的旁边果然没有我送他的玩具,只有一个塑料的小铲子,楠楠拿着它在挖沙子。
楠楠见妈妈责问,把头埋得很低。周琳大声吼他,楠楠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原来一起玩的一个小朋友喜欢他的飞机,要借过去玩一会儿,楠楠就借给小朋友了。小朋友可能也忘记了拿着飞机回家玩了,楠楠因为没了飞机,怕回家没法交差,就躲在这里不敢回去了。
……
类似于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我见得比较多,有的小孩子,你向他借任何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被大多数家长称之为“败家子”;有的孩子,你向他借任何东西他都不会借给你,被孩子们称之为“小气鬼”。其实,这两类孩子都是交际欠缺的类型。正确的方式是通过思考分析,能借的当然需要借,不能借的需要婉言拒绝。说到这,你也许觉得这不属于成人的交际方式技巧吗,孩子知道啥?
正因为是成人的交际方式,而且是经常必须要做的一种选择,所以孩子们更应该从小培养,思考是否该拒绝,该如何拒绝。
二、孩子不拒绝的心理
孩子不懂得拒绝的原因基本上有这样几种:
第一,不知道是否应该拒绝。多是因为孩子年龄还小,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对一些事情认识不够全面。比如,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去买东西,大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钱,却只是出于占小便宜的目的哄骗着小的孩子付账。小的孩子对于欺骗还没有清醒的认识,看不出对方的意图,很容易就上当受骗。但是对于大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为此,老师及父母可以利用现实中的案例或者以讲故事 ( 例如“狼和小羊”“狼和乌鸦”“狐假虎威”等等 ) 的方法指导孩子,锻炼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不愿意拒绝。多是因为孩子认为对方的行为虽然不对,但还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当小朋友借用橡皮不还的时候,孩子觉得橡皮只是一个小小的东西,不还也没什么要紧。所以,下次小朋友再借的时候,他还是会借给他。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并且还会认为,如果不借就显得自己太小家子气,觉得不好意思,缺乏拒绝的勇气。
这样的孩子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害怕伤害到别人,但是却忘记了保护自己。习惯在一些小事上迁就对方,不仅会让自己受到损失,还会助长一些孩子的恶习。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这种习惯中慢慢地失去警惕心理。
对于这种孩子,老师、家长应该让他们学会珍惜自己的物品和权利,更应该教会他们区别“帮助”和“纵容”之间的差别。帮助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孩子是正确的行为;而对于对方不合理的请求或他的请求令自己为难时,则要鼓起勇气予以拒绝。
第三,不知道怎么拒绝。这是本节的主题,也是培养孩子“拒绝”能力的关键,因为不知道拒绝的方法,所以会觉得不好意思,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这便对自己造成了不利。关于这一点,在本节的最后我会详细列举。
第四,害怕承担拒绝的后果。拒绝以后,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他以后就不和我玩了”“他会给老师打小报告,说我的坏话”“我怕他打我”等等。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心里是“很严重”的。他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冤枉,害怕挨打等等,在他们看来,这些远比一个小小的物品重要。所以,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敢坚决地拒绝。
事后我问楠楠:“如果你不借给那位小朋友你的飞机,会怎么样呢?”
楠楠认真地说:“那样他就不和我玩了。”
显然,楠楠之所以不拒绝小朋友,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承担拒绝后的结果。对于这类孩子,我们需要培养提升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给孩子拒绝的技巧
在交际过程中,对于对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孩子不仅要懂得拒绝,勇于拒绝,还应该掌握一些拒绝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前面提到的孩子不懂得拒绝的第三条。针对孩子的成长状况,我总结了一下适合孩子学习的拒绝技巧。
第一,说理法。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时,如果孩子直截了当地说“不”,很容易使对方“没面子”“受伤”。这时要教孩子“以理服人”,耐心地和对方说明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通过说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误,及时更正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第二,补偿法。拒绝了对方,会令对方感觉到失落,如果这时给予他们一些补偿,则会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继续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例如,小朋友想借你新买的一本课外书拿回家去,但你还没有看完,很想接着看下去,这时可以在拒绝对方之后拿另一本书给小朋友看,告诉他你一看完第一个就借他。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对方虽然没有达成目的,但因为有了另一本书的补偿,对于拒绝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第三,转移法。转移法其实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别人。例如,当小朋友邀请你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你可以在提出自己的困难后,再给他指出“一条路”,让他去问问别人,从而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这样,被拒绝的小朋友也不会怪你。
以上三种方法是最适合培养孩子拒绝他人的方法,对于成人来说,如“苦肉计法”“推迟法”都是可以拒绝他人的较好策略,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还不适合培养这类极端的拒绝技巧,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