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官网

2022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官网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影响及对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影响及对策_历史转折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影响及对策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3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去。”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1.28亿人,占总人口的10.4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0.8811亿人,占总人口的6.96%。也就是说,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而且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数的1/5,亚洲老年人口数的1/2,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社会经济和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人口发展趋势。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在自然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1岁,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数量增加,到1978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上升为68.2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又上升到71.4岁、2007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促使人口的增长率逐渐下降,则相对于总人口而言,新出生的人口比例在下降,使我国青少年人口相对减少了,老龄的人口继续在增加。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变化,社会上维持数千年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的逐步瓦解和摒弃,所以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出生率持续下降。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000年我国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走向、发展趋势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

我国是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比所有发达国家都晚了许多年。世界上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法国,它1865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比我们国家早进入老龄化135年;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日本,它是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比我国早30年,虽然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显现出了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是4.9%,属于成年型社会,到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达到了6.96%,接近7%变成老年型社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同样完成这一过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一个自发的、平稳的、缓慢的过程,从成年型国家过渡到老年型国家的这个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格局。过去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而出现的,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是在5000到10000多美元,国家能够为老年人口提供日趋充分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社会保障条件。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780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发生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物质资源的不充裕、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老龄化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差很大、国家与社会的承受力差,这必然就增加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度。这种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势必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根据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农村高,而我们国家却恰恰相反。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为1.44亿,而农村老年人口就达到了0.86亿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同时,我国城乡二元化,农村的经济水平、医疗条件以及社会保障等都比城市薄弱得多。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村低保制度也还不完善,农民的养老、医疗等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就更大。同时,因为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打工,不但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而且也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难题。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就像国家经济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是有差别的一样,人口老龄化的东西部差别也很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区域梯次型的发展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控制人口增长的力度、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因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就各有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高、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人口控制的力度大,那么人口出生率下降得快,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就相应的高。我国西部地区不少地方还固守着地广人稀的传统观念,超生现象较东部地区要普遍,那么它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必然比东部发达地区低。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全国为6.96%。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的中国各地区老年比一览表(见表一)来看,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2个地区,分别为上海(11.53%)、浙江(8.84%)、江苏(8.76%)、北京(8.36%)、天津(8.33%)等东部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有西藏、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上海是我们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1979年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2%,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

表一 中国各地区的老年比(%)

img1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那么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它无疑对经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就我们国家来说,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按我国有关规定,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0岁的人口,是劳动力的来源。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大都处在经济活动之中,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他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的社会财富就多,社会与经济发展就快。相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下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和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应的就会减少,社会发展速度就会减缓。尽管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但由于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面对的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根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资料统计,在今后10年左右,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将继续呈增长趋势。但中国15~60岁劳动力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逐渐下降,我国逐渐出现劳动力数量递减的趋势,那么当劳动力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影响生产率,进而影响我国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抚养系数上升和家庭负担加重。

抚养系数又叫抚养比,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被供养的人分两头:一头是指15岁以下的少儿人口,另一头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个比一般以百分数来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那么,如果只计算15岁以下人口与15~60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比(抚养系数);如果只计算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15~60岁劳动人口的比,那么这个比值就称为老年抚养比(赡养系数)。

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和少儿人口的抚养系数上升,进而使得我们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加重。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年龄人口,大都不从事社会财富的创造,他们处于被家庭、社会的赡养和抚养之中。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口相继退出了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但他们仍然需要消费一定的社会物质财富,那么这些社会财富只能由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家庭或社会提供。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不发达、家庭普遍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比重的增加和“4-2-1”家庭结构的上升,一对夫妻抚养一个孩子问题不大,但再赡养四个老人,那么他的家庭负担就重多了。

表二 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预测

img2

据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预测表(见表二)显示,199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7%,2000年上升为15.6%,我国人口学专家田雪原预测老人赡养比到2020年上升为23.77%,2050年上升为48.49%,也就是说,在2020年成了每4个劳动人口负担一个老年人,到2050年每2个劳动人口就要负担1个老年人,这无疑会加重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就更为迅速,他们的负担就更重,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三)人口老龄化使得离退休人员增多,退休金总额加大,影响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退休金额的支出也相应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离退休人员总数,1985年为1637万人,1990年为2301万人,1995年为3094万人,2000年为3876万人,人口专家预测到2010年,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2020年,将超过1亿人。退休金额逐年递增,1985年为145.6亿元,1990年为396.2亿元,2000年增至3040.5亿元。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上升为75000亿元和186000亿元。

国民收入按最终支出可以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二者是此消彼长。离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比重不断上升,必然使得用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基金相应增加,从而也就导致积累基金的减少,那么国家和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就受到影响。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从而影响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导致我国社会保障供求之间的矛盾加剧。

