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一声霹雳满面鲜血高呼胜利万贯资财终生发明全留后人——强力安全炸药的发明
上回说到门捷列夫突然罢课。原来这位科学家不但投身于科研事业,他还深切地关心着当时俄国的革命运动。1890年3月,彼得堡爆发了反沙皇的学生示威游行,门捷列夫立即挺身而出表示支持,并代表学生向教育部送了请愿书。当局拒不接受,门捷列夫就决定辞职,以示抗议。这以后他离开了自己曾任教33年的彼得堡大学,又任了几处闲职,到1907年1月20日清晨5时便不幸与世长辞。送葬那天,队伍前面抬着一张巨大的元素周期表,自动参加的群众有一万多人。
在一个学科领域里常常是一些人在理论方面开疆拓地,标新立异,而另一些人则在应用方面发明创造,大显身手。正像前几回在物理方面我们讲过麦克斯韦又要讲讲马可尼一样,现在,在化学家中我们说过门捷列夫之后还要再表一个人物,这就是只比门捷列夫大一岁,却比他早死了8年的黄色炸药发明者诺贝尔(1833—1896)。
这诺贝尔与一般科学伟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有一个科学研究和进取精神极强的家庭环境。读者中如有哪一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便不可不留心于此。却说公元1833年10月21日,后来成了世界名人的诺贝尔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降生。这是一个刚刚遭受一场大火洗劫后的家庭,一家五口只靠借债度日。而诺贝尔一降生就好像不准备在这个世界上过一样,今天发烧,明天抽风,可怜的小脸上没有血色,很少有笑容。妈妈几乎整天把他搂在怀里,经常轻声叹息说:“他在这世界上呆不了几天的。”到六七岁诺贝尔能到院里玩耍时还是慢慢腾腾,弱不禁风,因此他很少和伙伴们一块儿游戏。但是在他这个羸弱的躯体里却开始一点一滴地凝聚着坚强的意志。这首先是父亲的影响。父亲当过海员,学过建筑,头脑聪明,性格顽强,嗜好发明,决不肯安于现状。家里遭火灾之后他便决心重振家业,出国到芬兰谋生,后来又转道俄国。两个只有7岁和9岁的哥哥一有空就到街上找活干,为家里挣一点小钱。而母亲呢,性格刚烈,心地善良。她一面支持丈夫到外面去闯天下,一面当孩子们挣得钱时,她却掷钱于地,厉声说道:“知道吗?你们这个时候应该读书。用少年时光去换钱,给多少也不合算的。”她一个人担起沉重的家务,为三个儿子的生活、学习,特别是为诺贝尔的身体操碎了心。到1842年一家人迁居彼得堡,家境才逐渐好了起来。
在彼得堡,父亲为俄国军界开了一个制造地雷和水雷的大工厂,已经很有钱了。他为三个儿子聘请了最好的家庭教师,一心要让他们成才。孩子们学习成绩极好,特别是诺贝尔,时间不长,俄文水平就超过了父亲,他很快又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为他以后走遍世界打下了一个极好的基础。
再说诺贝尔在彼得堡一天天长大,他和两个哥哥每天跟着父亲出入工厂,接触生产,对技术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俄国正在和英、法、土耳其打那场历史上有名的克里米亚战争,军火生产供不应求。一天突然有两位彼得堡大学的教授来访诺贝尔的父亲,请求制造一种威力极大的新炸药。只见客人从箱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通常装眼药用的小瓶,倒出一滴黏稠的油状液体,用火柴一点,“呼”地一声就冒起一团二英尺高的大火。教授说:“这就是硝化甘油,比我们传统使用的中国人发明的黑色火药爆炸力要大十倍。但是它1846年问世以来,快20年过去了,谁也没法驾驭它,所以一直没有用于炸药制造。连它的发明者意大利的索布雷罗先生也被这雷神炸得受了重伤,面容被毁,实验室被炸得粉碎。据我们所知英法等国虽然也在研制新炸药,但是也没有一家敢从这里入手,不知你们这个厂敢不敢承担这个任务?”
