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瑜陀耶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阿瑜陀耶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时间:2024-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后又在积寺内修建了两座颇具阿瑜陀耶建筑特色的佛塔,分别存放其父戴莱洛迦纳王和其兄波隆摩罗阇三世的骨灰,开启了用佛塔存放国王骨灰的佛教丧葬先例。1767年,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后,前宫毁于大火。前宫现辟为国家博物馆,陈列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历史文物。佛寺建筑群集中了那个时代的文物精华,形成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泰国佛教自素可泰王朝的兰甘亨王倡导以来,为历代国王所承袭,广为传播,发展迅速。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代,已经达到每个村寨都建有佛寺,这些佛寺成为村寨的文化教育中心。每个男子在成年以前,都在寺里读书,由僧侣担任教师。成年后必须有一段时间剃度出家,国王也不例外。据《阿瑜陀耶编年史》记载,戴莱洛迦纳王剃度出家后,在寺院待了8个月,学习小乘佛教文字——巴利文。他十分重视佛教,不仅派人从锡兰(斯里兰卡)引进佛教律藏,还派遣僧侣使节到邻近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佛教获得人民的普遍崇信,全国90%以上的民众信奉佛教。上自国王、贵族和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捐资修建佛寺当作第一善事,因而全国寺院林立

拉玛铁菩提二世曾动用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在京都修建了帕希讪派寺(Wat Phra Si Sanphet)。这是当时全国最宏伟瑰丽的一座寺院。而后又在积寺内修建了两座颇具阿瑜陀耶建筑特色的佛塔,分别存放其父戴莱洛迦纳王和其兄波隆摩罗阇三世的骨灰,开启了用佛塔存放国王骨灰的佛教丧葬先例。拉玛铁菩提二世驾崩以后,他的后人按照上述两座佛塔的样式又修建了一座相同的塔,用来存放他的骨灰,这就是有名的三塔。直至现今,三塔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

阿瑜陀耶三塔

由于佛教的盛行,僧侣成为一个特殊的团体,是泰国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僧侣不但具有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同时佛教寺院还拥有大量的财富、肥沃的土地和依附民。历代统治者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维系其政治统治。

文化艺术也深受佛教的影响。建筑、雕刻、绘画和文学等,从题材到形式,都与佛教息息相关。可以说,宗教成为一种支配力量:人们为宗教而活着,文学为宣传宗教而创作,史学为记录宗教活动而产生,教育依附宗教而存在,美术是宗教的图解,雕塑是宗教形象化的手段,音乐舞蹈是为了酬神或传达神的旨意,建筑充满了宗教的色彩。

1.建筑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建筑主要集中表现在王宫、民居和宗教建筑三方面。

(1)王宫

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王宫建筑比较简陋,这从明代黄衷的《海语》暹罗条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地沮洳,无城郭,王居据大屿,稍如中国殿宇之制,覆以锡板,辟东壁为巨扉,是为王门。”也就是说,国王居住在一个大岛上,地势低凹,相当准确地描述了阿瑜陀耶城的地理环境。王宫的样式跟中国的殿宇有些相似,只不过屋顶是盖以锡板,大门朝东边开。

继黄衷之后大约100年,明人张燮在《东西洋考》暹罗条中也描述了阿瑜陀耶城的王宫:“王宫高九丈余,以黄金为饰,雕镂八卦,备极宏丽。”张燮所记,正是阿瑜陀耶王朝中期的情况,与黄衷所记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王宫的建筑比初期华丽多了。

继张燮之后又是100年,清人所著《皇清通考》四裔门说:“王居在城西隅,别建宫城,约周三里有奇。殿用金装彩绘,覆以铜瓦。室用锡瓦,阶砌用锡裹砖,栏杆用铜裹木。”可以说,后期的王宫更是金碧辉煌。

笔者曾对阿瑜陀耶王宫的遗址作了实地考察。王宫遗址计分三部分:一是王宫,由国人本人驻跸;二是前宫,由王储或副王居住,即国王法定继承人的住所;三是后宫,由王室贵族居住。