在大量的老年人口猛增的情况下,国家除了要增加离退休经费以外,还必须大量地增加各种社会保障项目和老年福利设施,诸如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经费、建立社会养老机制、建立老年人救助制度、五保户供养制度、残疾人福利制度等。还需建立大量的老年活动中心、康复中心、老年医院、疗养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社区老年人中心等,这都需要国家和社会增加很大的投入。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在物资不充裕的条件下,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与社会保障的大量需求之间,必然会形成尖锐的冲突,供求矛盾会进一步的加剧。这都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不可否认人口老龄化有它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负面的影响,还应看到一些积极效应,努力发掘它背后所蕴涵的机遇和契机。我们可以抓住人口老龄化的机遇,抓住老年人大量增加所带来的银色消费,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老年产业,老年产业其实也是朝阳产业,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也是日渐强烈。诸如老年医药、老年医疗服务、老年保健品、老年服装、老年食品、老年社会服务、老年保险事业、老年健身器材、老年旅游事业等。面对这个机遇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产业及老年福利事业,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欢不欢迎,都客观的存在。从21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老年人口的行列,“银发浪潮”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影响、副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和严重,同样成为21世纪中国无法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作好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老年服务工作,不仅是摆在人口理论工作者、社会学、经济学家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而且也是摆在社会劳动保障、民政福利、医疗卫生事业等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宝贵经验,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国情,找出自己的老龄化解决之路,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办法、多种途径加以解决。下面是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养老社会化的坚实物质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应地出现了社会保障水平低、物质供应不充裕、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老龄化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面对汹涌的银发浪潮冲击,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各种物质保证。具体来说:

第一,加快发展与老年人口衣、食、住、行、医相关的老龄产业。老年人口在衣、食、住、行、医方面,尽管不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但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高、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使得他们在社会消费方面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社会消费群体。但这些需求不可能全部靠政府大包大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引导和满足老年需求。特别是在医疗卫生、医药保健事业方面,老年人口则是一个绝对的消费主体。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减退,各种疾病增多,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住院、看病、打针吃药者也明显多于年轻人。另外,老年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因此,国家可以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简化立项和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鼓励企业大力发展适合于老年人口需要的各种药品、医疗保健器械、健身器械等。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食品、保健食品、老年服装、老年鞋帽、各种老年生活用品、老年旅游用品等,并尽可能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以使众多的老年人口能够享受得起、消费得起,通过优质服务和薄利多销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截止到2008年3月底,我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5亿人,比上年底增加332万人。但与我国众多的人口相比,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至于农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其他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疾病导致了老年期疾病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调查显示:76.7%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听、语言、智力、肢体等功能方面的疾病,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会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我认为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人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在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我国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将来养老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这几年,由于农村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再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与城镇相比,由于农村老人数量大,贫困老年人口较多,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地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因此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仍应维持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所谓家庭养老呢,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使他们的观念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尝试多种社会养老的途径。比如利用部分集体资源兴办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由村委会负责管理,产业的收益补助老人养老;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从村办工副业的自留资金中按年度或按月份发放一定数额的退休金。最主要的方向还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逐步扩大覆盖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的新路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引导,在继续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农民自我养老的意识,逐步建立个人积累,使一代人养两代人的反馈抚养模式向一代人养一代人的单向抚养模式转变。

(三)尽快建立健全社区福利、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的社区服务建设将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是由单位和家庭来承担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逐步向社区转移。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而作为家庭,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社会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年轻一代在工作和赡养老人之间分身乏术,难以承担起赡养四个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老年人口的家庭养老、生活料理、生活服务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通过调动社区力量参与并发挥养老功能已成为必要和必然的选择。在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生活服务已经从家庭走向社会,家庭养老已经逐渐被社会养老所代替。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料理迟早也会被社会服务所代替,家庭养老终将被社会养老所代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变化要求,社区要不断强化养老功能,丰富服务项目。如通过建立老年公寓或托老所,解决子女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通过建立各种老年社团组织,代表和维护老人的合法利益。通过建立卫生保健站,组织医院实行定点定人巡诊,举办“家庭病床”“社区病床”,使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通过加强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使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和能工巧匠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社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安排部分下岗职工从事护理工作,减少对闲置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推行“劳动储蓄”和“时间储蓄”的“自助助老”制度。比如德国就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利用工休日义务看护老人,可把助老的时间通过“义务网络管理系统”存入到他的劳务档案中,到了他本人老了需要护理时再把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受照顾。这种做法深得公民的拥护。

目前,我国城市在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住进了老年公寓、敬老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走进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服务中心、老年图书室、棋牌室、老年央歌队等。一些社区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逐渐建立起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家庭病床、老年生活料理、老年法律服务等社区服务项目,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解除了子女无暇照顾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但是,客观地讲老年人口的社区福利和社区生活服务发展得很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得快,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慢一些,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几乎是个空白。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的服务工作重点同样应该放在农村。当前,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继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从2000年开始探索、2004年出现重大突破,现在已经慢慢成熟、见效的上海居家养老模式就很成功。上海的这种模式名叫“9073”,意思是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弱势群体。2004年上海市政府专门召开居家养老推进工作大会,“居家养老”至2007年已经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也纳入上海市财政预算里。到2007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人员2.5万名,覆盖所有社区,10.5万名老年人受益;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是帮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医助浴,或是代购东西。提供服务的,则是由政府招聘的经过培训的助老服务员。每个月末,由老人反馈其工作成绩,然后由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结算工资。还为3500名社区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务。

