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政的根本与旨归

为政的根本与旨归

时间:2023-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修己以安人”:为政的根本与旨归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及相关人物言论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若人人本于修身,一于恭敬,则会奠定安身安人的根基。均贫富,谋和谐,求安定,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则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智慧。

“修己以安人”:为政的根本与旨归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之一(1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及相关人物言论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为学育人理念、修己安人之道、为政惠民智慧、尚中贵和精神,对于校长们滋润心灵、涵养人格、提升办学理念、增进管理智慧大有裨益。《论语》中的管理之道博大而精微,一言以蔽之:“修己以安人”而已。

据《宪问》篇记载:子路请教孔子如何做才符合“君子”标准,孔子认为首先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养自身以恭敬待人待事;在此基础上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养自身以安定周围的人们;还要尽可能做到“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身以安抚天下苍生,但这是唐尧虞舜这样的圣人也难以完全做到的。由此看来,“修己以安人”不失为管理者所应担当的起码的社会责任。子路所言“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也表明君子从政,就是要担负履行社会道义的使命。

“修己”即“修身”,是人格的自我涵养与完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安人”乃至“安百姓”则是修己的旨归,恰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及“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的政治抱负相一致。无论是“安人”或是“安百姓”,贵在“修己以敬”,待人待事保持诚敬态度。若人人本于修身,一于恭敬,则会奠定安身安人的根基。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9日。

一、管理者如何“修己”

下学而上达,学以致其道。修己之道贵在“学”,需要博学、善学、乐学,“下学而上达”(《宪问》),即学自于社会民情和实际,通达于圣贤治世之道。修己旨在追求道义、真理,获取天下之达道。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勉励弟子坚定信仰,努力学习,矢志固守善道。在孔子看来,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要为衣食俸禄所累;应担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必担忧贫穷;“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只要学道,便可得到俸禄。子夏深受孔子影响,认为君子不应像各种工匠那样仅限于“成其事”,而应“学以致其道”(《子张》),通过治学和探究,把握圣贤安人安邦之道。子夏强调为学者须修养四种道德情操:“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即尊重贤人而态度恭敬;孝顺父母而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而能尽心尽力;与朋友交而注重信义。

深思而熟虑,涵养内在品质。孔子主张从如下九个方面入手涵养为政者内在品质:“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即是说,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自己的脸色考虑是否温和;自己的容貌考虑是否谦恭;说话时考虑自己的表达是否忠诚;做事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点时考虑是否向他人请教;愤怒时考虑是否会后悔;见到可得到的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概而言之,为政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深思熟虑,做出适度把握,以免出现偏失。

见贤思齐,自省自新。孔子主张,“见贤思齐”,见到贤者就向其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到不贤者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问题。孔子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即以善者为师,同时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而忧;曾子则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学而》),都力求人格修养日益完善。

患其不能,提升胜任力。孔子反复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为政者只可忧虑自己没有能力做出成绩,不必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同时指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那些大言不惭的人,不度量自己能否胜任,往往很难做成事。孔子主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即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官职地位,所担心的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是否具备;不必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重要的是要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二、管理者如何“安人”

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做人必有爱心,有仁德,“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只要人人克制自己,让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有了仁德,天下就逐步归于仁道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对待别人并能得到人们的称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由此可见仁德的价值和力量。孔子本人就是仁爱之士。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对“始作俑者”强烈谴责:“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因为所用之俑像人,很不人道。

推己及人。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仁者”应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想到完善他人,自己追求通达的同时想到使他人通达;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此作为追求仁德的方法。孔子将“恕”视为终身奉行之言,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实现人际和谐的一条准则,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自己所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均和而安,修文德以来之。孔子意识到,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因为财富均了,就无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正因如此,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用礼乐教化来招致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安定下来。均贫富,谋和谐,求安定,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则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智慧。

三、对校长治校的启示

梁启超认为:孔学“只是教人养成人格”。孔子在塑造了自己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并探讨理想人格实现之路,即“修己安人”的管理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之教,旨在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重视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涵养极为重要。当代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修己安人”的君子之守,首重“修己”,诚恳待人待事,打好安身安人的根基;博学善学而乐学,增进学养,在管理中展现学识魅力;修养自身内在品质,常怀仁爱之心,好礼好义而好信,追求道义和真理,在管理中体现人格魅力;坚守“忠恕之道”,善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力求深思熟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胜任力,在管理中施展聪明才智;讲均衡,求和谐,力求每位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