王宫的范围很大,包括现今的帕希讪派寺(Wat Phra Si Sanphet)和7座不同时期建筑的寝宫。最初乌通王建都阿瑜陀耶城的时候,王宫在现今的帕希讪派寺内。第八世王戴莱洛迦纳于1448年往北迁至靠近华富里河的地方,并将原来的王宫改作王寺。由王寺往北,可以见到昔日的御花园,古木阴翳,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断垣残荷,极像北京的圆明园遗址。

帕希讪派寺佛塔

前宫是纳黎萱大帝于1577年修建的,当时他作为王储封地在彭世洛城。前宫是他因事到京都时的住所。他即位后的最初几年,也住在前宫,并在这里指挥作战。纳黎萱因为打败了来犯的缅军,从而成为泰国历史上获得大帝称号的五位国王之一。而后的那莱大帝(Narai,1656—1688年在位)和波隆摩阁王(Borommakot,1732—1758年在位)都在前宫住过。1767年,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后,前宫毁于大火。曼谷王朝拉玛一世(Rama I,1782—1809年在位),曾将前宫所剩砖瓦运至曼谷修建大皇宫。现存宫址,经曼谷王朝拉玛四世(Rama IV,1851—1868年在位)重建,有的建筑保存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原貌。前宫现辟为国家博物馆,陈列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历史文物。

后宫在王宫之后,曾经是第十九世王厄迦陀沙律(Ekathotsarot,1605—1610年在位)的寝宫,后成为王公贵戚的住宅。

那莱王华富里行宫

除上面介绍的阿瑜陀耶城的王宫外,那莱王还在华富里城盖了一座行宫。这段时期暹罗与法国发生频繁的交往,欧洲的建筑样式由此传入暹罗。华富里行宫开始以欧洲和暹罗两种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样式出现。

通过对王宫遗址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宫建筑是阿瑜陀耶城市建筑的一个主要部分,整个京城的建筑物主要由王宫和佛寺组成,民居一般建在城外。这种情况跟素可泰王朝时期一样。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王宫建筑比较简朴,后来日见繁华。这一方面反映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由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后期耽于享乐,导致国势日衰,最终为外族所灭。

(2)佛寺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建筑师,把他们的京城想象成一条大帆船,因为京城的四周皆是水。这条帆船的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所以他们设计的建筑物,王宫也好,佛寺也罢,都是大门朝东,坐西向东。即便是北面、南面或西面临水的佛寺,也一反大门必须面对水的旧传统,而把大门朝东开。这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建筑区别于前代的一个特点。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极佛寺建筑之盛,据现存遗址统计,共有大小佛寺400余座。佛寺与王宫连成一片,占去了京城2/3的土地,剩下的才是王公贵戚的住宅和商业区。佛寺建筑群集中了那个时代的文物精华,形成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寺建筑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佛殿和佛堂,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其附属建筑有佛塔。佛塔的作用是作为佛陀的象征和僧侣的坟冢。二是僧僚,是僧侣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其建筑包括僧舍、藏经阁和斋堂。

阿瑜陀耶城雄伟美丽的寺庙——柴瓦塔那兰寺

在佛寺建筑方面,常把佛殿和佛堂建成一对,其特点是佛殿和佛堂常建在一个高起的台基上,而台基比建筑物略小。墙壁用砖和泥灰砌成,有门无窗,墙壁上凿一小孔代窗,让一缕光线透进来,使殿内造成一种阴森肃穆的气氛。佛殿和佛堂的屋顶为人字形,倾斜小于45度,多层重叠。屋梁上描以龙凤花纹。屋檐不超出柱子。檐上有木刻装饰,天花板为木制,拼成众星拱月的图案。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400多座佛寺,在1767年的泰缅战争中几乎被焚烧殆尽。从现存的一些佛寺的遗址,我们仍可以窥见昔日的辉煌。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泰国人民在大规模修建佛寺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和惊人才艺,以及乐善好施的精神。正如《海国图志》卷七暹罗条所说:“(暹罗)尊奉印度佛教,凡事苟且节俭,惟修建寺宇,则穷极华糜。”《明史·暹罗传》也说:“富贵者尤敬佛,百金之产,即施其半。”这大概是因为佛教把布施视为“种福田”的缘故。

