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构的要素及技法
结构要素,也称结构的内容或结构的诸环节。这里说的是指文章的表层结构,一般认为,文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
1.拟题的重要性
标题又称题目,是文章或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表现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平淡乏味的标题则让人兴味索然。例如,某史学家十年心血,著成《秋瑾传》一书,出版后滞销,后改书名为《鉴湖女侠》便销售一空。某心理学家经过周密的调查,写成《爱情心理学论稿》,改名《情爱心理大揭秘》,出版商才同意出版。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在大陆无人问津,改成电影《乱世佳人》便家喻户晓。以上三部作品改动后的标题或抓住了武侠一族的爱好,或迎合了读者猎奇的心理,或制造歧义引发了人的联想。
标题的类型可谓千姿百态,但不外乎是以“人”、“事”、“物”、“景”、“情”、“理”、“语”等来命名的。就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有以“人”命名的,如《孔乙己》;有以“事”命名的,如《一件小事》;有以“景”命名的,如《白光》;有以“物”命名的,如《长明灯》;有以“情”命名的,如《伤逝》;有以“理论”命名的,如《“友邦惊诧”论》;有以“语”(一句话)命名的,如《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等等。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其标题通常是直接概括文章的内容或形象地托出文章的内容。个别文章的标题不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如《无题》、《杂忆》、《偶感》等,常见于杂文、随笔等,但这种标题要和文章的表达需要有关。
标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直接揭示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深思,以理解主题;或形象地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的暗示主题,指出文章的内容、范围,引起读者的兴趣。
2.拟题的原则
(1)贴切。所谓贴切,就是标题与文章的主题、体裁、风格等相协调,至少不相悖。如题文不符,题大于文或题小于文,就写不出好文章。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写了三件事都与小米有关:第一件是童年时代对小米的记忆;第二件是“我”到上海后探望鲁迅时曾带过一袋小米;第三件是抗战时期周总理和董老曾从延安给在重庆工作的同志带来小米。这三件事都紧紧围绕着“小米”进行回忆叙述,标题与内容和谐一致,主题也十分明确。又如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这标题,截取陆游的诗句“梨花处处开”而写成的。而小说的“梨花”则是双关,既指花,又指人。驿路梨花,景美人美,标题切合文章内容,同时,又同作品清新自然的风格相吻合。试想,如果改为《梨花姑娘》,那就逊色多了;如果改为《说说梨花》,那就不伦不类,大煞风景了。
(2)简洁。即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全文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著名散文家秦牧也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性很强,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曾有一则关于濒危动物的新闻,报导云南一只白猴与台湾一只雌白猴千里姻缘繁育后代的事情。《光明日报》标题是:《台湾雌白猴急求配偶,云南雄白猴喜送佳音》;香港《文汇报》的标题是:《云南白猴找新娘》。两相比较,前者不够简洁,“雌”、“雄”提法也不够文雅;而后者十分精当,尤其是用了大众的口语“找新娘”,既说明云南白猴是雄性,又含蓄而有吸引力——人人津津乐道的好事。又如鲁迅小说的题名都是言短意深的,他的三本小说集,共收入了33篇小说,多数为两三个字的标题,有的只用一个字,如《药》。当然,有的文章因表达的需要,标题必须长一些,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和应用类文章的标题,太简单了就不能说明问题。
(3)新颖。新颖别致,不同凡响,独具匠心,发人深思,富有个性,不落俗套,有文才,这是作文拟题的高标准要求。
例如,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有多家报纸报导,标题各异,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人民日报》)等,而《中国青年报》独辟蹊径,用诗的语言《衔来石壁锁大江》为题,既新奇夺目,又富有动感。“石壁”二字,借用毛主席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意境优美。又如胡西淳的《你就是一道风景》,题目出语不凡,作者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地在意别人,不要自卑自弃自我迷失,要认识到自己独有的美丽,要自信自珍自我独立。立意深刻,见解独到。又如于源的《小树的灵魂》,“小树的灵魂”,真好!看到这样的文题,你忍得住不往下读吗?
3.拟题方法
那么,有哪些拟题的方法呢?
(1)修辞法。也就是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为文章拟题的方法。
①比喻法。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例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个性是一面旗帜》、《托起明天的太阳》、《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诚信——人生的通行证》、《我渴望老师的“阳光”》等。
②比拟法。运用比拟,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例如,《洲际导弹自述》、《二十一世纪的呼唤》、《小草在歌唱》、《月亮新衣》、《风与云的对话》、《小树又快活了》、《诚信喊“冤”》等。
③引用法。引用古今名言、诗词、谚语、成语、俗语、术语、歌词和科技方面名词,或改写或仿写,以借助原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创出新意。这种拟题,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例如,《西出阳关有英杰——西昌散记》、《宛如平常一首歌——著名作家梁晓声教子》、《谢谢你,给我的温柔》、《诚信归去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人在异乡不为客》、《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行千里我担忧》、《都是溺爱惹的祸》等。
④对比法。运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鲜明。
例如,《红与黑》、《战争与和平》、《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只因两元钱,残杀三少年》、《小教师,大课堂》、《白发老人植新绿——记某七旬老翁植树造林事迹》、《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海纳百川,我纳千言》等。
⑤对偶法。运用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如,《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反台独,促统一》、《人生有古稀,事业总美丽》、《走出阴霾,重塑人生——法轮功痴迷者转化典型个案剖析》等。
⑥疑问法。运用设问或反问,提出问题,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例如,《错?对!》、《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谁是最可爱的人?》、《你的心情还好吗?——从某著名高校99级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说起》、《牢骚太多真的不好吗?》、《成才全靠父母吗?》等。
⑦仿词法。运用仿词,表现讽刺或诙谐、幽默的味道,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显示新鲜而又风趣的表达活力。
例如,《杞人忧“地”》、《缘何前“腐”后继》、《在职读书,有可厚非》、《招“才”才能进“宝”》、《我家有个男保姆》等。
⑧顶针法。运用顶针,议事说理,准确严谨;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例如,《读书乐,乐读书》、《活读书,书读活》、《读书好,好读书》、《流则通,通则兴》等。
⑨谐音法。运用谐音可以调节语言风格,使之委婉曲折,从而产生含蓄的美感和幽默效果。
