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技巧之叙述法

写作技巧之叙述法

时间:2023-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叙述者的身份自称,写作主体与叙述者重合,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是从“我”的角度叙述的。实际上,写作主体作为叙述者仍然以“我”身份存在着,只是这个“我”的称谓往往不在文中出现。又称概叙,即对所写的事件做简括的述说、交代。

一、叙述

(一)叙述的涵义

就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介绍出来。叙述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过程性;从思考类型来说,叙述主要回答“经过如何”、“怎样做的”这类问题;其基本功能是“以事告人”。[1]

叙述是记叙类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诸如背景的介绍、场面的转换、情节的展开、对话和联结、人物的行为、历史过程的演进、时代的更替,都要借助于叙述。叙述能使描写的各个侧面联结起来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犹如金针银线,把文章的各个因素天衣无缝地加以编织,使读者顺利地了解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运用叙述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好叙述的角度、人称、基调、节奏、密度;处理好叙述同描写、议论、抒情的关系;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叙述技巧。

(二)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就是观察点或视点,它表示叙述者以何种身份来叙述。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叙述法

写作主体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我”在文章中可以是叙述者身份的自称,也可以是文章中某个人物身份的自称。以叙述者的身份自称,写作主体与叙述者重合,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是从“我”的角度叙述的。由于“我”是随着人物活动的,容易做到绘声绘色,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但“我”无法观察到的事则难以表述出来。以文中某人物的身份自称,叙述者与文章人物重合,这个“我”有行动、语言、心理和性格特征。“我”用自述的口吻表述,写起来比较容易下笔,也比较适宜插入议论和抒情,特别是“我”的内心活动,乃至潜意识层的种种微妙之处,能做到深入发掘,随意点染,取得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但对“我”以外的人物的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则难以直接揭示,往往借助于“我”的猜测,“我”以外的人物对“我”的倾诉,才能加以表现。以人物身份自称的“我”,可以是文章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这种叙述法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单重法”,即指文章中的“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物,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多用于篇幅小的文章。例如鲁迅的《故乡》;第二种是“双重法”,即指文章中的叙述人称虽然自始至终都是“我”,但先后并非一人,而是两个人。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第一个“我”是采访者,第二个“我”是文章的主人公郝吉标;第三种是“多重法”,即叙述中的“我”多达三个以上。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有四个“我”,分别是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的情人阿尔芒·迪瓦尔、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及最后呆在玛格丽特身边的朱利·迪普拉。多重法既保留了单重法的长处,又可以克服其局限,在叙述的时间上,在主人公的经历、行为、感情和心理的表现上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映照,从而多侧面地立体地表现人物性格。

2.第二人称叙述法

写作主体称文中人物为“你”。实际上,写作主体作为叙述者仍然以“我”身份存在着,只是这个“我”的称谓往往不在文中出现。

运用此法,可以对称为“你”的人物作全面的叙述,可以写这个“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写这个“你”的内在心理、感情和思维。第二人称叙述法作为一种加强语气、浓化感情的表现手段,与抒情相配合,在诗歌的写作中常常用到。例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吗?”

此外,还有一种并非是叙述人称的“你”,那是写作主体对读者的直接呼唤,使读者以“你”的身份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环境里,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续写的情景、氛围,与文中之人同呼吸、共命运,产生一种感情的交流。所以,运用将读者呼告为“你”的手法,文中人物和读者必须在时空和感情上相距较近,要能让读者在“你”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所关心的人和事,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3.第三人称叙述法

即写作主体称文中人物为“他”。第三人称较之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更为灵活。可以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将生活的画面、人物的活动、人物间的冲突及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或同一场合不同时间的平行动作、心理活动,自由地加以叙写。第三人称宜于写大场面、写群像、写盘根错节的关系,特别宜于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在第三人称的文章里,叙述者同写作主体是合二为一的关系。根据叙述者的身份,第三人称叙述法可分为三种:

(1)见证人叙述法。即写作主体是事件的亲见亲闻者,但他只是置身局外,作冷静的观察,然后将观察的情况如实地写出。写作主体只限于叙述可以亲见亲闻的材料,如人物的容貌、服饰、表情、语言、动作、环境等外在实事,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不作叙述,对所反映的一切事实也不作主观解释,不发表任何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议,写作主体的任务就是把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展情况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作结论。用这一叙述法写成的文章,视觉形象真切,现场感觉强烈。例如契科夫的《变色龙》即是。