阿瑜陀耶三塔佛寺遗址

(3)民居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一般民众居住的房屋,大体上沿袭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传统样式。因为暹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而决定了木结构的高脚屋是居民建筑的最基本、最实用的样式。若有变化,只是随地理环境的不同,在结构布局上稍有变更。

明清之际到过暹罗地区的华人,对当地的民居建筑十分关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大概是因为中暹两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不同的缘故。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民居多系砖木结构。中国南方虽建木楼,但亦覆以陶瓦。这种民居建筑的差异,在许多明清时期的著作中皆有记述。

黄衷《海语》暹罗条说:“土夷乃散处水棚板阁,荫以茭草,无陶瓦也。”

张燮《东西洋考》暹罗条说:“其土下湿,气候岚热不齐,民悉楼居,楼密联,槟榔片藤系之甚固,藉以藤席、竹簟寝处其间。”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除了王宫和寺庙是砖木结构之外,民居一概是木架的高脚屋,上层住人,下面养牲畜。遇上洪水泛滥,人们住在楼上,水也淹不着。这个时期的高脚屋,比素可泰王朝时期宽敞坚固,通常建成三开间,用茅草、椰树叶或木板来盖屋顶。阳台紧挨着厨房。有的有会客厅,但家具很少,只有必要的几件。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由于商品交易日趋发达,所以出现了临河而建的商店。这种商店的前面用来售货,后面用来住人。商店与商店之间有木桥相连。各家店前有一个小码头,供上下货物及顾客乘船来购货时使用。水上交通陆路发达。交易常在早上和中午进行。出售的货物有水果蔬菜大米、肉类和衣服等。

还有一种水上商店是建在木筏上,店主一家也在上面生活,可随心所欲地用竹篙撑着木筏商店去参加各地的农贸集市

水上市场

2.造型艺术

(1)壁画

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壁画,明显受到吉篾艺术的影响,笔法生硬,气氛凝重,形象呆板。一般只使用红、黑、白三种色彩,少数壁画贴金,如坐落在京城的拉查补那寺的壁画,大约绘于1424—1448年,是阿瑜陀耶王朝初期壁画的代表作。以后又有绘在石板上的壁画,在希讪派寺东面的一座佛塔里发现,画的是佛门信徒,双手合十,手持莲花,正在拜佛诵经。这幅石板画大约绘于1491—1529年之间,现存于曼谷国家博物馆。这一时期的壁画基本上以佛教为题材。

曼谷玉佛寺壁画

到了阿瑜陀耶王朝中期,壁画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素可泰式的艺术风格逐步取代吉篾式艺术的影响,色彩使用也打破了过去只限于红、黑、白三种色彩的老传统,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这种变化以一本名为《三界》的画册为代表,它绘于1621年,共计100页,每页宽21厘米,长54厘米,跟泰式的笔记本一般大小,但不知作者是谁。内容是《佛本生经》的故事。从山、水、树的画法来看,明显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着重写意,而非写实。此画册不但是绘画的教本,也是壁画的蓝本,一直用到曼谷王朝时期。

神仙壁画

阿瑜陀耶王朝末期的壁画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纯粹泰国自己的民族风格。画面色彩丰富,对比鲜明,善于变幻。还在画上贴金,使其金灿亮丽。由于从中国购买绘画颜料,所以壁画的色彩十分艳丽。这段时期已不画成排列坐的佛像,而是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内容,以宣扬人的转世轮回。此外,还画国王出巡、飞禽走兽、神灵鬼怪和《拉玛坚》的故事。艺术水平达到了高峰。