例如,《累为谁流》、《累中看世界》,巧妙地把劳累的“累”谐音为“眼泪”的“泪”,使得文题更加有内蕴。又如《溜留之间》,抓住“溜”与“留”的矛盾展开,将材料提到的别人遇到困难是如何对待的两种可能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个标题巧用了谐音的方法。
⑩呼告法。运用呼告,便于转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讽刺或歌颂。
例如,《别了,司徒雷登》、《再见了,脏乱差》、《周总理,你在哪里?》、《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我回来了》、《朋友,珍重》、《给生活加点糖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努力吧,朋友!》等。
⑪双关法。运用双关,可使语言幽默、生动活泼。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例如,《圆与缘》,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由“圆与圆”的相交想到“缘与缘”的交错,从而感叹茫茫人海中那份来之不易的缘,引出“悟缘”“惜缘”的观点。又如《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我学会了走路》、《胳膊朝“理”弯》、《从心做起》、《向前看与向钱看》、《忙,茫,盲》等。
⑫排比法。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感情、线条清晰、内容丰富。
例如,《昨天·今天·明天》、《自卑·自负·自强》、《鼓励·支持·规范——江西为社会力量办学撑腰》、《兴趣点·迁移点·成功点——引导学生学习的三个“点”》等。
⑬反语法。运用反语,往往具有讽刺辛辣、幽默有趣的修辞效果。
例如,《我发现了家中的“贼”》、《莫学这样的“聪明”》、《我有一个“傻”妈妈》等。
⑭反复法。运用反复,往往能加强语势,给读者造成紧张感。
例如,《火警!火警》、《虎!虎!虎!》
另外,还可以运用夸张、借代、层递、回环、通感等等修辞格进行拟题。
(2)符号法。也就是用一些数字、公式、标点等来为文章拟题的方法。给文题加上恰当的符号,既然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又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意,增强文题的表现力,起到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
例如,《“勤劳×高科技=致富”》、《给予=快乐》、《我的2010》、《1+1>2——谈合作的重要性》、《7-1=0》、《啊,船长,我的船长!》、《辘轳·女人·井》、《生活告诉我……》、《减负?减负!》、《联想1+1》、《记忆≠智慧》、《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等。
(3)悬念法。悬念就是疑团,俗称“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悬念法就是拟题时让文题“违背”常情,制造悬念。它主要利用、挖掘生活语言,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错位、谐音、形近等特点产生的独特魅力使标题靓丽起来。
例如,《让快乐多一条腿》、《秋天里的春天》、《减负:让我欢喜让我忧》、《保鲜诚信》、《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我渴望每天晚上都停电》、《张三哥出嫁》、《请珍惜你的痛苦》、《真想做个差生》、《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渴望生病的女孩》、《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败了,多好》、《感谢你——我的敌人》、《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等。
(4)想象法。让思维自由飞翔,拟出新颖独特的标题。运用这种拟题法,既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又能使创作的文章富有新意,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假如阳光是绿色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水》、《假如风有颜色》、《我坐在云朵上》、《我有了一双翅膀》等。
(5)口语拟题法。也就是采用口语,用亲切自然的形象作为文章题目,使人读起来轻松舒畅,充满生活气息。
例如,《叔叔,请您喝茶》、《小孩,不哭》、《我跟我爹是同学》、《不要为我操心》、《他为啥会这样》等。这几个例子,有的像出自儿童的天真、纯朴、清新;有的乡土味浓郁,如临故乡,如见亲人;有的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从而给读者以亲切的感受,抓住读者。
(6)点石成金法。吕洞宾能点石成金,拟题时如果能将古人词句、成语通过拆开、反说、歪接等方式加以改造,旧瓶装新酒,以前人之语道本人之意,往往别出心裁而自成境界。
例如,《“弄斧”需要到“班门”》、《“顶天”需“立地”》、《不是叶公也“好龙”》、《糊涂难、明白更难》、《有规矩就能成方圆》、《忠言岂能顺耳》、《诚以养德,信以修身》、《怎一个慢(愁)字了得》、《众口岂能铄金》等。
(7)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就是移植化用,移植就是把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有名词和行业术语植入作文标题中,成为标题的一部分;化用则是化用名作名著、电影电视、戏剧歌曲、广告媒体等艺术形式中的标题或名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点击诚信》(网络术语)、《诚信实验报告》(物理术语)、《诚信催化剂》(化学术语)、《纯天然诚信口服液》(广告术语)、《心灵的审判》(司法术语)、《对公款吃喝者举“黄牌”》(法律术语)、《学生健康:红灯频亮》(交通术语)、《诚以修身,信以养德》(化用古诗词)、《现代学生总是心太软》(套用流行语)等。
4.拟题的忌讳
(1)忌脱离主题。即题目应紧扣文章内容或主题,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吃透材料的精神,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扣住题意,切合主旨。
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比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就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就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对此,有人这样拟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摆好分子分母的关系》、《夸大自我的恶果》等。这些题都没有紧扣材料的原意。这段材料的比喻意是对那些盲目自满的人提出忠告:过高估价自己就等于贬低自己!只有紧扣这个主题来拟题,才是正确的。
(2)忌文不对题。给材料作文拟题,如果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就叫文不对题。结果会使好好的一篇文章功亏一篑。更严重的是有的甚至会题与文会自相矛盾,造成不应有的错误。
例如,有人写了一篇通讯,主标题为《这种悲剧本应该避免》,副标题为《几位有才华的人忽视交通规则死于非命》。看此标题,读者一定会以为是这几位有才华的人由于自己忽视交通规则才造成死亡的。可看了内容则实情是:一辆卡车和一辆拖拉机为争道抢行,才把人轧死的。可见,“有才华的人”并非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可副标题却把“有才华的人”列为忽视交通规则的人,真实冤枉。如果把副标题改为《几位有才华的人由于交通事故死于非命》,那就不会造成题不对文了。
(3)忌大而不当。标题范围尽量要小,不要太大太泛。标题过大,则主题难以明确集中,不利于创作时从小处着眼,难以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也不便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大而不当的标题就犹如小孩子戴了一顶大帽子,让人看了觉得滑稽可笑。如果主标题实在要大,则必须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例如,有人写了一篇谈论语言美的文章,可题目却用了《谈美》这样一个大标题。同样,文章中只是谈论“燃烧的生活”,偏偏加上《谈生活》这样一个大标题。这两个命题,表面上看立论扣住了材料,而事实上却是大而不当,严格地说,属于偷换命题。
(4)忌题意不明。标题一般讲究含蓄,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但含蓄不等于模糊,不等于表意不明,让人读不懂与材料的联系有多紧密。
例如,有一则材料讲的是老师在学习上如何严格要求他的学生,使很多同学考上了名牌大学。可是有人却这样命题:《有这样一位老师》,这是个典型的含义不清的标题。应该使用的标题可为《严师出高徒》、《“严”老师》等之类的标题,才能抓住材料的核心,这样的题意才会明确。
