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中的构思

写作中的构思

时间:2023-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全面设计”有一个集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就是构思的阶段。另外,在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还要根据领导的意图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构思阶段

构思是写作的第二阶段即对材料的理性整理阶段,它是写作过程的中级阶段。

(一)构思的含义

构思是写作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里勾画“草图”,从内涵到体式对写作进行全面的预构,即梳理思路、描画轮廓、建构框架,并策划可操作的程序。一句话,就是设计完整的写作意图,因此,又被人称作“心中的文章”。如果说感知阶段解决了“写什么”的话,那么从构思开始,就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当然,写作主体在感知事物时,其实构思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全面设计”有一个集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就是构思的阶段。

(二)构思的功能

构思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文章、作品成败的关键。所以,日本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伦体》中强调:“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这与我国古代文论家们重视“意在笔先”是一致的。其主要功能是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选用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驾驭语言等。

这里说的构思是指写作构思。它离不开情感驱动,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构思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就是写作构思不同于一般的思考。

(三)构思的特征

1.宽泛性

构思过程是写作的酝酿和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大体是由“浮想”到“深思”再到“收束”,构思之初,应当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很多”,思维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成见约束,甚至可以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想得越宽广,越能给深思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时,可以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即调动所有的情绪、记忆、想象、思维去加工材料,为“深思”创造充分有利的条件。

2.梳理性

浮想阶段的思维活动毕竟是肤浅而杂乱的,要形成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或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有待于层层深入的思索。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引戴师初语)这讲的是“深思”中的“梳理”。对于思维的深入,列宁说过:“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7]指出了认识的层次性和思维过程的层递性。也有的写作学者把思维的深化过程表述为客体的“无限”到主体认识的“有限”、从认识的“无向”到立意的“有向”、从思维的“无序”到表述的“有序”、从思想的“无形”到载体的“有形”。思维到了有限、有向、有序和有形,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的过程,写作提纲或者“腹稿”也已经呼之欲出。

3.自律性

写作主体构思的“心理流”从部分趋向整体时,有时还带有“自律运动”的特点,或摆脱写作主体主观意识的控制,或抛开预定计划的束缚。许多作家在构思开始前是编写提纲的,但后来的构思却很少照着提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甚至把提纲的计划全部打乱,作品中的人物或者生活中的事件会“带着作者向前走”。如契科夫晚年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新娘》。作品描写一个同情革命的姑娘娜嘉最终成为一个革命者。《新娘》完成后,契科夫请他的作家朋友魏列萨耶夫看一下,提提意见。魏列萨耶夫读后,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您的娜嘉姑娘是不会这样去参加革命的。”契科夫听了以后,立即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创作规律。作为作者,他虽然同情革命,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也不熟悉如何革命。是没有能力用笔写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形象的。想到这里,他紧握朋友的手连声感谢,并说:“您说得对,我也不准娜嘉参加革命。”之后,他改动了《新娘》,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娜嘉虽然憧憬美好的生活,但并没有参加革命。究其写作思路变化的原因,一种可能是由于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思考,改变了初衷;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写作的内在规律发挥了调节的功能,它更正了写作意图中违背规律的地方,对写作起了“自律”的作用。另外,在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还要根据领导的意图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思路。

(四)构思的程序

构思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着载体意识,每一次构思都会受到“形式规范”的制约,那种不顾体裁特征信马由缰的构思方式,最后写出来的肯定是“四不像”的东西。因此,构思的展开要依据文体的性质及表达特点来进行。如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构思可采用以下程序:

1.应用文体的构思程序

以论文写作为例。

程序一:整合相关材料,理清写作思路。其任务是:摘录书刊的重要观点,注明优秀案例所在书名、页码,将书中介绍的新理念、新方法归纳为几种主要类型。

程序二:浏览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相关文章。其目的是:了解别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适当吸收别人的看法,作为自己写作的依据。具体做法是:对自己觉得有新意、有启发性的文章,下载后打印出来,边阅读边划出有用的部分,并做上记号。

程序三:梳理可供写作的主旨。根据搜集的材料,分门别类,逐步整理出有写作价值的几种主旨。然后根据“喜欢写”、“能够写”、“值得写”三原则来锁定目标,最终确定某一个方面的主旨。

程序四: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开始考察之前,应预先设计好思考题,有的放矢,才能有收获。如果在考察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被找到了,收获肯定很大,写作的思路也就更加清晰了。

程序五:阅读类似的文章,体会文本范式,使写作有个参照系,这样写起来才不容易失序。

程序六:列出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提纲。提纲一般包括:开头引出论题,主体部分列出每个论层的分论点以及论据材料、论证方法,结尾综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文学文体的构思程序