(2)雕塑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留下来的雕塑作品数量众多,内容广泛,除了佛像以外,还有神仙的雕塑,以及法座、门窗的雕塑等。

佛像雕塑也与壁画一样,阿瑜陀耶王朝初期受吉篾影响较深,中期受素可泰艺术的影响,末期,也就是从拉玛铁菩提二世时起,真正形成了阿瑜陀耶佛像的艺术风格。

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佛像以希讪派寺佛像为代表。希讪派寺是戴莱洛迦纳王献出皇宫修建起来的,寺里供奉的是一尊用纯金浇铸的佛像。帕南车寺(三宝公庙)的大佛以体形硕大闻名,铸于1324年,泰人称为銮抱多佛,意即大佛。一个正常人的身高还没有该佛的一根手指长。每当给大佛换袈裟时,需架以数层楼高的扶梯

阿瑜陀耶王朝中期,由于戴莱洛迦纳王将统治势力扩张到北部,故素可泰的佛像艺术很自然地传到了阿瑜陀耶,形成素可泰艺术与阿瑜陀耶艺术相融合的局面。例如,1458年戴莱洛迦纳王下令浇铸的青铜菩萨像,便是典型的代表。像高64厘米,发现于阿瑜陀耶城希讪派寺,现存于曼谷国家博物馆。

拉玛铁菩提二世在菩塔寺内用合金铸造的一尊站立佛像,也是阿瑜陀耶王朝中期佛像艺术的精品,高8腕尺(两臂张开为1腕尺),外包黄金,共用去黄金2万多铢,是当时世界上最巨大、最贵重的佛像,可惜毁于1767年的泰缅战争。

阿瑜陀耶王朝末期,在吸取吉篾和素可泰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阿瑜陀耶佛像艺术。其特点是,佛像发际的边沿有一条凸起的边,袈裟的边沿为直线等。但是,佛像的面部表情不如素可泰佛像那样富有生气

阿瑜陀耶三塔佛像

(3)木雕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木雕很有特色,刀法细腻工整,形象婀娜多姿。在买卢寺的山墙上,有一幅那莱神骑着大鹏金翅鸟的木雕,就是这段时期木雕艺术的代表作。那莱王头戴尖塔式王冠,骑在名叫迦楼罗的金翅鸟身上,众天神簇拥在周围,再加上一些类似云彩或树叶花卉的图案装饰,显得构图新颖,立意奇特。

佛丕府素弯那拉大寺的门雕是贴金的花纹图案。这种漆底贴金或绘彩的工艺,是从中国学来的,在阿瑜陀耶王朝末期十分流行,常用来装饰门窗和木柜等。另外,镶贝的工艺也时兴起来。用贝壳拼成人物、花卉、鸟兽和鱼虫等,作为木器的装饰,兼具审美和实用的价值。

买卢寺山墙木雕

(4)佛塔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佛塔建筑,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350年乌通王建都阿瑜陀耶城起,到1488年戴莱洛迦纳王去世为止,这段时期建造的佛塔基本遵照华富里或乌通时代的样式,即吉篾式。塔的外观呈杨桃瓣或菠萝瓣的形状。

第二阶段,从1463年戴莱洛迦纳王北上征伐彭世洛府起,素可泰的佛塔艺术便开始大量传入阿瑜陀耶。这个时期流行的是锡兰式的佛塔,其典型的建筑便是希讪派寺的三塔,塔的外观呈覆钵式,塔尖为花串藤式。

第三阶段,从帕拉塞·东王(Prasat Thong,1630—1656年在位)征服柬埔寨以后,便时兴建吉篾式塔来纪念其赫赫战功。塔为楞形,称为四角十二曲佛塔。

第四阶段,从1732年波隆摩阁王即位至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灭亡,主要流行方楞式佛塔。由于缅甸的入侵,缅式塔也开始出现。