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不能单纯只是依靠国家和集体,还应当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法进行。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不仅有利于减轻农村家庭养老的负担,也有利于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社区福利和服务建设也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在贫困地区,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医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待经济进一步发展了,再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服务项目。经济发达地区,在继续完善农村敬老院、福利院的基础上,逐渐开展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老年人服务项目,诸如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家庭病床、老年娱乐活动中心等。总体上讲,农村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坚持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基础,待我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再逐步实现养老社会化。

(四)适当延长工作退休年龄,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规定的工作退休年龄,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一般情况下,男60岁,女公务员、职员和女专业技术人员55岁,女工人50岁。规定的退休年龄虽然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城镇就业压力大,老的不退,年轻的没岗位,加之企业要减员增效、优化组合,这就使得许多不到年龄的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纷纷提前退休。一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男职工不到50岁、女职工不到40岁就提前离岗。从企业角度看,裁冗减负,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是好事。但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来越长,人数越来越多,领取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数额就越来越大,国家和社会所筹集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压力也就必然相应增大,企业将退休职工推向国家和社会,这未必是好事。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建议,适当延长工作退休年龄,其积极的作用在于:一是可以延长工作年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二是降低养老保险金的开支,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三是有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压力。但也有专家和学者反对延长工作退休年龄,甚至认为不但不应该延长,反而应该提前退休。提前退休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有利于增加就业,减缓国家和社会就业的压力;二是有利于企业减少富余人员,实现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三是有利于企业增加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提前退休有利于企业,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企业,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总体来说,延长退休利大于弊,延长退休增加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长远的发展。从我国目前退休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企业大大提前了退休年龄,就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提前了退休年龄,大都低于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提前退休的职工,往往是退而不休,既领取养老金或退休费,又去找工作挣钱,加大了养老保险金的开支,又加剧了当前我国就业的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方面,国际上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东德、联邦德国统一时,曾经采取提前退休的办法用以缓解当时就业的压力,结果是缴纳社会保障税的人数减少,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直线上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养老负担,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现在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男65岁、女60岁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台湾也曾经实行提前退休的政策,造成了财政负担重、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大的困境,现在也恢复了以前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

延长工作退休年龄,这是国外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为增加劳动力的供给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如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大都规定退休年龄为男65岁、女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加拿大国家机关取消了65岁退休这项制度,政府部门废除强制退休政策,尽量把人们留在工作岗位上,降低政府的养老成本。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5岁,退休金的支出可以减少30%~50%,社会财富创造可以增加10%~20%。实践证明,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降低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开支,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从而增加社会财富的创造,有利于平缓老龄化的高峰,以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的退休年龄仍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尽可能轻易不要提前退休下岗。到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到来之时,可以实行脑力劳动的退休年龄男性延长到65岁、女60岁,到2030年左右,可以将所有退休年龄都延长到65岁,以利于安全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延长退休年龄,比如上海浦东2008年在国家劳动保障部支持下,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率先在高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中,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试点工作。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延长退休年龄最高不超过65岁,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延长退休年龄最高不超过70岁。据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目前最困难的问题是,随着老龄化进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延长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是调整养老制度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专家认为,延长退休年龄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人口寿命在不断延长,而五六十岁的人正好在工作经验、阅历方面的积累已经达到了理想状态,延长退休年龄从这个角度讲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再开发。

(五)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代际关系。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高福利下的“百年孤独”》,讲的是一位瑞典华侨亲眼目睹他的邻居玛雅老人,在“老有所养”的高福利体制下,而且还有三个和老人住在一个小区的儿子,但是老人却一直孤独的生活以至于不能忍受孤独的折磨而最终自杀。对于很多初到瑞典的中国人来说,最让他们羡慕的就是瑞典“老有所养”的福利体制。但是,当他们真正结识了像玛雅这样的瑞典老人,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就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是稳定而不是幸福。良好的社会福利能够给老人一个稳定的生活,但却注定会让他们承受亲情疏远的孤独。

现代福利社会在创造稳定的社会机制的同时,却割断了亲情的纽带。伴随着高福利的到来,家庭开始瓦解。当对老年人的照顾成为一种个人与社会的契约关系,而不再是家庭义务时,社会就会更加稳定,但这个稳定却是以家庭和亲情为代价的。在很多年以前,我们以为这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通病而已,但现在却发现,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世界老龄大会曾经提出这样一句口号:“不但要给生命以岁月,还要给岁月以生命。”也就是说,我们花很大的工夫,很多的力量,来延长人们的寿命,也就是说“给生命以岁月”,增加活的年数。但是在长寿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重视,让老年人在多活的这些年,能够活得更加有意义,能够活得更加充实,也就是“给岁月以生命”。所以说不仅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老年人长寿,衣食无忧,但孤独相伴,没有亲情、快乐,我们要给我们的老年人的岁月以生命。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究“孝道”,尊老、爱老、养老,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孝道既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社会转轨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很大影响,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优秀文化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产生背离,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时出现偏移。反映在养老问题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子女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代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睦,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