(5)忌语言啰嗦。写文章要锤炼语言,拟标题也是这样。标题不能过长,多用词语或短语,一般不要超过8个字,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例如,有一位爷爷告诉孙子对第二人称“你们”,不可用“您们”,可他自己却犯了这样的错误而被孙子指出。针对这则材料,有人拟题为《从爷爷写错别字看当今社会风气》、《爷爷写错别字看当今社会风气不良的原因》,可以说这两个标题都扣住了材料的中心,但使人感到拖沓冗长,若改为《“你们”和“您们”》、《可悲的“您们”》等,就会既显得凝重有力又恰当。
以上介绍的方法多有交叉重复之处,有的标题符合多种方法。在实际写作中,无论采用哪种拟题法,切忌不要一味地追求别致,而使题目怪癖或庸俗化。拟题要因人而已、因主题而异、因文体而异、因文风而异,要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述。当然,要想拟个好题,除加强平时的拟题训练外,还应多浏览报刊杂志,多留意报刊上的文章标题,体味、比较,定会受益良多。
(二)开头
1.开头的重要性
开头是文章的起始部分,古人称之为“起笔”。它又是文章定基调的地方,能否定得准,也关系到全篇基调是否和谐统一。若开头离了题,就会越写越偏离中心。因此,古今中外作家、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开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而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意思是说,文章开头不必上承过去的事,而要自然引出将要叙述的故事或论证的文体。高尔基在《论文学》一文中说过:“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定下一个调子,通常要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它。”我国古代作家认为,开头是“以奇句夺目”,是“凤头”,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强调的是开头要有吸引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学写作的人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题目拿到手,却总是动笔艰难,可一旦开了头,尤其是有了一个佳巧的开头后,写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2.开头的原则
(1)扣题。古人对起笔的要求是不要“领脉过远”,也“不宜太突”。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连,为突出中心服务,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衡量开头好坏的标准之一。
例如,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没写出一个字来。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开头便紧扣题旨,告诉了自己要为小桃树写篇文章的缘由。又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直接便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故事的背景、环境等。
(2)精彩。文章的开头应漂亮美丽如“凤头”,响亮惊人如“爆竹”,含蓄清丽如“处女于前”,峭拔突兀“有崚嶒之势”。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
例如,纪伯伦《母亲颂》的开头:“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开头文采飞扬,作者巧用排比和比喻,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而且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直率刚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了浓厚的语言功底,让人为之一震,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3)简洁。语言要精简,这是文章开头的主要原则之一。指的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把题旨点出来,不罗嗦,不兜圈,没有废话,干净利索。为求简洁,一般使用开门见山法。
例如,“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小语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前,有一片开阔的广场,磅礴坦荡,这便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小语课文《天安门广场》)。“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一个书塾,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小语课文《三味书屋》)。
3.开头的方法
常用的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是指文章一开始就直接入题,导向主要内容,不转弯抹角,不旁逸斜出。这种方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从写作的角度,它能确保将主要篇幅用于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阅读的角度,它会使读者免于陷入迂回曲折的阅读迷雾。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时间弥足珍贵,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题外转悠,那么,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激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开门见山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开头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它不等于随意开头,它需要在全局在胸的基础上,提炼出能总揽全篇的句子;还要考虑为后文留下铺展的充分空间。
例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又如高尔基《海燕》的开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开头首先交代了海燕勇敢高飞的战斗环境,接着从“色”(黑色)、“形”(闪电)、“神”(高傲)三个方面,显现了海燕迅猛高飞的战斗英姿等。又如苏轼《喜雨亭记》的开头:“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获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该文直接点题,解释喜雨亭命名的原因,并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获狄”三件古事为证,简洁明了,干净利落。为下文的展开、生发提供了基础。又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直接交代背景,说明了写作动机,使读者一开始便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一般来说,直接的议论或抒情,也属开门见山法。例如,李斯《过秦论》的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接提出论点,正文部分据此而展开论述。又如吴晗《谈骨气》的开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直接提出了文章的论点。如茅盾《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篇第一句明确了赞颂的对象——白杨树,定准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赞颂。又如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开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爱国深情一下子就出来了。
(2)悬念设置法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还可以是观点方面的。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就抓住了。又如小学语文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大海是神秘的,大海又是可知的,一句设问自然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又如张洁《拣麦穗》的开头:“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的事呢?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什么样的往事呢?这个悬念自然起到吊人胃口的作用了。