前面说过,那老诺贝尔是个为发明不要命的人,如此有诱惑力的新炸药他哪肯放过,便一口应承下来。但是时隔不久战争结束,工厂订货急剧下降,生产难以维持。接着又是一次爆炸事故,他们全家一夜之间又成了穷光蛋,只好再搬回瑞典。可是硝化甘油却像梦魇一样压着诺贝尔父子的心。他们在衣食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维持着一个小小的实验室,贤良的母亲就每天在这充满火药味的厨房里操劳,她没有一点怨言,经常悄悄地向上帝祷告,祝他们早日成功。这天正当母亲收拾完碗筷,坐在床边歇一下腿脚的时候,忽听房后轰隆一声巨响,她连忙推门,只见他们父子的那间小实验室的窗户里正往外喷着浓烟,火苗舔着门框,玻璃碎落在地。她吓得只是张口却喊不出声来,腿软得挪不出半步,心想:这回全完了!可怜的孩子,上帝总不肯放过他!忽然那浓烟烈火中跳出一个人来,满脸鲜血,袖口裤角处还带着火苗,胸前的衣服被撕去一大块,也露着血迹。只见他一边往外跑一边举起一只手大喊着:“成功了,我成功了!”原来诺贝尔这些日子正在研究怎样使硝化甘油引爆的办法,今天试装了一个雷管,刚一点火,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威力,气浪将他一下推在地下。他爬起来伸手一摸满把血水,再一看屋里烟火弥漫,也不知惊怕,不知疼痛,反倒欣喜若狂。母亲见儿子成了这个样,忙上去一把搂住,边扑打火苗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保佑,你真算命大啊。”诺贝尔却说:“好妈妈,感谢你虔诚的祷告,上帝保佑了我的成功。”
正是:
创造发明要勇气,
书生火中敢取栗。
却说这诺贝尔自从试制雷管成功,硝化甘油炸药便开始投入应用。当时欧洲到处修铁路,开矿山,这炸药自然极受欢迎。可是自从上次事故之后,他和父亲建的炸药厂又出了一次大事故,厂房被炸了个粉碎,有5人血肉横飞,他的哥哥也不幸牺牲。由于人们对硝化甘油的性质认识不清,在运输和携带当中也事故不断。有人以为它既是一种油也就有普通的油性,因此便随手取来润滑车轴、擦皮鞋甚至掺到灯油里点灯,自然都招来了横祸。有一次在一座大饭店里,服务员看见一个客人存放的箱子冒烟,忙提了出去,刚走到马路中间,霹雳一声,平平的马路顿时出现一个一米深的大坑,两边楼房的玻璃全都如秋风摇落叶一般哗啦啦地碎落下来。于是这炸药的发明者到处遭到人们的非议,诺贝尔简直被人看作死神的化身。一天,诺贝尔被警察局叫去,受到严厉的警告。当他心情烦乱,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时,门口正围着许多愤怒的人,大门上也让人刷了几个刺目的大字:“专门制造恐怖和死亡的人家!”人们高喊着:“走远一点,死神!”“我们不要这样的邻居!”“不能和魔鬼在一起!”他年迈的父亲正颤巍巍地给大家说着好话,母亲两眼含着泪水,一只手在胸前画着十字。诺贝尔心中就如打翻了五味罐子不是滋味。他靠在路边的灯柱上,脸色煞白,强忍着才没有让自己跌倒。
怎样发明一种既威力强大又使用安全的炸药呢?诺贝尔知道下一步是该攻这一关了。但是他若再这样试验下去,愤怒的人群会将他砸为肉酱的。于是他便来到人烟稀少,森林环抱的梅拉伦湖畔,买了一条廉价的旧船,将船停在湖心,又开始了新的试验。到夜深人静之时,人们常会听到湖心传来的砰砰的爆炸声。远远望去漆黑的湖面闪着一星灯火,大家说那就是那个不要命的炸神诺贝尔。
诺贝尔就是这样整天和死神厮混在一起,后来终于想到:要是能将液体甘油变成固体,不就容易保存,便于运输,安全多了吗?最好能找到一种吸附剂。他试了纸屑、木粉、煤末、木炭,最后终于找到一种“硅藻土”,这种东西可以天然开采,有许多小孔,重量很轻,将硝化甘油往里一拌,要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岩石上打个圆洞,将它搓成长条塞进去,用雷管一点火,那些坚硬如铁的山石立即就被炸成个天女散花。这就是黄色炸药,它彻底取代了人们使用了上千年的黑火药。而且这种炸药还很安全,你就是从高处抛下来,放在铁板上用铁锤砸,它也不会爆炸。诺贝尔创办的炸药公司立即大批生产,行销欧洲各国。1868年时年产量还只有78吨,到1874年时已上升到3120吨。诺贝尔已经由一个科学家变成大企业家,他在14个国家建立了16座炸药工厂,真正成了一个炸药大王。他本人也干脆在巴黎买了房子,建了大实验室,迁居法国。不久他又在这里进一步发明了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和无烟炸药。
