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文阶段
行文阶段是写作过程的高级阶段。
(一)行文的含义
行文就是将构思的成果书面化、外观化,将“草图”变成“现实建筑”。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中孕育的“雏形”进行表述和传达,用词语、句子、标点、体式和语言色彩使“心中的文章”最终成为书面的文章。
(二)行文的心态负荷
行文时,写作主体进入紧张连贯的工作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意志力都调动起来了。但写作是创造性的艰苦的脑力劳动,其心理负荷很大。特别是当任务重、时间紧、写作条件差时,更易形成一种压力。怎么办?只有把压力变成动力。俗话说:“毛驴没人骑不行,文章没人逼不行。”有压力,是促使人去进行写作的一种必要条件;压力可以触发灵感,使思维进入亢奋状态。记者写稿往往就是这样:“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写作,嘈杂的声音、来往的人群、热烈的或紧张的气氛、简陋的条件,等等,都不足以影响他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写作。”[8]不仅新闻写作如此,就是秘书写报告、写总结,作家写小说、写剧本,也往往是在一定的压力下逼出来的。鲁迅的《阿Q正传》的问世,与孙伏园和他的“笑嘻嘻”定期索稿有关;巴尔扎克的一部又一部小说的出版,与出版商和他签订合同有关。
(三)行文的最佳心境
最佳心理状态是敏锐的,即使搜肠刮肚的苦思,也有突发性的灵感出现。有时一处受阻,似乎纹路顿断,山穷水尽;但苦思之后突然有神来之笔,便又文思畅通,柳暗花明。这样,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写。但不等于不写,意思是动笔前,最好能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使心理进入“规定情境”。
人的大脑有生物钟支配,思维有节律,有时候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有时候思路迟钝,思路模糊,这就要把握好灵感节律,及时驾驭。欧阳修说他的文章多出于“三上”,即“骑在马上,睡在枕上,蹲在厕所上”,这“三上”中有“两上”是在清晨。晨起,大脑清晰活跃,脑细胞活力较大,是用脑的好时机。晚上,万籁俱寂,外界干扰少,也已进入写作状态。当然,由于个人的生活习性和写作习惯千差万别,写作的最佳时间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要肯定,即当出现灵感火花时,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逮住”它,把一刹那间脑海中的闪光思维迅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苏轼用诗表述过这种体会:“作诗火急追亡逋(逃的意思),情景一失后难摹。”他还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则逝矣”。写作同画画一样,也是要不错过良机。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回忆鲁迅先生写作状态时说:他“写小说是不能够休息的,过了一夜,那个创造的人物脾气也许会两样,写出来就不像预料的一样,甚至会相反的。”这也是讲不要中断思维。
现实生活中,当写作者处于极度悲痛或极度欢乐时,是不宜进行写作的。“至哀不文”,因为这时候或因感情太浓,思维不能散发开去,往往执著于一点,忽略许多要紧的观点或形象体验;或因欠缺理智,使纹路跳跃过急,失去事理逻辑性或情理逻辑性。鲁迅曾经诤诤教导文学青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有时,笔涩,思路停滞阻隔,还不如去听听音乐,散散步,调节一下情绪,或者,干脆放下笔杆,找几位好友海阔天空地谈谈心。偶尔,友人的一句无意的话语,却如春风悠然而至,吹开心扉,云散烟消,牵来一个瑰丽奇异的艺术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无边无涯,灵感的产生即触发的形成,常常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寻找最佳写作心境,既涉及到生理、心理和思维规律等问题,又涉及到外界环境、写作动机、写作习惯等问题,况且每个人的写作个性不一样,不管哪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总有一个好的写作心态,这是保证行文顺利完成的支柱。
(四)行文的工序方式
1.一气呵成
一般来说,短文章宜一气呵成,长篇也宜每次把一个问题或一个场面写成,以求文气贯通,情调一致。鲁迅先生是主张这样做的。他在给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性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到稍暇时再想。否则,能够因一个字,停到大半天。”[9]作家浩然是遵循这种方式创作的:短篇“一气”草出,中篇“一气”草出几节,长篇“一气”草出一章。为让执笔的手尽可能地赶上思维的进程,他写草稿只用废纸或小字本。他说这样可以无拘无束,也可以节约用纸。
2.边写边改
边写边改的情况也有,尤其是开头处,要确定角度、定下基调、提出问题、拧起线索,此处不改好,匆匆写下去,往往离谱或受阻。有人喜欢先改好前一章,再写下一章,这也是按部就班的好办法。不过,先要把整部作品的框架、内容构思好,然后才去分头写。
3.以点带面
行文大都是步步推进,一层层写下去。但也有先突破关键环节,再补写其他部分的做法。写专论可先把难点突破;写剧本、小说可先把高潮部分写出来,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全篇,做到前注后顾。姚雪银写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就是先把前三卷写完,接着写最后一卷,而把第四卷留着最后写。
有一类写作是集体编纂大型辞书、教材。这事先要商定全书主旨、提纲细目、行文体例、语言风格和各章节的大致篇幅,然后分头执笔。各人写出初稿后,经集体讨论再作修改,最后由一人或几人统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