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游历的启蒙运动

国游历的启蒙运动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启蒙运动?法语中,“启蒙”这个词是光明的意思,所谓启蒙运动就是在黑暗中发现光明,或者自动地点亮火种。第一个是文艺复兴,第二个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最早出现在英国,他家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很有想象空间。路易十五时代,奥尔良公爵为了获得摄政王的资格,对高等法院又放开了一些权力,但对王权的高高在上没什么影响。

什么是启蒙运动?法语中,“启蒙”这个词是光明的意思,所谓启蒙运动就是在黑暗中发现光明,或者自动地点亮火种。

欧洲从封建社会升级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挺艰苦挺漫长的过程,至少发生过两场重大的涉及各领域的变革才逐步实现。第一个是文艺复兴,第二个就是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起源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首先是文艺领域的创新而后扩大到宗教、科技等各领域。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天主教教会宣扬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值得怀疑的?普通人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死后的世界不能确定,活着是不是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文艺复兴只是个小小的觉醒,作为当时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意识还不是很清楚,目标也不是太明确,只能是反对教会束缚,然后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中去寻找他们认为可以对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东西。于是,这次运动的最大成就表现在艺术方面。

而到17世纪就不一样了,自然科学高速发展,人的视野也逐渐开阔,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长大了,成熟了,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应该怎么做了。而且,作为他们行动的支持,自然就形成了系统的配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体系,进而他们想到要建立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

启蒙运动最早出现在英国,他家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很有想象空间。不过后来,整个运动的中心搬到了法国。也让整个运动的高潮在这里发生。

为什么是法国?当然是法国,第一,大家还记得,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令》推翻了《南特赦令》,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只有在法国,天主教几乎是完胜,教会权力依然非常强大,对法国人的禁锢依然很顽固。第二,经过太阳王的辉煌,虽然路易十五是个昏君,可法王的王权在欧洲国家仍然是最强悍的。原来的巴黎高等法院还可以时不常地对国王的命令做个评估,路易十四提着鞭子闹了几场后,连巴黎高等法院这个最不驯服的单位都老实了。路易十五时代,奥尔良公爵为了获得摄政王的资格,对高等法院又放开了一些权力,但对王权的高高在上没什么影响。法王这么牛,他身边的贵族们当然也牛,整个法国社会等级制度异常森严。第三,法国虽然一直在战争中,国库时穷时富,可家里的工商业还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法国社会阶层中,第三等级,也就是政治地位最低的那个阶层,空前壮大了,有钱有人,可就是没权,还要看那两个阶层的脸色。第四,法国出了笛卡儿,他提出的“理性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启蒙思想的根源。

讲完了背景,让我们怀着最大的敬意,请出改变了欧洲甚至世界的这几个神一般的大师。第一位,当然是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出生在1689年,正好100年后,法国人革命了。老孟出身很好,27岁,他就世袭了他家波尔多法院院长的职务,还是男爵。

老孟在当时算愤青吧,吃着路易十四的俸禄,他还总说人家不好。1721年,他化名写了一部《波斯人信札》,通过两个在法国游历的波斯人写的信件,描绘了一下法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基本上都是阴暗面,遣词行文也含着讽刺,对大老板路易十四抨击得尤为严重。这样的书,在哪个社会都容易受欢迎。

这本书的成功坚定了老孟要把愤青的事业进行到底,他卖掉了法院院长的头衔,开始游历。那段时间法王应该很憎恨英国,因为好些人去英国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更加把法国看得一无是处。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给老孟很好地上了一课。英国的游学经历,让老孟从一个只会披露、揭发、牢骚满腹的愤青真正成为对现状不满能挖出根源,提出对策的真正的思想家。

1748年,老孟20年心血凝成的巨著《论法的精神》出版,震撼了世界,前后共印发了22版。

全书6卷31章,以法律为中心,遍涉政治、经济、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是一部资产阶级法学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中,老孟仔细研究了三种政体,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的优劣。在老孟看来,共和制无疑是最好的,可是共和制的基础是“道德”,很难实现;而专制肯定是搞不成的,那是“恐怖”的;只有君主立宪制,通过贵族和民选的议员们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以全体成员的“荣誉感”为基础,这个是最靠谱最实用的。

为了保障君主立宪制的公正公平,老孟提出,国家的权力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一定要掌握在不同的集团手里,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绝对不能合并。三权分立说是这本书的精髓,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到现在为止仍然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家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老杨再次申明,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这个。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地理环境说”。它认为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对人民的性格、处事办法有影响,所以立法应考虑这些因素。这个说法,有人质疑。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形成的文化和传统各不相同,老孟这个说法其实也挺在理。

老孟这本著作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全面,且不说他关于法制和政体的这些论述,有一个跟咱们很相关的内容,那就是,在这本书里,老孟同志根据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将我们的大清王朝形容得颇为黑暗。

