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的君子风范

管理者的君子风范

时间:2023-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若迁怒,必有害,小则损害身心,大则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闻过则喜,敢于面对过错,表现的是管理者的勇气;善于改过,是管理者度量和理性的表现,也是管理者成熟的重要标志。管理者应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宽以待人,薄责于人。

“改过从善”:管理者的君子风范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之四(15)

管理不易,过则难免,问题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改过从善”不失为明智之举。

一、过则勿惮改——对待自身过错的正确态度

更过人皆仰之。孔子认为,对君子而言,“过则勿惮改”(《子罕》),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而且“改之为贵”(《子罕》)。孔子以“苟有过,人必知之”为“幸”(《述而》),其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之所以“过则勿惮改”,正如子贡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既然改过会得到人们的尊重,那就不必担心改正过错。“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文过饰非则是“小人”之所为。

不迁怒不贰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不迁怒,必有忍,能自我克制。若迁怒,必有害,小则损害身心,大则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孔子向为政者提出“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的忠告。不贰过,即避免重复犯错误,为此,需要善于从已犯错误中学习,吸取教训。在孔子看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二、择善而从不善而改——达于尽善之道

见贤思齐,不善能改。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无论看见贤者还是不贤者,都反观自身,取长补短。孔子对“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感到极为担忧;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事其贤者,友其仁者。孔子主张“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向有道之人看齐并匡正自身。在回答子贡如何“为仁”时,孔子主张,“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即是说: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之贤者,与那些有学问和仁德的人交友,也就是与贤者为伍,与仁者为友。孔子重视居住环境和朋友的选择,“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要选择在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才好,否则就是不明智。

观过知仁,远离佞人。孔子指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人们的过错,各有其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失,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仁与不仁。与此同时,孔子主张“远佞人”,疏远奸邪谄媚的小人,因为“佞人殆”(《卫灵公》),奸邪谄媚的小人很阴险。孔子期望人们“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看见好的,唯恐赶不上,能努力追求;看见不好的,如同用手去试探沸水一样,能迅速离开。

三、勿欺而犯薄责于人——对待他人之过的适当态度

事君以忠,勿欺而犯。孔子回答鲁定公问如何“事君”时主张,“臣事君以忠”(《八佾》)。“忠”是尽职尽责,不是谄媚,也不是盲从。当子路问如何事君,孔子主张:“勿欺也,而犯之”(《宪问》)。即不要欺骗国君,而应犯颜直谏。之所以如此,因为孔子看到国君的言行事关重大。当鲁定公问到是否会“一言而丧邦”时,孔子认为,“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若国君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势必一句话而亡国,则“成人之恶”(《颜渊》),这是君子所不为的。这就意味着,当国君说得不对之时应及时指出,敢于犯颜直谏,这不是“犯上作乱”,恰恰是忠君爱国的表现。

客观评价,既往不咎。一个叫“互乡”地方的人难于交谈,那里的一个童子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孔子却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孔子赞许的是他的进步,而不是其退步,否则显得过分苛刻;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就应给予赞许,不应抓住过去不放。“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在子贡看来,商纣王的劣迹,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厌恶身居不善之地,一旦处于不善之地,天下所有的坏事往往就都归到其身上了。

宽以待人,薄责于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容易从。针对子贡喜欢指责别人的毛病,孔子反问子贡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其意是说,子贡未必多么贤明,要是我就没有指责别人的闲工夫。对待朋友之过,孔子则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哀矜而勿喜。孟氏任命阳肤为奠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回答:“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其大意为,由于在上位的人早已失去道义,致使百姓早已离心离德了;基于此,如果能审出犯罪的真情,就应给予怜悯和同情,切不可沾沾自喜。

四、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学校管理者忠于职守,对所从事的事业尽职尽责,并为此而改过从善,就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并有益于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讳疾忌医,君子不为。管理者首先要勇于改过。闻过则喜,敢于面对过错,表现的是管理者的勇气;善于改过,是管理者度量和理性的表现,也是管理者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次要“择善而从”“择仁而处”“见贤思齐”。常言道:近朱者赤。学校管理者应明智地多与那些有学问和仁德的人交友,也就是与贤者为伍,与仁者为友。

管理者应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宽以待人,薄责于人。允许他人犯错误,也给他人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认识和改正了错误,就应给予赞许,就应既往不咎,不可过分苛责。所犯过错,都有主客观原因,应诚恳相待,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抱有同情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落井下石。对上级之过,应出于对事业的忠诚,不妨犯颜直谏,但应谏之以道,如子夏所言“信而后谏”,以免被以为“谤己”(《子张》);还应把握时机,适可而止。与直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媚上。诚然,“喜顺恶逆”是人之常情,但作为肩负使命的学校管理者,在谄媚之风盛行、谀颂之词泛滥的情况下,切不可只喜欢听赞扬的话,厌恶逆耳之言,而应警惕谄媚之言,多听规劝之语,以免给学校发展带来灾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