(2)报道者叙述法。即写作主体不是事件的亲见亲闻者,只是事件的报道者,其所写的范围不局限于亲见亲闻,凡写作主体能够了解到的材料,包括人物容貌、服饰、表情、语言、动作、环境等外在的现实的事实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均可加以叙述。当然也可以随时中断叙述,进行解释和评说。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即是。

(3)全知全晓叙述法。写作主体不在文中露面,但又无处不在。其叙述不受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对于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人物的言谈举止、潜伏的思想、未表现于动作的情感以及人物自己不便言明或别人无从察觉的动机行为,都了如指掌,叙述者是一切情节的唯一提供者,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直接出面现身说法。这种叙述方法更多地用于场面浩繁、过程复杂、关系错综以及较多心理活动的文学作品的写作中。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是。

(三)叙述的技法

1.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

(1)概括叙述。又称概叙,即对所写的事件做简括的述说、交代。在较短的篇幅内叙述较多的事件或较长的过程。只交待出事件的梗概,叙述呈快节奏流动。例如,徐迟的《生命之树长绿》中有一段叙述:

蔡希陶接受并布置了这个任务,立刻行动起来。七天之后,他的年轻学生裴盛基和李延辉就在曼培的森林中找到美登木。他们找到的时候,禁不住在森林地下,鼓掌欢呼!

这段话只说了事情的梗概,对于蔡希陶的学生是如何找到美登木的,未作具体叙述,这就是概括叙述。除消息和议论文中的叙述外,此法不宜单独组成文章,一般须与具体叙述配合使用,以不致流于空洞、概念化为度。

(2)具体叙述。又称细叙。即对所写的事件比较具体的述说。叙述中既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又有事件发展过程的详细记写,叙述呈慢节奏流动。例如,徐迟的《生命之树长绿》叙述蔡希陶病情时就采用了此法:

从北京回来之后不久的一天,蔡希陶一早起来,打了一把雨伞,提上暖瓶,拿了一个碗去食堂打早饭,忽然头晕了。他被扶进伙房休息。后来头不晕了,他打饭回家。路上,他又晕头了,恰好张育英经过,就扶他回家进房,等他觉得好了些,吃了饭,张育英才走开。一会儿,他晕倒在地,正好许世高同志有事找他,发现他倒下了,赶紧扶他上床,并请来了医生。医生检查后说是脑血栓的症状……

文章叙述了蔡希陶接二连三地晕倒,且将每次晕倒的过程作了详尽的叙述,其目的是强调蔡希陶的病情。具体叙述在叙事性文体的写作中不可缺少,它可以使人物、事件脉络清晰,过程具体,形象可感。但一味细叙,也可能导致笔墨繁冗之病。因此,它必须和概叙结合起来使用,方可收到繁简适当、伸缩自如、快慢有致、节奏感强的表达效果。

2.静态叙述与动态叙述

(1)静态叙述。它给人的感觉:作品的时间是凝固的,人物是静止的,画面是固定的。在有关情况介绍完毕,画面又开始活起来。这种技法一般用于对人物塑造或情节开展的铺垫。

例如,陈建功的小说《丹凤眼》主要写青年矿工的爱情生活,开头部分有一段几百字的叙述文字,只是对青年矿工的情况、特点作客观地表述和剖析,并未进入情节,却又为情节的开展提供了基础。静态叙述要注意与情节内容有机结合,并要注意防止频用、滥用和冗长,否则有可能给读者造成呆板、单调、难耐的感觉,以至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动态叙述。指在叙述过程中尽可能渗入总体情节的进程,不致造成时间与画面停滞的感觉;或者即使在小说中的时间必须停滞下来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在叙述中带有情节,带有一种时间的流动进程,从而给人继续造成某种动感。

例如,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便有多处段落在停止拥有情节画面的同时,又交替重叠地显映出插叙中的情节和画面。动态叙述的主要效果特点就在于显示时间的流动性,使作品具有既摇曳变换又浑然一体的艺术魅力。

3.连叙与断叙

(1)连叙。即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停顿,一气呵成、连贯到底的叙述。它可以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文章气势连贯,便于读者理解。一般短文应连叙。否则,就会给人不连贯的印象。

例如,《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等情节的叙述就属此类。

(2)断叙。把叙述中途截断,形成线索、情节的跌宕,易造成叙述的节奏、波澜。它可以加大叙述的弹性,扩大叙述的容量,使作品反应的生活层面更为丰富,内容更加深厚,形式更为活泼。场景、画面、氛围、色调的跳跃、变动,也可调剂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加强作品的阅读效果。