诺贝尔的大名已经和他发明的炸药一样传遍全球,于是各种应酬的麻烦事情也就接踵而来。有请他出席各种仪式的,有要给他授衔的,有订货谈生意的,有和他争专利打官司的,还有许多人是写信或找他要钱的。他们都知道诺贝尔先生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富翁,就都来向他拔毛。有一次诺贝尔年轻的女厨师来向他请假,说她要去结婚了。诺贝尔说:“您想要一件什么样的礼物?”这姑娘脱口而出说:“我只想要先生一天的收入。”诺贝尔觉得很有趣,但他一天的收入是多少,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说:“请让我算一算。”过了几天后这个姑娘得到一笔四万法郎的赠款,光靠利息她也就可以安乐一辈子了。据统计,邮局平均每天送来的乞求信,所要求的钱加起来就有二万法郎。实在是树大招风。法国商人怪他的炸药抢了他们的生意,便诬告他的发明是盗窃别人的成果。法国政府更诬告他盗窃军事机密,出动警察搜查了他的住所。他在巴黎再也住不下去了,只好于1891年离开了这座他居住了18年的城市,迁到意大利的圣雷莫重建自己的实验室。
诺贝尔已经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了,本来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一生又和炸药打交道,药物中毒得了一种“硝化甘油头痛症”,其他还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伤风、轻度坏血症,心脏病也不时发作。他所发明的炸药不知为人类改造地球带来了多少好处,他登记的发明专利总共有350项,包括人造橡胶、人造皮革、煤气表等许多与人们生活有关的东西。此时,他真正觉得自己老了,像过去那样周游世界,用五种语言去谈生意、打官司的精力,再也没有了。他想有一块能使自己安静的地方,继续再想一点问题。圣雷莫在波嫩特河畔,气候湿润,风景宜人,站在高坡上可以望见碧波荡漾的地中海,海面上自由来往的帆船和鼓着白翅膀的水鸟。他叫人在别墅的周围栽起一片橘园,又种上一片棕榈,房前屋后全都种满鲜花,然后又布置了一个优雅的客厅,客厅正面的墙上亲手题着一行大字:“我的安乐窝”。
谁知环境安乐,他的心境却无法安乐。就在诺贝尔迁居圣雷莫不久,有一位巴黎时期的老朋友来看他,进得别墅,见那红花绿树,亭台楼阁,颇为赞赏,只是一进客厅,抬头看见那一行大字,便哈哈大笑道:“安乐窝,安乐窝,既是个窝,里面就应该有两只鸟啊。”这一句话,正说中诺贝尔的痛心处。送走朋友,他挑灯伏案,抱头沉思,心如刀割。他想自己这一生征服了最暴烈的炸药,却未能征服一个女人;拥有庞大的跨国公司,却未有一个小小的家庭,命运真是这样地捉弄着他。他曾有过一次真正的恋爱:17岁那年在巴黎碰见一位美貌少女,两人已经好得难分难离,但是突然一场疾病,夺去了心爱恋人的年轻生命。1876年他又认识了一位叫索菲的女子,他一下就爱上了她,爱她那双迷人的眼睛,那一泓秋水里总是映着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只要他们的目光一接触,他就不由得要被拉进去;他爱她那姣好的神态,她小巧、苗条,身上有一种精致的美。从他们第一次见面,他就觉得这女子好像生就应该做他的漂亮的居室的主人。但是他错了,索菲是那种专以漂亮为本钱只恋爱而不愿结婚,只要男人的爱抚而不愿受家庭约束的人。他为她在巴黎、奥地利等地准备了豪华的别墅,安排好仆人,他带她出入上流社会,陪她看戏,启发她读书,他想尽力将她改造成一个有教养的女人。但是索菲开始还装装样子,以后只要一见面或者一写信就是要钱,要高级服装,要华贵的马车,要上这些就放任地到各地去混,而且到处以诺贝尔夫人的名义招摇撞骗,到处用他的名字借款、欠债。他欲罢不能,就这样痛苦地维持了18年,最后,1891年7月,索菲突然来了一封信,说她最近生下一个女孩,并且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这女孩的父亲是一个匈牙利军官,并且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要30万匈牙利克郎。诺贝尔通过律师给了她30万克郎,并且好心地劝她和这个军官结婚,安心去过日子。这漫长、痛苦的恋爱才算告一段落。他付出了数不清的金钱,付出了自己炽热的感情,但是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现在这豪华别墅里一片空虚和冷寂,这难道就是自己的窝吗?