锡兰式塔

(5)陶瓷

在素可泰王朝宋胶洛陶瓷的基础上,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陶瓷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由于伴随着与中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的陶瓷新工艺和新技术也源源不断地输入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中国的五彩瓷和描金瓷开始传入泰国,泰国的工匠也模仿制作了一批泰国的五彩瓷。专家将地下发掘出来的五彩瓷和描金瓷跟中国的同类瓷比较,证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已经到中国去定制五彩瓷和描金瓷了。这不是一般的外销瓷,而是泰国方面特别定制的,主要供宫廷和高级官吏使用,市场上买不到,数量有限,被视为瓷器中的珍品。其花色和式样根据泰人的喜好由泰国工匠设计,但送到中国去生产。所以这种瓷,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属于泰国,从工艺的角度来看,属于中国。

莲花瓣形彩瓷

3.文学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负盛名,这是因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声调和谐,便于朗朗上口,不必依赖文字记载而在民间口头流传。因此,古代各民族的文学创作,往往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例如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便是最好的证明。

泰国也一样,最初形成的文学形式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只是由于泰国文字形成的时间较晚,一般认为是素可泰国王兰甘亨于1283年创立的。前素可泰时代的民间歌谣因无人收集记载,几乎全部湮没无闻,没有流传下来。素可泰时期开始有诗歌创作,但只有《帕朗格言》等为数不多的几篇传世。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名篇。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借鉴巴利文的音韵规则,形成了许多种类的律诗,有律律体(Lilit)、克隆体(Klowg)、莱体(Lai)、嘎体(Gab)和禅体(Chan)等,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成熟的阶段。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篇代表作。

(1)《饮誓水诗》

古代泰国王室举行的各种典礼和仪式中,有一种饮誓水的仪式,即王公大臣宣誓对国王效忠时要饮誓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饮盟誓酒一样。《饮誓水诗》就是在举行这种仪式时所唱诵的诗。这是一首比较古老的诗,作者及创作年代不详。因诗中有一段专门赞颂阿瑜陀耶王朝的创建者乌通王的文字,故学者将其归入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文学作品。就其诗歌的体例来说,这首诗属于律律体,系五言诗。这种诗的特点是交替使用克隆体和莱体的押韵规则。诗的内容,从世界的形成说起,说到法轮的运转、领袖的出现及其必要性,告诫人们要遵从和效忠自己的领袖。所以,这是一首维护和巩固王权的政治诗。

(2)《钦定佛本生经》

佛本生经原是印度民间流传的关于佛陀的故事,用巴利文写成,有1 000多颂。传入泰国后被译成泰文。其翻译的步骤是,先将故事情节译成散文,再加工凝练为诗歌。这个翻译工作,据推测从素可泰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丹隆·拉查努帕亲王在1817年出版的《佛本生经记事》的序言中说:“最初的《佛本生经》是用摩揭陀文写的,不知作者是谁。大概从素可泰时代就开始翻译成泰文了,但那时候的译文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译本是阿瑜陀耶时期戴莱洛迦纳王佛历2025年(1482年)召集文人学士集体翻译的。由于国王本人参与领导该书的翻译校订工作,故称为《钦定佛本生经》。”

《佛本生经》故事场景

《钦定佛本生经》常用于宗教集会的某些场合,诵读给善男信女们听。泰国的佛教信徒很喜欢听《佛本生经》里的故事,他们认为,在一天内听完诵读一遍《佛本生经》,就等于积了一次功德善果。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钦定佛本生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它经过许多文人学士字斟句酌地推敲,译文十分优美流畅,音韵旋律和谐动听。它第一次将泰国所有的律诗体例融为一体,既是以往诗歌创作的大总结,又为后代的诗歌创作规定了范例。

(3)《大海的轰鸣》

这是一首禅体诗。是那莱王命主管祭祀的太傅创作的,以便在太傅的生日庆典时为演出的皮影戏配音。但是,太傅还没有写完这首诗就与世长辞了。那莱王便自己接着写。最后一段则是由一位僧侣完成的。