以网络短篇小说为例。

程序一:阅读经典的短篇小说。阅读的关注点是经典短篇小说在叙述模式、性格刻画、情调创设和语言表述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程序二:浏览网上的流行小说:其目的是:了解最新的小说潮流与表现手法,真正参与到时尚的休闲写作中去,尝试写一两篇网络小说,练练笔。但阅读时要有鉴别眼光,借鉴时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程序三:阅读相关的创作理论。其目的是:运用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吸纳前人写作的有益经验,免得自己从头开始摸索。

程序四:选择可供写作的小说类型,如生活类、言情类、武侠类,或幽默类、讽刺类,然后设想大体的情节线索、故事框架、人物性格和活动场景。

程序五:找一篇网络小说进行分析,培养自己的鉴赏眼光,使写作能有较高的起点,不至于写出等而下之的作品。

程序六:确立将要写作的网络小说的主要情节模式。

以上所说的构思程序仅仅是针对初学写作者设计的,在写作的天地里能翱翔的人则可放开手脚,不必亦步亦趋。

(五)构思的创新

文贵创新,这是写作的一个审美要求,也是古今文论家们十分强调的训诫。晋代陆机曾经用形象的语言来比喻诗文的创新,他说:“谢朝华于已彼,起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这意思是说,早晨已开的花(指古人用过的意和辞),不用;傍晚未开的花(指古人未用过的意和辞),要用。陆机为什么这样要求呢?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如何创新呢?清代的许印芳在《与李生论诗书跋》中作了很好的注脚:“凡我见闻所及,有与古今人雷同者,人有佳语,即当搁笔,或另构思,切忌拾人牙慧;人无佳语,我当运以精心,出以果力,眼光所注之处,吐糟粕而吸菁华,略形貌而取神骨,此之功也淘洗。”(“淘洗之功”指剔除芜繁、力求简洁的功夫)。构思的创新在于“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变换思维方式

人们经常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习惯于线性思维,这样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不会人云亦云。

例如,写新闻,说某地解决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如果用逆向思维,则认为这不是新闻,教师工资本该照发,只有“拖欠”才是新闻。再如报道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这是他的职责,也有人把这作为一条重要新闻。如山西省某报发表一篇报道:某市委书记亲自过问,6天就解决一栋居民楼一年多不通水电的问题。远在千里之外的《羊城晚报》予以转载,却在大字标题下反问一句:“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这样一来,报道的主体一下子变了,比前者有深度。这也是用的逆向思维。当然,变换思维方式不止这一种,诸如发散思维、立体思维、侧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等等都可以变换使用,只要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2.变换表现内容

别人都在写的题材,不去写;别人写了的题材来个翻旧变新。在同一题材类型中,表现的具体内容是完全可变换的。

例如,关于吝啬鬼这样的题材写的人很多,而且吴敬梓创造了严监生、巴尔扎克创造了葛朗台、莫里哀创造了阿尔巴贡这一类贪财如命的文学典型,要在这个题材范围内做点突破,似乎很难。但是,有位民间文学作者却很聪明,他不去写吝啬鬼生前的丑行,因为这已被前人写够了。他变换内容,写这个人死了,到了阴曹地府,阎王将他下油锅,这个人连忙哀求道:“阎王爷,你不要把我下油锅,最好是放在烧红了的干锅底上,慢慢地烙。”阎王问:“你这又何苦来着?”他马上回答:“省下那一锅油吧,叫我家老大人担回去点灯用。”故事所费笔墨不多,读来却新鲜有趣。

3.变换写作手法

一定的手法是为一定的文体所用。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又是复杂的。如果总是按固有的方法去反映事物,就难以推陈出新。古人讲“文无定法”,就是不恪守某一种手法,要善于创造和变换表现手法。一个人习惯了某一类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果长此下去,也难以创新。

例如,王蒙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运用的是传统小说写法。后来他探索用意识流手法写小说,写出了《春之声》等名篇。现在人们谈到中国式意识流小说,不能不与王蒙的小说联系起来。在各类写作中,除了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外,都在探求创新。如新闻写作,有的记者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写新闻,用剧本形式写消息。在文学写作中,有人用音乐形式写小说,用图画形式写诗歌等等。这都是为了标新立异、创新出奇。但是,任何创新必须有现实依据,一定是来自客观存在和现实生活的启示,否则就失去了构思的意义。

4.变换表现角度

这也是一个思维问题,运用多角度思维,寻找一个最佳的表现角度。选择不用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感觉。正如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有多样性,问题是选择哪一个角度表现最佳。

例如,苏轼三父子同写了“鉴前世之兴衰”的《六国论》,取材范围大体相同,文章立意却各有千秋。苏洵着眼于政治形势的分析,认为“非兵不利,弊在赂秦”;苏辙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背盟败约,自相屠灭”;苏轼立足于仁义之道,指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隳名城,杀豪杰,不养士”。这些,就是因作者着眼点不同,选取的角度有异,写成的文章自然有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