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框架

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框架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是感恩教育模式的平等性。由此,彰显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是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框架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传统德育之所以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动中感恩,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完善人格。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是感恩教育模式的平等性。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强调感恩教育的主体双方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的权利,教育的过程不是以一方(主要是教育者)的权威为基础进行的,受教育者的各项权利受到保护。

第二,是感恩教育模式的开放性。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倡导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开放、共同互动的过程,要求打破原有德育教育和其他一切教育方式中的封闭和垄断,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和“我”的体验真实地反映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得教育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和情感体验,达到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灵契合。情感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来源于多种渠道的,这种丰富多彩的体验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宝贵资源。由此,彰显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是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重要特征。

第三,是感恩教育模式的动态性。感恩属于人的道德观念层面的东西,而人的道德观念,一方面是分化的,因为每个人的头脑中往往存在着多种道德观念的冲突,另一方面,人的道德观念又是整合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都是在主流道德思想的支配下现实地存在着的,这一特征可以避免思想道德观念的无限分化而造成人道德上的迷失。感恩情怀的分化与整合的特征,客观上也要求感恩教育的模式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种动态性,不仅表现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尽可能吸收更多的感恩教育素材,也同样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纯粹的静态式的教育方式,突出强化感恩教育的过程性和学生的真实体验。

第四,是感恩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基于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模式,突出强调的是感恩教育主体双方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这种教育方式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建设性和启发性,从而也就能够有效避免过去道德教育过程中机械性的弊病。情感体验教学本身的智慧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简单地依据教学大纲机械地进行,而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智力、智慧,创造性地将感恩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本质上看,感恩教育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恰恰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独特魅力。

从本质上看,模式所提供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体系,构建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必须明确这一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与步骤。感恩思想和感恩情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内容也不是单一的,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我们认为,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可以分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笔者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流程(参见下图)。

img9

“感恩类课文体验式教学”基本结构流程图

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良好交流和互动,教育的过程,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工作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笔者探索出了各环节相应的师生行为指导策略(参见下图),在下一节中,笔者将详细地对这一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阐述。

img10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师生行为指导策略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