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忽视内忧
赵武灵王九年(前317年),赵国(都邯郸,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与韩国(都郑,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魏国(都大梁,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联合出兵攻打秦国(都咸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被秦军击败,赵国官兵伤亡八万人。接着,赵国军队在观泽(位于今河南省清丰县南)被齐国(都临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军队击败。第二年,秦军夺取赵国的中都(位于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西阳(其地不详)。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秦军攻取赵国蔺地(位于今山西省离石市西)。面临秦国军队的步步威逼,赵国军队难以与之抗衡,赵武灵王决定出兵攻取中山国(都顾,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向东北方向扩展其势力。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赵武灵王力排众议,以“事利国者行无邪”,“便国不必古”,倡导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赵武灵王长子名章,韩夫人所生;次子名何,惠后吴娃所生。武灵王先将章立为太子,后来,他宠爱惠后及何。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武灵王自称主父,让何继位,是为赵惠文王,同时废去章太子位。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主父领兵攻灭中山国,封章为安阳君,令他镇守代地(位于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派田不礼担任他的相(辅佐官)。
章一向骄纵奢侈,对何即位为王心中不服。大庭广众之下,章只是勉强以礼向赵惠文王称臣。大臣李兑看出王室潜藏着危机,对相国(宰相)肥义说:“公子章的亲信党羽很多,野心很大;田不礼为人骄横而又残忍,两个人搞在一起,必然会制造动乱。您位居宰相,责任重大,一旦发生动乱,必然首先身受其祸。您何不称病暂避,把朝政大权交给公子成(赵武灵王之叔)呢?您可不能把众怨引到身上,惹祸上身啊!”肥义回答说:“我既然接受主父的委托,就只能履行诺言,不能考虑自己的安危。临难不退,才能显示我的臣节!”李兑见劝说无效,只好流着眼泪劝诫肥义好自为之。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某日,主父要赵惠文王上朝听政,他从侧面观察群臣及宗室成员是否以礼尊奉年少的新王。主父见公子章向其弟称臣,对章产生同情之心。他想将代地划给章,让章、何两兄弟身居两地,同时称王。他的这一意向尚未来得及实施便发生祸乱。
不久,主父携赵惠文王出游沙丘(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与之分别住宿两处,肥义陪同赵惠文王住在一起。公子章串通田不礼乘机带领其党徒作乱。他假传主父之令,召见赵惠文王,准备将其杀死。肥义先赶到约定地点,当即被公子章党徒击杀。众侍从见情况有变,连忙护卫赵惠文王退回行宫据守。
公子成和李兑闻讯后,率兵火速赶来攻打公子章及其部众。田不礼被杀,公子章逃入主父的行宫。公子成和李兑随即率兵围攻主父行宫,将公子章杀死。
平息公子章叛乱后,公子成和李兑没有马上撤兵。二人惧怕因追杀公子章而包围主父行宫,由此会被主父治罪,索性继续实施包围,将主父置于死地。他们令兵士向行宫内喊话说:“谁后出来,就杀死谁全家!”主父随从人员纷纷从行宫逃了出来。主父想出来,公子成和李兑不答应。主父被围困三个月后,饿死在沙丘行宫。之后,公子成和李兑将赵惠文王迎回都城,其二人专断国政。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简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个有思想的君王,为改穿胡服,他提出“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等治政主张,很有见地。他主动退称主父,把主要精力用于聚集力量攻打秦国,让嗣子赵惠文王“主治国”,且亲自装扮为赵国使臣去秦国窥探其地形及秦王的为人,在其之前的历代君王中亦属稀见。他的失误是只注重外患而忽视内忧。易换王嗣未必不当却酿成祸乱,近侍大臣身负重任却借乱发难。用人失察,没有处理好二子关系,以致被围饿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