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培训之教师情感体验

教师培训之教师情感体验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通过以先进典型、学生日常生活事例为线索等联想方法,揣摩教材中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逐步做到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唤起学生以往亲历的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并得以升华,能自发地促使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感恩:激情——体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感恩品质形成的规律,第二个阶段是感恩阶段。这一阶段的指导策略是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联系实际、升华疏导学生情感。

(一)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联想体验是学生由教材中道德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起与之类似的一类道德事物而产生的道德反映。课文中某一形象(即融情点)触发学生的想象后,则学生经历过的类似道德事物就会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通过对这些想象的加工组织整理,便形成新的道德认知结构。同时每一次联想的发生都伴随着一次情绪反映。这些情绪反映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情感,如满意感、光荣感、自豪感、自信感等,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过程得以顺利地进行。为此教师就必须积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的发展目标,仔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思想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通过以先进典型、学生日常生活事例为线索等联想方法,揣摩教材中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逐步做到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1)回忆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唤起学生以往亲历的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并得以升华,能自发地促使道德认识的形成。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中,教师先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和培养当中最受感动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父母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爸爸、妈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妈妈的好帮手》,内容为一对双胞胎姐妹关心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负担的画面,让学生从同龄人孝敬父母的事迹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和培养当中最受感动的事例,讲讲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并在争章卡上写下新打算。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情感共鸣,都很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了。

(2)换位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想象体验其情感。这样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会有很大的飞跃,可以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的时候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爱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一种爱。教学《两只鸟蛋》一课,笔者在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插进一个童话故事《小鸟的呻吟》,模拟鸟妈妈失去孩子时撕心裂肺的呼叫声、小鸟失去亲人时那痛苦的呻吟声和求救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流泪了。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么样?如果是你抓了小鸟,你会怎么做?在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要关爱动物,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动物,将是多么单调、多么孤独,从而产生感恩动物之情。进而知晓爱动物就应该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当中。

(3)自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是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境”激情,学生能触景生情。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似乎浅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恐怕并非易事。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使教材走进学生生活。如《借生日》一文,由学生演小云,让学生自主体验同龄人“小云”的一颗爱心,引发情感共鸣。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如果你是小云,一觉醒来发现了布熊,心情会是怎样的?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之前会想些什么?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后,妈妈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之后,思考:“爱妈妈是不是只有借生日这一种表达方式呢?”孩子们有了体验便有感而发:“我要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让妈妈歇一歇。”“我要学乖一些,不让妈妈再为我担心。”爱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悄悄发芽,这不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吗?教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一个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动手参与边思考为什么。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子们真正懂得了“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比较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比较体验,即是让学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体验出来的情感就要更加真切、真实。每篇感恩主题课文都叙述了一个、几个小故事,或具体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比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通过彼得和妈妈两份账单的比较,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到原来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却从来不计回报。

(二)联系实际,升华疏导学生情感

感恩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知行脱节的现状。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导行时教师只注重应该做什么,但缺少如何才能做到的具体行为指导。这造成学生在实践中想这样做,但由于方法、情绪等多种因素未疏通而事与愿违,因此在导行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实情,说出在实践中的困惑。教师对积极情感加以强化,对实践中出现的不适、消极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充满信心地按规范的准则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识、情感的和谐统一。

如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导行时学生提出有时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出现不适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对抗的情绪。比如孩子到家想先看会儿电视,可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先做作业,于是冲突出现了。孩子认为先看电视再做作业是合理的要求,当这个要求得不到认同,内心就产生了委屈、懊恼情绪,轻一点的行为表现是不情愿地去做作业,严重的行为表现是出现与父母顶嘴、争吵,或者是不予理睬照旧看电视。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双方的感情,更不用谈孝敬父母了。那如何引导这种情绪呢?师生经过讨论认为应先控制自己的怒气,与父母进行谈判,以理服人。首先向父母说明先看电视的理由,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比如先看二十分钟的电视然后马上做作业,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不看电视了。这样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情绪朝健康方向发展,化解双方的矛盾,并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