(3)写景烘托法
画家画月,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个月亮,就会显得格外单调,甚至会神采匮乏。如果在月亮周围勾上几缕云彩,以云托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那个月亮就会格外有神,这种技法,就是“烘托”。作文也需要这种技法,特别是散文、小说、戏剧类文章更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例如,彭荆风《驿路梨花》的开头:“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开头就交代山之高大险峻、连绵不断及暮色沉沉,都很自然地令读者想到:山路夜行太危险,赶快找落脚地;这样的山路,哪儿会有落脚地呢?这样的段首,不仅吸引读者眼球,更为“小茅屋”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对表现主题极为有利。又如叶君健《看戏》的开头:“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以“静”烘托人们等待开戏时的宁静气氛。不仅如此,而且与后文梅兰芳表演之时山呼海啸的场景对比,表现艺术穿透性的感染力,反衬梅兰芳高超的表演技艺。又如李蕤《柿园》的开头:“秋天一到,风便顺着西方向东方吹。犀利的风,从树枝里刷过去,半青半黄的叶子便纷纷解体。从这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块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寒风里抖索的芦草,远远的迷茫的山脚的烟尘。随着,故乡就站在远远的记忆的背后,想起了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园了。”作者从远处落笔,渐次写来:由秋天至风,由风至叶子,由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至抖索的芦草、山脚的烟尘,最后才说到正题——故乡及故乡的柿树园。对所写对象做了必要的铺垫、陪衬和烘托,给读者以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美妙感觉。
(4)序引题记法
序引题记法就是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写上几句含义隽永的话作为全篇的“纲绳”的开头方法。序,即小序;引,即引子。小序和引子实际都是题记的一种,它们的作用是相似的。它们或牵引内容,或揭示主旨,或交代写作缘起,或渲染气氛。一个精彩的题记或生动形象,或富含哲理,能使文章添花。好的题记要做到“小、巧、趣、精、新”。写题记时,要注意题记的文字与全文的内在关联,题记的文字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句子,还可以是自己拟的“警句”。题记的文字应该简短鲜活而富有诗意。
例如,2004年甘肃考生《舞台》的开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题记”直接把文章的内涵提炼出来,豁人眼目,便于读者迅速把握。又如高考作文《我们的信念,我们的选择》的开头:“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题记”作者选用了作家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中一段话稍作改造,作为题记,很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高考作文《翅膀,落在天上的叶子》的开头:“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题记”这个题记采用比喻的方法来揭示“翅膀”和“叶子”的关系。“翅膀”和“叶子”怎么可以划上等于号呢?这个疑问,犹如一个谜团,一下子勾起阅读者的好奇心,只有当你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一篇“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翻版的童话故事,作者用一个落叶代替“丑小鸭”,写他的无悔选择,写他的执著梦想,写他的美好心灵,新颖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5)事件引入法
在文章开头,叙述一件事件,借助事件来引出正文,或描述,或议论,或抒情。使用这种开头法切记叙述事件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要明确其重要目的是为了引出正文。
例如,龚珊珊《美的断想》的开头:“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敲钟人卡西莫多因劫持爱斯美拉塔而惨遭鞭笞,被抛弃在广场上。爱斯美拉塔不计前嫌,上前喂他喝水。卡西莫多没有诅咒命运的不公,而是对近在咫尺的美丽的吉普赛姑娘艰难地吐出一个字:‘美!’”由人们熟悉的电影镜头自然切入,借助这一镜头震撼人心的力量,引人入胜。又如胡仁明《拥有宽容》的开头:“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却仍驱行如故。骏马回到家中却浑身颤抖,草水不沾,待国马一番安慰——用鼻子亲近、同槽共食之后,骏马才恢复如初。”由故事引出文章要谈论的主题“宽容”,正文再由马及人,分析了拥有宽容的意义,联系现实,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鲜明地指出“有容乃大,能让为高”。拥有宽容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是瑰丽的风景。
(6)巧用修辞法
①比喻法。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文章内容的兴趣。比喻法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又如韩愈《马说》的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又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的开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恰当的比喻,把小屋的美丽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②引用法。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引用对于不同文章作用也不尽相同: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在议论文中,常见的方法是引用名言导出话题
例如,冰心的《每逢佳节》的开头“唐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佳节,在乡的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又如杨娟《母亲的心灵深处》的开头:“以前,每每读到冰心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有谁是我无遮拦天空的荫蔽’,我都摇头——那是别人的母亲,我的母亲不爱我。”巧妙引用冰心的诗句开篇,欲扬先抑,语言平白如话,娓娓道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③排比法。使用排比法,能造成文章的磅礴气势,开始便产生夺人心魄的审美效果。使用排比法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将毫无逻辑关系的句子整合在一起。
例如,陈荣力《流浪的二胡》开头:“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阅读这样的文字,必然让人感觉到这时候文中的二胡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演奏工具,也是一个人,一块土地、一个民族的感情缩影。又如从国锋《欣赏》的开头:“欣赏就是赏识,欣赏就是领略,欣赏就是视线之内的那一份美好。”排比句的运用不仅直接点题,而且也为文章增添了亮色。
④拟人法。将人虚化为物,或将物拟写为人。借物来抒发人的情感,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吸人眼球的开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生活的逻辑,不可牵强附会。
