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料到中华民族「人无信不立」的千古信条,如今竟面临极大挑战。
时下的中国,不论政务、商务、司法、干部、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领域,也不论商家、医生、教师、慈善组织和行业协会,都出现诚信缺失愈演愈烈、甚至肆虐的现象;由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使愈来愈多人陷入渴望诚信、却又不敢践行诚信的怪圈,且生活在恐慌之中。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这种还在肆虐的「诚信缺失的普遍现象」震惊了中南海。
针对这种现状,今年10 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不过,高层决策要落实到各个领域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大费周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政令难出中南海」!
官员无信上行下效
据北京消息人士透露,诚信缺失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笔者曾于10 月28 日和11 月4 日在本栏先后揭露过社会生活中屡屡出现的见死不救、道德滑坡的现象,以及政府采购中官商勾结、高价采购贪污腐败的现象。
不仅如此,公共服务领域的诚信缺失也俯拾皆是,诸如教育事业的学术造假、买卖文凭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领域早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近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多起人为事件;商业信用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
统计显示,全国每年签订约四十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一半;企业对未来付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业预计情况将「永不会改善」。全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六千亿元人民币。在征信成本高、失信又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每天都在发生。巨额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业咽喉的魔爪,剥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本已狭小的生存空间。
令人惊讶的是,在各种诚信缺失愈演愈烈的同时,这些年来, 「王海式打假」模式逐渐式微、方舟子学术打假遭受质疑、陈光标捐款被斥为「暴力慈善」,致使诚信缺失趋向肆虐。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党政官员、司法人员本是社会诚信的引导者、监督者、身体力行者,但是现状使许多公众不满政府、司法部门的诚信缺失,公务人员和警察也列为不可信任对象,公众还把各种不诚信都归结到政府管治不力上。这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信任危机无处不生,最终严重影响执政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怎不令中南海震惊?
纵容罪犯如何服民消息人士说,诚信缺失由于事关政府公信力,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大多认为,诚信缺失成为普遍现象,原因十分复杂。政府、企业、公共服务领域的诚信缺失,主要是法制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到位所造成的;而这些领域的诚信缺失,又造成了令社会对诚信的怀疑。
社会认为,近年高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取得相当成效,但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频频爆发,原因有三:一是食品行业自律很差,财迷心窍,缺乏起码的道德良心;二是「重终端抽查、轻过程监管」的监督方式,予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三是违法成本低,令某些食品企业和个人敢于铤而走险。
以第三个原因而言,首先是法律惩处力度不足,震慑作用有限。据有关报道,在查办三聚氰胺毒奶粉案中,一个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毒奶粉的主犯,只判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引起社会广泛不满。
有学者认为,目前违反食品安全导致的后果与其法律责任严重不对等,根本不足以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者,违法食品企业赔付成本过低,难以伤其筋骨。有专家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引入惩罚性赔款,可达十倍之谱,但仍属太轻。何况目前食品安全事件诉讼案采取的是一对一诉讼,如果消费者胜诉,企业只对这一名消费者赔偿,这种处罚方式对企业无关痛痒。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有毒食品毒害消费者,甚至祸延下一代,早该大力打击,有效遏制。但观上述判决,形同纵容违法者,为何不修改法律,为民除害?是不是为政者早把「以民为本」抛诸脑后?
果真如此,应先整顿官风,不能用纳税人的钱养这般庸官!
重建诚信关键在党
消息人士又说,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执政党既然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更应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中国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早就存在,执政党直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才作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的决策,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未免有失时之嫌。
对如何重建诚信,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有官方刊物提出:政府、公共部门要带头作出表率;社会要以民主法治为依托;公权运行要以尊重民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为准绳;各级党政部门要开展诚信评选表彰活动;主流媒体要宣传重信用的先进典型等等。
有学者评说,这是各级党委贯彻六中决策的常规举措,上级党委可能喜闻,老百姓则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要看政府是否带头践行。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不妨号召八千多万共产党员:牢记诚信决策,带头作出表率。此举相信会产生震撼性影响,为老百姓欢呼拥护。且看中南海敢不敢为之! 2011 年11 月16 日于北京(信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