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充的《论衡》

王充的《论衡》

时间:2023-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了《论衡》铅印点校本。文章既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绚烂的文采,才能使读者“诚见其美,懽气发于内”,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纵观《论衡》全书,“疾虚妄”,“务诚实”,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从而构成了王充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核心。王充作《论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虚妄”,倡“真美”。

二、王充的《论衡》

写作历史三十多年,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全书广泛论述了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许多问题。现通行本脱文错简和误字很多,可供阅读的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黄晖《论衡校释》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铅印本,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铅印本。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了《论衡》铅印点校本。其文学理论散见于《论衡》一书的《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他所主张的“为世用”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佚文》)其二是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他说,“周秦之际,诸子并作,皆论他事,不颂主上,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佚文》)。王充主张文章应当“为世用”,对当时皓首穷经之辈,信伪迷真之徒,有着积极的藏贬意义。

第二,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他说:“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佚文》)“文”是形式,“意”、“情”都是内容,两者是“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超奇》),彼此是统一的。但两者的关系他认为是这样的:“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生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同上)。尽管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承的,但它们却并不可等量齐观。两者相比,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不顾及内容,一味追求形式美,则无论其辞藻如何美,皆是不可取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定贤》)。当然,他也重视文采。因为“情见乎辞”,所以“文辞美恶”又“足以观才”(《佚文》)。文章既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绚烂的文采,才能使读者“诚见其美,懽气发于内”(《佚文》),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第三,强调文学的真实性。纵观《论衡》全书,“疾虚妄”,“务诚实”,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从而构成了王充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核心。王充作《论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虚妄”,倡“真美”。“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心濆涌,笔手扰,安能不论?”(《对作》)。为了坚持“尚然”、“贵是”,他敢于问孔刺孟,敢于“谲常心,逆俗耳”,期待着“华伪之文灭,则纯诚之化日以孽矣”(《对作》)。

第四,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要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语言写文章。他说:“何以为辩?喻深以浅。何以为智?喻难以易。”“夫文由(犹)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曰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又说:“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曰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自纪》)。

第五,要求文章要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自纪》)他认为文章要有自己的特征,“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而不应去一味模仿古人,因为“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自纪》)。他认为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每篇文章应有自己特殊的面貌。

第六,重视作家的修养。对才、气、学、习的论述,也有价值。他认为,作家创作个性,既取决于先天的“才”与“气”,又受制于后天的“学”与“习”。而才能则是创作的关键,“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思不相及也,……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难。”(《效力》)“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超奇》)当然,仅有“才”还不够,还应博学,“才智高者,能为博矣。”(《别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