(4)《划船曲》

是一首嘎体(Gab)诗。作者是摩诃·昙摩罗阇二世(Maha Thammaracha II)的儿子,民间称他为汞亲王。他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有许多诗作传世。《划船曲》描写船队在河中行驶的情景,讴歌了水中的鱼、河边的树和空中的鸟,洋溢着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种嘎体诗,只讲押韵,不论平仄,相当于中国的赋。

在阿瑜陀耶王朝存在的417年中,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但大多是王公贵戚和僧侣,这是因为当时文化教育只局限于上层社会,未能普及到一般的平民的缘故。若干位国王有诗作传世,如戴莱洛迦纳王、那莱王、摩诃·昙摩罗阇二世等。王子之中,也有成为著名的诗人,如汞亲王、阿派亲王等。

此外,宫廷里还养了一批专职的宫廷诗人。诗葩就是一位最负盛名的宫廷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无明载,只有一些传说流传在民间。传说在那莱王统治时期,雄才大略的那莱王某日诗兴大发,吟诵了两句律诗后却不能完成续篇,遂将诗稿交给宠臣拍贺拉铁波滴去续成。拍贺拉铁波滴将诗稿带回家中,碰巧被9岁的儿子诗葩看见,便代父将诗的后两句续完。那莱王读了续句后十分满意,召见诗葩,并封他为御前侍卫,留作宫廷诗人。诗葩的父亲毕竟经历了多年的宦海生涯,深谙“福兮祸所依”的道理,便趁那莱王高兴之时恳求道:诗葩若有过失,但求放逐,免去死罪。那莱王应允了。若干年后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诗葩和王妃比赛唱歌,王妃输了,心生妒忌,诬告诗葩对她非礼。依当时的法律当判死罪,但那莱王因有诺言在先,遂将诗葩放逐到泰南的洛坤城。诗葩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到洛坤后又得罪了当地的权势,被洛坤城主下令处死。临刑前诗葩留下一首诗:

这块土地,
可以作证。
我有良好的师教,
百中挑一。
我若有错你杀我,
我心甘情愿;
我若无辜你害我,
此剑将让你偿命。

洛坤城主将诗葩杀害后,在池中洗去剑上的血渍,把池水都染红了。以后事态的发展,果然如诗葩的绝命诗所言的那样。那莱王将诗葩放逐后,宫中少了一位能够写诗作曲的人,时间一久,便寂寞难耐,遂下令将诗葩召回。结果获悉年轻的诗人已成冤魂,一怒之下,用洛坤城主杀诗葩之剑,再杀洛坤城主本人。由于这个缘故,洗剑池成了一处供人凭吊的历史遗址,现今坐落在洛坤城区敢拉耶尼学校的校园里,池畔立了一块诗碑,诗葩的绝命诗镌刻其上。诗是用泰文写的,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4.舞剧

舞剧源于印度。大约9世纪时,印度的舞剧随着婆罗门教传入柬埔寨的吴哥地区,吴哥寺壁上迄今还留下许多头戴金冠、赤裸上身的蛮腰舞娘的浮雕像。舞剧最初用于酬神,宗教的目的十分明确,后来才逐渐显示出娱乐的作用。

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舞剧有了较大的发展。那莱王时期一位名叫拉鲁贝尔的法国人在他的见闻录中曾提到泰国的孔剧。孔剧的演员带着野兽或魔鬼的面具,手执武器进行表演,随着音乐节拍变幻舞姿,有武打和械斗的动作,演员自己不说话。

孔剧演员

另外,还有称为“腊空”(Lakhon)的剧。这种剧,有主角和配角,多人表演,剧本为格仑体诗。演员均为男子,后台有人配唱。至于歌舞剧,则是由一男一女,边唱边舞,若即若离,多表现缠绵的爱情。演员戴着长指甲,赤膊跣足,舞姿翩翩,给人以美的享受。

泰国的舞剧虽然源于印度,但经过泰国人民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泰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歌、舞、化装和音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并对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国的舞剧产生了影响,是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现今只有14个不完全的剧本流传下来。