例如,刘斐然《地球就诊记》的开头:“太阳公公开了一家诊所——太阳诊所,刚刚准备就绪,就来了一个病人。”太阳公公开诊所?奇怪的事!为谁看病?原来是地球“病了”。趣味化的拟人开头,让读者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又如卡卡《桥》的开头:“我僵硬而冰凉,我是一座桥,我横卧在一道深渊之上。这头扎进泥土的是我的足尖,另一头是我的手,我死死咬住正在碎裂的粘土。我上衣的下摆飘向我的两侧。……”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在现实与虚幻中行走,看他的文字会有撕裂的痛,拟人化的开头,便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在受极端的折磨,其痛苦明显客观化了。
⑤对比法。把一种事物同其他事物作比较或者将两个或几个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以突出所要写的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要注意的是,不管使用纵比还是横比,都必须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对比的对象。
例如,闻一多《五四断想》的开头:“旧在悠悠死去,新在悠悠出生,不慌不忙,一个踩着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通过新与旧的对比,充分表明了新的必将替代旧的,直接点名了“五·四”运动的意思。又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壶口的黄河》的开头:“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采用对比手法,层层推进,颇有气势。先是总提,把中国的水和黄河的水进行对比;接着缩小一层,具体把中国有代表性的水(九寨沟和太湖的水)与黄河对比;最后把壶口的黄河与整条黄河作自比,显出题意:壶口的黄河“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以上五种修辞开头法使用频率较高,效果也好。除此之外,有的文章也会使用设问、对偶、呼告等方法,在此不一一介绍。
(7)几种特殊方法
①书信格式法
例1,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高考作文《给孔子的一封信》)
例2,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高考作文《谏屈原书》)
②章回小说笔法
例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高考作文《三国英雄开会》)
例2,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高考作文《谁是打虎英雄》)
③寓言故事法
例1,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2000元;赞助费,15000元。”(高考作文《全能学校》)
例2,还记得人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吗?面对王子圣洁的邀请,人鱼含泪却微笑着接受。纵然柔软的脚似在刀尖上滑过,小人鱼未曾凌乱她的舞步。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小人鱼用她对王子真挚的情感充分认识到女巫呓语中的深邃。正是深深的感情让她对爱与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认知。(高考作文《看着我的眼睛》)
④解题形式法
例如,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D.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青嫩新绿的草叶尖,悄然滑落。
看完这道题,我顿时呆住了,万千变化的自然,日升日落、潮汐起伏,多少美景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高考作文《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⑤病历行文法
例如,病人姓名:吴良心
身份:商人
临床印象:诚信缺乏综合征(晚期)
病史:二十年前初次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染上此病。此病伴随吴良心坑蒙拐骗、投机倒把,手段日渐高明,此病日益加重。三年前诚信医院曾诊断过此病人,吴良心拒绝本院药方,逃离病房,赴境外经商。经查,此人诚实信用指数已下降为零,社会威胁力+100。(高考作文《吴良心病历》)
⑥听课笔记法
例如,听课时间:2000年9月15日
听课目的: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示范,研究探讨“诚实做人”,以《诚实的孩子》为内容,教育孩子“诚实做人”。
听课内容:……(高考作文《听课记录》)
⑦产品说明书法
例如,产品:纯天然诚信口服液
主治:“信用”分泌不足,诚实缺乏症,“谎言连篇病”等等,由人体内“诚信”合成量过少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
用量:重度缺乏诚信者,一日三次,每次两瓶。轻度缺乏诚信者,一日两次,每次一瓶。妇女、儿童减半。
广告创意:……(高考作文《纯天然诚信口服液》)
以上几种特殊的开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得较为频繁,也显得有新意。但作为平时的写作训练,应慎重使用。
4.开头的忌讳
(1)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不直接点题,总爱兜圈子;或率性而写,盲目叙述;或大讲形式,空发议论;或乱写景物,无故抒情;或自造麻烦,引出众多的人物或复杂的事件等。不管中心需不需要,与主题有关无关,就先秦两汉、前村后店地谈开了。不着边际,空发议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绕了好大个圈子,才说到正题上来。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
(2)突然提出,没头没脑。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感”起来了。写供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让读者接受不了。
(3)陈词滥调,格式老套。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有些文章开头总是从形势写起,言必称“在××的领导下,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的帮助下”,有的文章开头总是“太阳”、“月亮”、“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调子老唱,这些套路老用就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老套了。
(4)堆砌文辞,弄巧成拙。有的文章,开头想先声夺人,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就把格言、名言警句等优美文辞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为这样就算是个好的开头。其实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盲目性,堆砌的开头,表面看写得很好,但实质上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表达效果。
(5)无病呻吟,银枪蜡头。有的文章的开头,特别是议论文的开头,不管与中心、主题有无关系,议论还没有展开,问题还没有说清,就“啊”、“呀”不断,感慨万端。这种凭空抒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有的文章开头故弄玄虚,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银枪蜡头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三)结尾
1.结尾的重要性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尾古人称为“收笔”、“结穴”,要求结尾如“豹尾”,余音如“撞钟”,含蓄如“秋波一转”,豪壮如“截奔马”。古人往往把“豹尾”与“凤冠”和“猪肚”齐名。林纾在《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里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结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关系到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善始善终,则首尾圆和,“附会之体,固无以加于此矣”(《文心雕龙·附会》)虎头蛇尾,前重后轻,“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文心雕龙·附会》)。结尾还关系到文章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结尾,能使读者“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匆匆收尾,则令人兴味索然,势必削弱文章的艺术魅力。古人视收尾和开头同等重要,故有“豹尾论”、“响亮论”、“余味论”、“秋波论”和“媚语论”等。
2.结尾的原则