诺贝尔在这间宽大凄清的客厅里一人踱着步子,朋友一句话点破了他心灵深处那颗充满了孤独和伤感的心,不由得两滴泪水慢慢地挂到腮边来。他遥望着窗外的蓝天碧海轻轻地吟出一首诗来:
我是否爱过?
啊!你的质问,
从我记忆的漩涡,
唤醒了一幅甜蜜的轮廓,
那梦寐以求的幸福啊,
生活不肯将它赐给我;
那满腔热忱的爱情啊,
不待成长就已经凋落。
你不会懂得,
一个年轻心灵的理想世界,
是怎样遭到现实的折磨;
挫折、幻灭与忧思,
是怎样捉弄那欢乐的生活,
使一切都失去灿烂的光泽。
他刚吟完最后一句突然觉得心脏隐隐发痛,忙转身扶着椅子坐下,在桌上摸过一个小药瓶。他看着药瓶上的三个字:“饮料剂”,不觉脸上泛起一丝苦笑。医生可真会开玩笑。什么饮料剂,这明明是一瓶硝化甘油,怕病人紧张换了这么个好名字。我这个炸药大王到头来要吃炸药来治病,这真是上帝绝妙的安排。他又想到这强力炸药发明以来,用于战争不知炸死了多少人,用于建设又不知开了多少山,修了多少路。一项发明问世,是祸是福,发明者实难驾驭。他想自己是真正的老了,大概不会久存于人世了,应该让我的这些发明多为人类造点福。我自己没有一个亲人,虽有百万财富有谁继承呢?还是让这些由科学发明而换得的财富去资助后人新的发明吧。这样想着,他提笔写下了这样一份永垂青史的遗嘱:
请把我的全部财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作为奖金。
把奖金分为五等份,作为下列五种奖的奖金。它每年奖给为人类做出了最卓著贡献的人。
(一)物理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二)化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主要发现或重要改良的人。
(三)生理学和医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四)文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表明了理想主义的倾向,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五)和平奖: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撤除或裁减军备、召开和平会议及实施和平会议的原则做出了最大努力的人。
各奖的获奖人由下述各委员会确定:
物理学奖、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院士确定;
生物学、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洛林研究所确定;
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确定;
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确定。
不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都可获奖。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获奖。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诺贝尔立完自己的遗嘱一年后,便在圣雷莫不幸逝世。为了争取他这个伟大遗嘱的实现,他的助手、遗嘱执行人又经过许多艰苦的工作。首先,清理他的财产便是一大难事,他的工厂遍布各国,而各国的法律又各不相同,他祖国的政府对将这笔钱奖励别国人也有意见。另外还有不少真假亲朋乘机提出财产要求。诺贝尔的侄子们倒是继承了父辈的好品质,立即声明并不想要叔叔留下的财产,同意按遗嘱办事,可是那个曾和诺贝尔恋爱了18年而始终不肯结婚的女人索菲现在又跳出来要钱了。她看到诺贝尔去世的消息,立即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找见遗嘱执行人索尔曼,将诺贝尔生前给她的216封信放在桌子上说:“你敢不给我一大笔钱,我就将这些信的原件出版权卖掉。”为维护一个伟人的名誉,索尔曼只好同意出钱购买版权。诺贝尔九泉有知,他那颗孤独的心怎能再承受这种残酷的打击?总之经过几年的工作,诺贝尔奖金终于在1900年正式设立。诺贝尔献出的这笔基金共是920万美元,每年的利息约20万美元。他不但将数百项发明留给了后人,还留下了一个科学家最可贵的无私的献身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