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竺可桢:论证

竺可桢:论证

时间:2024-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如此,竺可桢先生的上述论证无疑是合乎逻辑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所谓论题也称论点,是其真实性或虚假性需要加以确定的命题,亦即在前述竺可桢关于古代黄河流域气候较现在温暖的论证中我们所说的“论证的主题”。在一系列论据中,那些最先、最直接引用的论据可以叫做该论证的“基本论据”,如竺可桢论证中提出的“三千年前黄河一带广泛生长着竹子……”。

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论证。我国当代已故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用物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方法,对我国古代气候及其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和论证,其中之一是关于三千多年前西安附近、黄河流域一带较现在气候温暖的论证。

论证的主题:古代黄河流域一带较现在气候温暖。

论证的根据:三千年前黄河一带广泛生长竹子,而竹子是适宜生长在温暖的地方的,现在黄河一带已看不到竹子了,现在,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较温暖的地带。为了证明上述论证根据的真而提供的根据有:

1.根据发掘,在西安附近找到炭化竹节,出土的陶器外形也像竹节。

2.古代是没有纸的,官方文件最早刻在青铜上,后来都写在竹简上。周朝建都在西安附近的镐京,如果当地不长竹子,怎么能把文件写在竹简上呢?

3.周朝初年的官方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俱及乐器等名称,都是以竹为部首,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当时竹子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4.根据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

这是有关中国古代气候及其变化的一个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发现和论证。竺可桢先生通过对古代西安及黄河流域一带出土文物和有关文献资料的考察和研究,判明了古代西安和黄河流域一带广泛生长着只适宜生长在温暖地带的竹子(现今黄河流域一带已见不到竹子了),从而论证了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较现在温暖。在此论证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是翔实可靠的,用这些历史事实(出土文物所表明的)和文献资料所作出的推断是合乎逻辑的。比如,根据考古发掘中发现炭化竹节以及已有的和新发现的大量竹简的存在就可以作出结论:当时当地广泛生长着竹子。得出这一推断所用的推理是:

如果当时当地没有广泛生长着竹子,就不可能有大量竹子被焚烧

如果当时当地没有大量竹子被焚烧,地底下就不可能发掘出炭化竹节

考古发掘中已发掘出地底下有炭化竹节

所以,当时当地广泛生长着竹子

这个推理所运用的是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是合乎推理规则的有效推理。再有:

只有当时当地广泛生长着竹子,才会有竹简的大量存在

有竹简的大量存在

所以,当时当地广泛生长着竹子

上述推理所运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这也是合乎推理规则的有效式。

既然如此,竺可桢先生的上述论证无疑是合乎逻辑的、有充分说服力的。

论证是借助于断定一个或一些命题的真实性,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论证实际上就是逻辑论证。

按照这一定义,我们就可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论证总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进行的。其实,一个前提真实、形式有效的推理,实质上就是一个论证,只不过两者的思维进程有所不同罢了。推理是从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而论证总是先有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然后再围绕论题去寻找有关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的过程。这就是说,论证的过程总是一个运用推理的过程,这就是它作为逻辑论证而和那种单纯依靠经验事实和实践活动来判定某一思想真假的实践证明的主要区别所在。

其次,由于论证是借助真实性已经得到判定的某个或某些命题,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过程,所以论证就既可以是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的过程,即证明的过程、证实的过程,也可以是确定另一个命题的虚假性的过程,即反驳的过程、证伪的过程。

再次,从论证的定义可见,任何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通过论证方式而组成的。所谓论题也称论点,是其真实性或虚假性需要加以确定的命题,亦即在前述竺可桢关于古代黄河流域气候较现在温暖的论证中我们所说的“论证的主题”。所谓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或虚假性的那些真实性已被断定了的命题,也就是前述例子中所说“论证的根据”。在一个论证中,论据的多少是由确立论题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的。在一系列论据中,那些最先、最直接引用的论据可以叫做该论证的“基本论据”,如竺可桢论证中提出的“三千年前黄河一带广泛生长着竹子……”。那些由基本论据经过推导所获得的论据,或者那些用来确定基本论据为真的论据,则可称为“非基本的论据”。如前述论证中用来论证“三千年前黄河一带广泛生长着竹子……”所提出的那些论据,等等。

最后,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包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离不开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离不开解惑释疑、消除争议、谋求共识。为此,也就始终离不开论辩,离不开辩论。而学会适时地、适当地、有价值地进行论辩,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不仅是当前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和周围同学、老师正常地讨论问题和和谐相处的需要,更是今后做一个成熟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有可能顺利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坚持和维护自己民主权利的需要。而任何一次成功的论辩总是离不开论辩双方通过逻辑论证来证明自己言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或批评与反驳自己所不赞成的他人的主张。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论辩过程都离不开对论证的建构与评估,没有论证就无法构成一个成功的论辩。就此而言,逻辑论证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论辩的核心。因此,要学会论辩,要想使自己能成功地参加到当前和未来的一切论辩活动中去,就必须首先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逻辑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