根据现代写作学的研究,收笔的原则有三点:
(1)总结全文,揭示主题。一般情况下,结尾的主要功能是总结全文,揭示主题,让读者在阅读前文的基础上得到整体感受收获,明确文章主旨,得到美的启迪。
例如,鲁迅《一件小事》的结尾:“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至此,读者不难明白作者为什么事隔多年,还要追忆这件小事了。又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并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给人“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感受。读者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耐人寻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又如小学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的结尾:“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与其说是不忘金色的鱼钩,倒不如说是不忘革命烈士。
(3)生动有力,干净利索。结尾有“豹尾”之称,这就要求结尾有生动有力,干净利索。
例如,郭沫若《白鹭》的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生动地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又如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直抒胸臆,干净利索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与憎。
3.结尾的方法
(1)卒章显志法。是写作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既可以表现为一种结构文章的构思方式,也时常表现为一种结尾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文章的主题、中心或写作主体所要表现的意旨。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人们也常称这种结尾方法为“篇末点题”、“收篇点题”。在散文、小说、寓言、议论文等形式的作品中运用“卒章显志结尾法”,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卒章显志法,在作用上与“开门见山开头法”恰好相反,后者的意旨往往显现于文章的起始,而前者的意旨则总是出现在文章结束。其特点:先是娓娓的叙述,似乎事情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结束了,实则蓄势。直到结尾最后一句话,作者才“露”底。而这个“底”一经露出,文章便来了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在平稳中发生突变,恰如奇峰突起,平地惊雷,振聋发聩,使读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引人深思。
例如,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在文章前面以大量的文字,铺叙了阿房宫的宏伟和奇丽;后宫佳丽,斗妍争宠;六国珍宝,堆积如山。可是,作者用意不在前文,而在收篇。好像平潮中冲出了巨浪一样,文章的主题豁然开朗: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肆意剥削和压迫人们,最终逃不脱灭亡的可耻下场。“收篇点题”之妙,由此可见。又如鲁迅《忆刘半农君》的结尾:“……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前时也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恨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文章开头说自己对刘半农的评价“现在呢,可难说得很”。到了结尾部分,鲁迅对他作了中肯的评价,对很难评价的刘半农进行了“盖棺论定”,使得文章首尾相衔,卒章显志。
运用这种结尾法应注意三点:第一,情节本身应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第二,情节的转换应合情合理,不能给人以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之感。第三,结尾之“底”应在前文埋下不露痕迹的伏笔。
(2)风波再起法。指文章前面一波三折,曲而有致,而在结尾波澜再起,以引发读者的再度思考。
最具代表性的是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当马蒂尔德听到真相后,辛劳了整个青春的她会有什么反应呢?小说的结尾无疑又再度掀起了波澜,也给了读者太多的想象空间。又如:“枕着妈妈买的书睡觉时,我突然觉得,妈妈不再是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在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看来,本该是更年前期的妈妈,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能和我一起感受青春,再度花样年华了……”(高考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文章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人到中年的“更年前期的妈妈”,重新“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的微妙变化,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文末提到的母亲“和我一起感受青春,再度花样年华了……”,省略号的使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情感波动,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天地。
(3)宕开启迪法。文章在正文部分已经完成任务,或刻画了形象,或阐明了观点,或营造了意境等,但结尾在文章的理趣上进一步深化,生发开去,更令人回味无穷。使用此法切忌不可游离主题之外,存有画蛇添足之嫌。
例如,庐隐《蓬莱风景线》的结尾:“其实中国的江南川北,也何尝没有好风景,何值得我如是沉醉;但是‘蓬莱’另有‘蓬莱’之景……不可与中国流丽中含端庄的西子湖同日而语。所以我虽赞许蓬莱之美,亦不敢抹西子湖之胜:燕瘦环肥,各有可以使人沉醉之处呢!”这一笔表明中国也有和日本一样的好景致,中日两国的风景各有千秋,都值得珍视和用心鉴赏。宕开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于本意之中掘深一层。又如李霁野的《试谈人生》文中分析了人生应该避免的早熟、早衰、早亡三种现象,对怎样生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末宕开一笔,颇有“理趣”:“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是颇有意味的比喻。我们从黑暗中来,一闪就回到黑暗中去。我们的责任是从以前的人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灭熄,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由“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生发开来,形象、生动地阐发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薪火相传,承前启后。文字哲理性强,令人回味。
(4)呐喊呼告法。写作主体根据内容的要求,融会主观感情因素,在结尾处向读者发出某种呼告,进一步启示读者惊醒,思考或号召读者行动。此种结尾,感情色彩浓烈且又亲切。多用于议论性文体中,其他文体,如散文、报告文学也常用。应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要先总结全文,再发出呼告。
例如,韩愈《祭十二郎文》的结尾:“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疫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疫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结尾采用呐喊呼告形式,有歉疚,有悔恨,有自责,有倾诉,撕心裂肺,悲痛惨烈,字里行间都是发自肺腑的骨肉亲情,如泣如诉,如痴如愚。读至此,人们似能看见作者涕泪纵横的神情,似能听到作者痛苦的声音。又如鲁迅《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这个结尾不但格式新颖,而且表现了“狂人”的性格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的深切痛恨,对被欺压人民的热忱关怀和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5)呼应篇首法。指在篇末的文字与篇首的文字遥相呼应,互为一体。写作主体常采用这种方式结尾,它能使文章严密、完整,文气贯通,又是只起呼应作用,有时也起到强调、深化作用,增强读者对文章的总体印象。
