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伐安史叛军立军功
就在郭子仪担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的第二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一月,身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发动叛乱。他留部将史思明镇守范阳,自己亲率所部兵众和东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骑兵十五万,大举南下,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攻取洛阳和长安。当时,唐朝内地承平日久,州县官吏长期不抓武备,库存的武器大都朽坏,不堪使用。安禄山的叛军所过之处,唐军望风瓦解,未敢抗拒,河北州县相继陷落。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后,匆忙命令封常清率军镇守东都洛阳,高仙芝戍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十二月,安禄山击败封常清,进入洛阳,并挥军西向。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迫率兵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据关扼守。但是,唐玄宗误听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二将。而后起用卧病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率兵八万东讨,与封常清、高仙芝旧部合兵号称二十万,进驻潼关。
唐玄宗在命令封常清、高仙芝分别镇守洛阳、陕州的同时,还委派一些将领讨伐安禄山。同年的十一月,他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由北路东进。十二月,郭子仪奉命率朔方军沿黄河东进,首先于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击败叛军,乘胜收复静边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下进入长城之内,于河曲(今山西河曲)再度击败叛军,接着攻取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向东进入东陉关(今山西代县西),如一把利剑直插叛军的后方。由于这一系列的胜利,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官衔。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领兵继续东讨河北,自己便返回朔方。他在朔方精选士卒,扩充队伍,然后率军前往代州(今山西代县)。二月,李光弼率军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北),进入河北中部,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率二万骑与李光弼争夺常山,激战四十余日,仍无法取胜。史思明断绝李光弼在常山的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四月,郭子仪率军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常山西南九门县大败史思明,然后攻入赵郡(今河北赵县)。安禄山闻知史思明大败,派遣蔡希德率二万步骑以及范阳万余士卒增援史思明,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郭子仪与李光弼屯驻恒阳(今河北曲阳),面对强敌,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并采取了敌来则严守、敌去则追击的战略战术,白昼耀兵扬威,夜里偷袭敌营,搅得史思明的军队将士无法休息。经过几天的对阵,叛军疲惫不堪。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击,在恒阳境内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俘虏千余。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乘胜追击,进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县)。唐军声名大震,河北中部十余郡的地方官和军民纷纷起来诛杀叛军官吏,归顺朝廷。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大军向河北胜利进军,加上河南、山东等地唐军的不断袭击,牵制了安禄山叛军的西进,切断了其前后方的联系,使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郭子仪本想乘这个有利时机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迫使安禄山北撤。而安禄山因为后方受到威胁,通往范阳的道路被断绝,军心动摇,一度也想放弃洛阳,走归范阳。但是,唐玄宗求胜心切,误听宰相杨国忠之言,连连遣使催促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反攻,收复陕州、洛阳。哥舒翰当时虽然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都是临时招募来的,没有战斗力。他认为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唐军凭借险要之地,利在坚守,主张在潼关据险坚守,以打破叛军的速决企图,待其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出击反攻,唐玄宗就是不听。哥舒翰只好在六月带兵出关,结果在灵宝(今河南灵宝)境内被打得大败,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被俘。叛军长驱直入潼关,攻占了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只好率军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又复为叛军所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