断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推进式间断。间断是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如《三国演义》中叙述“三气周瑜”的故事,并非一气贯下,“一气”和“二气”之间隔着三回书,中间的许多情节是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自然过程。第二种,切割式间断。有意将故事情节切割开来叙述。又分两种:一是单向切割,即将叙述主线切割开,中间插入其他叙述;二是双向切割,即将叙述的两条线同时切割成碎块,使其互相穿插。第三种,顿歇式间歇。这是纯技术性的断叙,其目的是调节阅读情绪。如中国古代小说,在作了较长的叙述后,常插入一段文字,声明要休息一下,“歇歇笔墨,润润喉咙”(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让告一段落的叙述停顿下来,间断一下,然后转入新一轮叙述。

4.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指按照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叙进行叙述。是一种最常用的叙述方式。顺叙有两种:一是按人物成长或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二是按人物活动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叙述,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先内后外等。

顺叙的好处在于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有头有尾,能突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读起来顺当。运用顺叙必须善于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不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笔墨,力避平铺直叙和记流水账。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即是顺叙的典型例子。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再使文章的叙述回到“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一一道来。倒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把某个部分提前告诉读者,完整的故事仍按顺叙来写。倒叙的部分往往是人和事的症结所在。

运用倒叙可以使文章中心突出,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而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回过头来叙述祥林嫂的经历。使用倒叙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切不可片面追求奇突的效果,为倒叙而倒叙,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另外,还要注意由“倒”到“顺”的转变,做到交代清楚,衔接自然。

(3)插叙。指写作主体有意将正在进行的叙述中断,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可以起到丰富情节、扩展内容、交代人物、说明因果、联结关系、造成波澜、深化主题等作用。插入的内容必须与原叙述密切相关,并应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还要注意处理好插叙与顺叙之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例如,鲁迅的《故乡》,以“我”与母亲回乡搬家见到闰土的情节为主线,文中插叙了一段关于“我”和闰土少年时代的往事。

5.对比叙写法

将不同的事件或同一事件进程中前后情况对比起来加以叙述,使其相互对照、映衬,可使事件更加分明,气氛渲染烘托得更加真切,更能充分反映出事物的实质,表现出写作主体对事件中人物的褒贬、抑扬、爱憎等评价。

例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将林黛玉辞世的事件同薛宝钗成婚的事件对比起来叙述,以乐衬哀,更显出作者对林黛玉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这是不同事件的对比。又如何士光的《乡场上》将冯么爸作证前懦后刚的态度对比起来叙述,表达了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引起农民人格心理上的深刻变化。这是同一事件的前后对比。

6.夹叙夹议法

把叙述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表达方法。其作用是在叙述的同时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及其影响,表达写作主体对事件的看法、评议。叙述和议论相互补充、生发,将形象、议论熔为一炉,有利于更透彻地表达写作主体的意思。

此法分三种,一是先叙后议,即在叙述完一件事后,针对这件事发表议论;二是先议后叙,即在叙述前先发表议论,以揭示事件的主题、意义、影响,然后引出叙述;三是边叙边议,即一面叙述,一面议论,叙述和议论交叉进行,层层递进。夹叙夹议中的“叙”,因被议论打断,就更要注意气脉的贯通;夹叙夹议中的“议”,因夹于叙中,就更要注意简约、精彩,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当然,以上所讲的叙述技巧本身之间也存在交叉关系,还有众多的技巧有待我们去熟悉与掌握。但作为一名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以上叙述技巧,于学于教均能应用自如。

(四)叙述的原则

1.要素齐全

一个完整的叙述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要素组成。六个要素在叙事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就会影响叙事的效果。这是叙述的基本要求,不能忽略。

2.线索清楚

线索是贯穿于文章中(特别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一般记叙文中)的脉络,它是写作主体组织文章的道具和安排叙述的轴心。线索清楚,说明写作主体的思路清楚,也说明叙述的过程顺序清楚。叙述的线索最常用的是时间。由于题材的千差万别和写作主体思路的千变万化,许多文章也有用别的东西作为叙述的贯穿线索:有的用物,如万全的《搪瓷茶缸》;有的用人的某个特征,如朱自清的《背影》;有的用空间的变换,如潘非的《泰晤士河》;有的以作者联想的思路,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有的还有主线和副线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

3.详略得当

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速度发展着,叙述者却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剪裁:重要的,读者不懂的,感兴趣的,叙述具体、详细、缓慢;次要的,读者懂的,不感兴趣的,叙述概括、简单、快速。在整个叙述中,有详有略,有快有慢,详略得当,快慢适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