例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注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这是柳宗元送别同乡薛存义时,写下的一篇赠序的结尾,与篇首文字遥相呼应。开头作者说:“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全篇以设宴送别相呼应,使得篇章贯穿一起。又如贾平凹《我的小桃树》的结尾:“我心里稍微有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精灵,对吗?”不仅呼应了“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没写出一个字来。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的开头,同时也强化了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挚爱之情。
(6)评价言志法。这类结尾方式,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主观态度。古代一些著名文章,写作主体的叙事、记人、抒情,虽然有思想线索的贯穿,但一般不太明显。采用“评价言志”式的结尾,就能抒发写作主体内心的强烈的情感,表达对所叙事件或人物的评价。
例如,司马迁《李将军列传》的结尾: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悛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这段结尾,体现了司马迁对忠勇、诚恳、质朴、信实的李广的惋惜、同情和赞扬。“口不能道辞”的李将军,为汉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始终没有受封,最后却被迫自杀。品德高尚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就像不会说话的桃李一样,仍然会受到人们的喜欢、敬仰。又如杨小云《生命的价值》的结尾:“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用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能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用一块石头编写故事,真实、具体、生动,寓意深刻,特别是结尾处的评价言志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用时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7)余音绕梁法。写作主体不把意思说完,在结尾处有情有味地用一两句话作结,留下一些东西,让读者去咀嚼回味,如食橄榄,其味无穷,从而得到更为深长的审美享受。其类型有四种:
①余思韵。在结尾处运用点化生发之笔,留下一些可启发读者思考的文字。
例如,李广田《生死之间》的结尾:“生死之间!我们是生呢?还是死?是在生死之间?而且,应该怎么办呢?我等待回答。”作者在等待回答,其实读者又何尝不是在等待思考呢?又如《西厢记》,有的版本结尾最后“长亭送别”,崔小姐送张生进京赶考,到此打住,张生考中没有?娶了崔小姐没有?不告而终,如撞钟,余音袅袅。
②余情韵。在结尾处运用抒情的笔墨,留下一些感情的余波,让它们继续荡漾着读者的心胸。
例如,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尾:“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仍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祀。又从而歌曰: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又如刘墉的《真好》列举了同窗、少女、妻子、老朋友对“真好”的不同感悟,结尾动情地写道:“从追求年轻的奔跃、肉体的激情、金钱的力量,到仅仅是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吗?”以反问作结,给这篇文章涂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③余形韵。在结尾处运用渲染的手法,留下一些形象和意境,其目的是让读者在继续受到感染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沈善增《雨蒙蒙》一文,全文写了三个镜头:游廊中学生温课,花伞下姑娘读书,凉亭里三男解题。文章结尾却不结在这三个镜头上,而是从题外借来一个形象:“阳光从云罅中洒下来,我看见一片片雨珠滚落到绿叶上,泛着点点金光,不禁想到金色的原野。”这个结尾象征了文中三个镜头的美好前景——硕果累累,含蓄而意味深长。又如赵丽宏《雨中》:“雨,还在飘飘洒洒。恢复了宁静的马路,依然像条闪光的绸带,在雨帘里轻轻地飘。运苹果的姑娘目送孩子们彩色的雨伞,突然感到:这夏天的雨点,是那么清凉;这雨中的世界,是那么清新……”美妙的意境,让人感到清凉又清新的是人的心。
④综合型。即上面三种类型的综合运用。
例如,柯罗连科《火光》:“……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紧划桨,……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这里就既有形象的显现,又有感情的抒发,还有思想的启迪。
(8)景物描写法。用景物描写收束全文是散文写作的常用笔法。这种写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有画面,即有一定的时空、一定疏密、一定色彩、一定造型的景物描绘;第二,有情感,写景状物,都是有的放矢、融注着人的感情,所以流向笔端的景物描写不会苍白无力;第三,有意境,结尾中的景物描写,或是为了寄托一种思绪,或是为了象征一种情态,或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是为了突现一种情境,它们各有不同的意境,而决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一般来讲,景物描写结尾法有以下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①扫描式。即进行一种“场面”很大的景物描写。写作主体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或环视,将尽收眼底的景物细致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言罢,女神吮吸了泪珠,踏着七色彩云,哼着轻绵绵的歌谣,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高考作文《雨珠·露珠·泪珠》)
②点面式。即进行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景物描写。画面中的景物中心突出而又相互映衬,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既有风姿又显神韵。
例如,“奶奶到另一个世界了,叶子静静地栖落在秋天的门槛上,有什么,能受得住这一叶秋呢……”(高考作文《何堪一叶秋》)
③人物式。即画面之中既有景物的设置,也有人物的活动,人、景合一,人、物相对,通过人物对周围景物的感受,创造一种意境和表达一种含义。
例如,“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高考作文《昭君行》)
④虚实式。即实实在在的画面,表达的却是虚化了的含义。这里的写景,可以是“全景镜头”,可以是“景物特写”,也可以是“人景合一”的构图,在这表面的景物下面,蕴含的是更深一层的内容。
例如,“我再也无法遇到那么朴实善良的人了,但我心中那棵小树也在长大,像坟前那棵一样。许多年以后,必定有人跑来一看,呀,好大一棵树!那是我一辈子的祝福。
我做人,也要做她那样的人!”
作者写自己给已故的奶奶坟头上种树、洒水、扫叶来纪念过去的奶娘。在这里,树成为文章结构全篇的红线。“树随风摇摆,我扶着树枝进入了回忆”,“树叶嫩绿时,它便活泼;树叶到了枯黄时,它便飘落。可它曾经翠绿过”,“那坟前的树是我偷偷地种下的”,“我心中那棵小树也在长大,像坟前那棵一样。……好大一棵树!那是我一辈子的祝福”,正是这些话语将奶娘过去平凡、朴实的大半生和作者对奶娘的不尽感激之情串联起来,使文章由眼前到过去,又由过去到现在,首尾圆合,脉络清晰。(高考作文《好大一棵树》)
⑤象征式。即用所描写的景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它用于以象征手法写作的散文,是全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巴金《灯》的结尾“在人间,灯光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山那边笑了。”山中的灯不能说不是景物,但在本文中它具有的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革命圣地延安。又如吴伯萧《猎户》的结尾:“谈着谈着,不觉已是晌午。天晴了。很好的太阳。”晴的天、好的太阳又何尝不是象征猎户美好的生活呢?