5.史学

泰文字母产生于13世纪素可泰王朝时期,泰国的史学则发轫于14世纪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泰国从阿瑜陀耶王朝开始,才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文字记载史料。

泰国的史籍有3种,分别体现了泰国历史著作的3个发展阶段。第一种叫丹南(Tamnan),其字面的原意是故事、传说或神话,产生最早。第二种叫朋沙瓦旦(Phongsa Wadan),意思是一个世系、一个王朝或一个王国的编年史,现在通常意译为纪年。第三种叫巴哇刹(Prawatsat),就是现代的历史著作。

所谓丹南,根据泰国皇家艺术院于佛历2493年(1950年)编纂的《泰文词典》解释说:“丹南是事后记载以前所发生的事情,或民间的口头传说,经常是关于文物、古迹和国家历史的事。”

《美国百科全书》说:“丹南所叙述的是假设为真实的故事,经常是有关国王、英雄或重要人物的故事,属于特别强调人的民间故事一类,目的是歌颂祖先和宗族的功业。尽管这样,丹南毕竟不是历史著作,只是可能提到历史上的某些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

泰国的丹南产生于14世纪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经历了3个世纪,到18世纪后半期,即曼谷王朝初期,才最后消亡。

丹南的出现,标志着泰国历史学的开始。但是丹南所叙述的泰国史,是仅仅作为佛教传说的一部分而提及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国王、王室成员和英雄,也是以他们弘扬佛法的功德,以及他们所举办的宗教活动,才得到不同程度的记载。所以,泰国的史学从一开始便打上了强烈的宗教烙印,或者说没有佛教的传入,便没有泰国的史学。

目前泰国已经整理出版了50多本丹南。按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关佛寺的丹南;二是有关城市的丹南。

因此,当我们把丹南作为史籍来研究泰国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认真地筛选和鉴别,绝不可马虎了事。

继丹南之后出现的第二种史籍是朋沙瓦旦,按其字面意思的解释是佛祖投生转世的世系分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以小历(朱拉历)纪年。小历也就是傣历或缅历,曾流行于中国的德宏、西双版纳、缅甸和泰国,小历比公历晚638年。朋沙瓦旦与丹南的区别在于朋沙瓦旦注重王朝世系,内容从宗教转向国王及国王子嗣,撰写工作主要由世俗的宫廷官吏担任,而不是像丹南那样主要由僧侣撰写,使用的文字也由佛教通用的巴利文转变为世俗使用的泰文,而且十分重视语言的修辞。优秀的朋沙瓦旦往往有比较可靠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比较准确的年代排列。因此,朋沙瓦旦的出现,是泰国史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学者把泰国现存的朋沙瓦旦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类,即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和曼谷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指那些据说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就有的朋沙瓦旦,绝大部分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所发生的事。也有的是后来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时期才收集整理的,或者把原有的材料抖散重写,因记载的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事,也归入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一类。它所记述的事件,最早的记载始于1324年,最迟记述到1767年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遗憾的是,很多朋沙瓦旦篇幅不全,只剩下一部分残本。

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朋沙瓦旦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故都纪年》,也就是《阿瑜陀耶纪年》(Phongsawadan Ayudhya),因泰人称1767年被缅军焚毁的阿瑜陀耶城为故都,所以译为《故都纪年》。这本书原是阿瑜陀耶王朝那莱王于1680年下令编纂的,记述小历686年(1324年)至小历966年(1604年)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成书以后,有许多不同的抄本散佚民间。到了曼谷王朝拉玛五世(Rama V,1868—1910年在位)时期,一位名叫銮巴塞·阿顺匿滴的政府官员,在民间发现一册《故都纪年》的手抄本,于1907年6月19日将此书赠给瓦栖拉然图书馆(现在的曼谷国家图书馆),为表彰銮巴塞的贡献,遂将此书命名为《銮巴塞本〈故都纪年〉》。后来又发现该书的若干抄本,但以銮巴塞本最为翔实可靠,故将此书作为研究阿瑜陀耶王朝历史的最重要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