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过渡
(一)过渡概述
写文章时,前后两个层次之间,或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有时会出现“空隙”,或意思有所转折,彼此之间好像隔着一条“河”,这就需要采用过渡的方法。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它好比文意之间摆渡的船只和架设的桥梁,多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语句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联结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畅通,层次紧凑自然。让读者的思路也由此及彼,畅通无阻。
(二)需要过渡的三种情况
1.内容转换的需要
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时,往往需要过渡。
例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第一层写“我”与儿子在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下娱乐,第二层写“我”对故乡、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切怀念。在第二段的开头写:“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用这个连贯复句来过渡,把上下文两层意思自然地衔接起来了。又如鲁迅的《孔乙己》开头一层介绍鲁镇的社会生活,咸亨酒店的格局;第二层介绍孔乙己的生活、社会地位、思想性格。这两层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我从此便整天地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把鲁镇的生活自然地和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衔接在一起。
2.表现方法转换的需要
有的文章因表现方法要改变,为了让读者明晰写作主体思路,也需要过渡。特别是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开合转换之处,往往需要过渡。在进行分析前,常用“分叙如下”领取下文。在作结论之前,常用总结式的过渡句:“综上所述,可知……”引出结论,自然衔接全篇。
例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段总述“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下面便进行分述。在分述之前,文章安排了一个过渡段:“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个过渡段把上面的总述和下面的分述,自然连接起来,并且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分别对各阶级进行分析了。在对各阶级进行分析后,文章最后一段又用一个自然段进行总述:“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在这段开头,用了“综上所述”这个词组进行过渡。它既指代上文,又开启下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表达方式转换的需要
文章中转换表达方式时一般需要过渡。特别是叙述与议论、叙述与抒情、抒情与描述、概述与详述、倒叙与顺叙、顺叙与插叙等相交接的地方,往往需要过渡。
例如,于敏德《西湖即景》,在叙述了上次雨中登山,这次乘雨泛舟后,将叙事线索暂时中断,插进一段对船娘柳阿巧身世的介绍。在这段开头写道:“我这个怪人引起船娘的好奇,而她的身世也唤起我无限的同情。”这个过渡句,把顺叙与插叙巧妙地连接起来。又如方志敏的《清贫》在概述方志敏十余年坚持过着朴素的生活后,再转入具体叙述时,用“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点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件趣事”作为过渡。又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抒情议论之后,以“让我还是说一段故事吧”自然转入具体描述。
(三)过渡的方法
1.词语过渡
指文章中上下层之间用关联词语进行逻辑关系的过渡。如进行顺向过渡时,用“因此”表示上下层的因果过渡;用“总之”、“由此可见”表示上下层的分总过渡;用“此外”表示上下层的补充过渡。如进行反向过渡,就用“但是”、“可是”、“相反的”表示上下层转折过渡或对立过渡。过渡词语可用于层次间、段落间的过渡,也可用于段落中小层次间的过渡。表示过渡时,过渡词一般安排在后一层的开头。
例如,通讯报道《抢财神》,在叙述了抢“财神”的经过后,末段以议论作结:“看样子,农村几千年来保留的传统耕作经验,正在被新的科学技术所代替……广大农民在辽阔田野上发动的科学进军,必将对我国四化建设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段议论开头,用了“看样子”这个词组进行过渡。它表示个人对情况的估计,也就是说,通过上面所叙的抢“财神”的事实,大概可以推出以下结论。这就是由叙述转为议论的过渡。
2.句子过渡
指文章中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在前后层次间用句子进行起承上启下的过渡。过渡句的内容要与上下层的意思关联,可以安排在前层的末端,也可以安排在后层的开头。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详述百草园的嬉戏生活后,另起一段,在段首安排了一个过渡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承上启下,过渡到三味书屋的独特生活的描述。
3.段落过渡
指文章中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在前后层次间用段落进行承上启下的过渡。过渡段常用在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起总领过渡或承上启下作用。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大段抒情议论,歌颂志愿军战士可爱;在转入文章主体部分具体记叙时,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自然引出松骨峰战斗的描述。之后又安排了一个过渡段:“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自然又过渡到马玉祥烈火中救儿童的记叙。
4.意念过渡
指段落或层次之间内在含义的过渡。行文没有明显的过渡词句或过渡段。过渡主要依靠前段或前层中的某些词语承接转换,导出新的段落层次。意念过渡紧扣前文某些意思,由此过渡引出新的意思或联想,想象出新的东西,使内容衔接紧密。
例如,郑振铎的《离别》,第一段写“船渐渐地离岸”所见送别场面,为之“感动”,第二段写“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接写上段“船渐渐地离岸”,引出了“沿途见了”悬着外国旗帜的军舰。第三段写“两岸上黄土和青草,……”承接上段“沿途见了……”。又如鲁迅的《风筝》,第一段说“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联想而过渡到到二段“故乡的风筝季节,是春二月”。
阅读与探究
1.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线索,并作简要分析。
(1)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老舍的《月牙儿》
(3)莫泊桑的《绳子的故事》
(4)庄子的《知北游》
(5)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2.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文眼,并作简要分析。
(1)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2)陶渊明的《饮酒》
(3)朱自清的《绿》
(4)闻一多的《一句话》
3.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伏应之笔,并作简要分析。
(1)曹禺的《日出》
(2)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司马迁的《史记·荆轲列传》
(4)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5)鲁迅的《药》
4.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开合之笔,并作简要分析。
(1)《左传》中的晋楚“城濮之战”
(2)彭倚云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3)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4)庄子的《秋水》
(5)张洁的《拣麦穗》
5.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兴波之笔,并作简要分析。
(1)通讯《等一等炊事员》
(2)《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
(3)白居易的《长恨歌》
(4)李斯的《谏逐客书》
6.阅读下列文章或作品,找出它们的过渡之笔,并作简要分析。
(1)陈荣力的《流浪的二胡》
(2)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
(3)熊秉明的《看蒙娜丽莎》
(4)东山魁夷的《唐招提寺的魅力》
(5)罗兰巴特的《相思》
(6)余秋雨的《都江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