4.结尾的忌讳
(1)忌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写作主体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例如,“同学们,相信微笑,相信明天。相信自己,那么你的未来将来是一片辉煌,将会永远充满阳光。最后送给生活中正在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未来而做着不懈努力的人们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考作文《微笑着面对生活》)“最后”后面的话多此一举,既离题太远,又不为中心服务。
(2)忌游离主题。即不与题目、中心或中心事件相照应,来个“王顾左右而言他”。
例如,学生习作《“爱国卫生日”见闻》的结尾:“六点钟,班主任宣布大家可以返校。我约刘明明去新华书店看看,二楼是小说图书门市,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小说读本。我想买一套中国古典小说集。返校时,天快黑了。”这样的结尾,不仅多余,而且根本不与题意发生关系。
(3)忌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空洞的口号,看上去慷慨激昂,其实苍白无力,大煞主题。
例如,应考作文《千万别说放弃》:“今后的路还长,今后的路怎样走。这要靠自己,但是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今后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不要说放弃,放弃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要告诉大家”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自说自话;“放弃不是最好的办法”更是观点错误,大煞风景。
(4)忌虎头蛇尾。结尾时草草收兵,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例如,应考作文《爱莲说》:“看来,莲的魅力还真大啊!莲的魅力还不止这些呢,那就让我们去观赏莲,了解莲吧!”本应对莲的魅力或提炼,或歌颂,或引申,但这种结尾却是虎头蛇尾,让人觉得空洞乏力。
(四)段落
1.段落的含义及作用
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在形式上有换行、空格的明显标志。又称为“自然段”、“语段”。它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文章层次的基础。段落的形成,是由客观事物、客观事理内部联系中的基本成分决定的。它反映了作者思维进程中的基本步骤以及各步骤间的连接和停顿,使文章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内容。段落必须具有单一性、完整性,分段要匀称得当、长短适度,各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上下段之间要自然衔接。段落以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单义段、兼义段;以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表现为开头段、中间段、主题段、引语段、过渡段、小结段、注释段、结尾段等;以其表达的方式和功能又表现为描写段、抒情段、议论段、强调段等等。
2.段落的构成方式
段落以一个或众多句子构成,其内部结构一般表现为以一个中心句为主,其他句子从不同侧面为集中表达的中心意思服务。各句子间呈现出并列、承接、述解、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又构成不同类型的段落。根据段落里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基本联系方式,即句子与句子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方式、层次关系,常见的段落构成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选择式、解说式、转折式、因果式等等。
(1)总分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先总后分的关系构成的。
例如,黄建华的《词典论》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就目前所见,利用词典进行语言研究有两种做法:一是借助几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词典并运用其他有关书证,对某些词语进行分析、考证、辨伪的工作;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较为常见。二是就某一家辞典的先后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或就某一类型词典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从中理出某个时期的语言发展(尤其是词汇演变)趋势或考察某种语言现象。国内尚未见此类研究文章,这里稍举例说明一下。”全段四句,第一句总提“两种方法”,二三两句分别阐述方法一、方法二,第四句引出下文。总分式段落常常安排为篇、章、节的起始段。
(2)并列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平行的关系构成。
例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中有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桥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十六米到二十一点六米。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类段式呈现横式结构,段中几句话分别叙述几件事、几种情况,或分别论述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构段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各种文体的文章均常用此式构段。
(3)承接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前句引出后句,后句紧承前句的关系构成。
例如,刘绍荣的《我是一个土著》第四自然段:“屈指算来,我从一九三六年落生到一九四六年,在我的运河家乡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其间只有一九四五年春,日寇对北运河东岸进行疯狂大扫荡,我和家里一些人逃到通州住了四个月,还在北京住了几天。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五年,我在通州和北京上高小、中学和大学,而每年三个月的寒暑假都回家乡。一九五六年我被批准专业创造,又回乡担任大型高级农业社的党总支副书记。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八年春,我回北京参加反右运动。从一九五八年春到一九六二年春,我先在农村,后到京郊的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接受劳动改造。一九六二年春到一九六六年夏,我在北京等待安排工作,过了完整的城市生活,没有回过农村。一九六六年夏到一九七九年,我‘大乱入乡’,回到本村当社员,苟全性命于乱世,熬过了十年大浩劫。从一九八零年三月起,我又在本村觅屋常驻,与乡亲乡土保持密切联系。”这段文字共七句,以时间先后排列,衔接紧密。承接式段落是按时间先后或者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组成段落。其句子间的关系,不管从时间看,还是从事情看,都是“纵”的关系。
(4)递进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递进关系构成的。
例如,从维熙的《我的文学初步——答青年习作者》一文的第二自然段:“该怎么说呢?我想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童年,不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梦,而且对于艺术家来说它是艺术萌发的一个摇篮。”这段回答“怎么迈开文学创作第一步”的文字,从追溯童年进而议论童年不但是“梦”,而且是“艺术萌发的一个摇篮”,意思加重了、推进了。显示了递进关系。递进式段落语句之间常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且”、“并且”、“况且”、“何况”、“甚至”、“甚至于”等等衔接。
(5)解说式。即段落中后句对前句进行解释说明。
例如,李四光的《人类的出现》中的一段:“从新人阶段起,现代各主要人种开始分化出来。例如上述在我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在法国发现的科马努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是欧洲白种人的祖先。”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常用此式组段,对事物或观点进行解释、申述、证明、阐发。
(6)转折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转折关系构成的。
例如,从维熙《创作与生活——致青年习作者》一文最后的“几句尾语”中有这么一段:“一个作家,常常是不愿意以自己的作品为例的,这是以防别人误解你有失躬谦;但谈别人的作品,总是隔靴搔痒,不如剖析自己作品得失来得更直接,更亲切,从而对青年朋友们有所启发。”这种段落一般有两层意思构成,后层意思转到与前层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上,行文常用“但”、“但是”、“可是”、“却”、“然而”、“只是”、“不过”等关联词衔接。
(7)因果式。即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因果关系构成的。
例如,李国文的《作家的心和大地的脉搏——关于创作的一点感想》的开头段:“……去年《小说月刊》创刊,约写一篇谈《月食》的文章,搜索枯肠写了三千字,觉得比写小说还难,写完后连自己也不相信那是我的创作经验。因此,不免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别人写的创作经验这类文章,恐怕也不那么可信,不能像青霉素那样,一打就灵。”这种段落,可组成前因后果关系,也可组成前果后因关系。常用“因为”、“所以”、“由于”、“以致”之类的关联词语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