在《论法的精神》中,老孟将中国视为专制的典型,形容大清皇帝的统治是恐怖的。他还说,中国人挺奸诈,尤其是做生意,喜欢骗人。老孟大叔平生就没见过几个中国人,跟他说中国坏话的,都是在中国转了一圈没赚到油水的。老孟作为一个哲学家不客观啊,你说你没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怎么能瞎说呢。老孟写书的时候,是咱们乾隆爷当家的时代,乾隆爷文治武功、潇洒倜傥,比他家那个昏君路易十五肯定强多了去了。

我们认为他瞎说,欧洲可不这么看。这本书出来之前啊,欧洲人对咱们上邦大国还多少有点崇敬,看了这本书之后,他们都感觉,不仅是在道德还是在开化程度上,我们都输了一筹,渐渐对大清就产生些许的不敬。他这个说法后来还影响了不少欧洲哲学家,比如康德,没事就喜欢拿中国当反面典型。鉴于他们都死了,我们也不跟他们计较了。

1755年,66岁的孟德斯鸠死在旅途中。跟很多其他的欧洲思想家一样,不管活的时候他们如何怀疑上帝或者质疑信仰,死的时候,都很卑微地承认上帝是伟大的。

孟德斯鸠5岁的时候,伏尔泰出生了。老杨经常用伏尔泰来对抗周围人强行灌输给我的养生论,伏尔泰这个老伙计,一出生就半死不活,一辈子病病歪歪,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他站着费劲啊,而且消化不良,瘦得像麻秆。奇迹是,在18世纪,就这么个病秧子药罐子,竟活了84岁!

伏尔泰是笔名,他本名老长了。跟孟德斯鸠一样,出生在一个法律工作者家庭,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小康。要不是经济条件不错,就这个身体,早玩儿完了。

跟韩寒同学一样,伏尔泰中学之后就开始文学创作了。他一进文坛,就预备给自己打造一个意见领袖的形象,写了很多讽刺教会和宫廷的诗,有点极端还有点刻薄。某天,当时的摄政王为了节约开支,卖掉了皇室马厩一半的骏马,伏尔泰听说后评论:卖掉马有什么用,最明智的办法是裁掉朝廷里半数的蠢驴。就这么个口没遮拦的人,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这期间,他启用了“伏尔泰”这个笔名。第三次又犯事,他实在不愿意再到巴士底狱去观光了,就逃到了英国。

伏尔泰也去朝圣了,他跑去英国了,又被洗脑了。有个著名的故事,说伏尔泰在英国街上穿着打扮有点突兀,英国混混看他是个瘦弱的法国人,就想欺负他,正要揍他,他说:“我投生在法国而没有投生在英国,已经够不幸的了,你们还打我?”把英国混混直接逗乐了,放了他一马。从后来伏尔泰传世的名言来看,这伙计口才应该是了得。

回到法国,伏尔泰也开始以笔为武器,展开对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斗争。特别要交代一下,孟德斯鸠卖掉法官之位赚了不少钱,所以写些禁书也不影响生活。伏尔泰日子更好过,这伙计有投机天才,他找了个数学家,研究了当时法国发行的一种彩票,并发现了漏洞,因此赚了好大一笔钱。后来他用这笔钱炒股,据说又赚了3倍的利润。都说伏尔泰是个高产的作家,其实他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天才绝对不输于文采,他最多的时候拥有20多个庄园,有1000多个仆人。

伏尔泰从英国回到法国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哲学通信》,是他游历英国的感悟和心得,向法国人详细介绍了牛顿、培根等大腕及他们的思想。这部书被评价很高,说它是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炮弹,甚至说它是启蒙运动开始的标志。

这本书又导致他被驱逐出巴黎,他跑到了法国东部,住进了西雷城堡,而且一住就是15年。西雷城堡不属于伏尔泰,他的主人是夏特莱伯爵。夏特莱伯爵不是伏尔泰的粉丝,他老婆是,而且都知道夏特莱夫人跟伏尔泰绝对不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夏特莱两口子年龄差异大,夏特莱夫人生完几个孩子后,基本跟老公就保持了纯洁的友谊。夏特莱伯爵够意思,看见老婆的情人遇难,主动贡献自己的城堡给伏尔泰和老婆同居,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15年后,夏特莱夫人去世,伏尔泰去了普鲁士,《德意志是铁打的》里有伏尔泰在普鲁士的故事。跟腓特烈二世闹翻后,他又回到了巴黎。在普鲁士的5年时间里,伏尔泰写成了《路易十四时代》一书,记录并赞美了路易十四的功绩。这本书明确反映了伏尔泰的政治思想,那就是,开明君主制,君主是不能废的,要寄希望于碰上一个思想开明、公正正义的好君主。

伏尔泰的两部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也颇有影响。另外,他还创作了50多部剧本,还曾经将咱们那部经典的《赵氏孤儿》拿去改写,整了一部《中国孤儿》,在当时挺畅销,不知道有没有支付陈凯歌导演改编的有关费用。而陈导演选择这个题材,恐怕也是考虑到欧美人对该故事的略知一二,方便打入国际市场。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暴红的语录一向被认为出自伏尔泰。后来发现不是,但也反映了他的思想。一般认为,伏尔泰是启蒙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最牛的称号是“欧洲的良心”。临终前,他到法兰西学院讲话,穿着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送的裘皮大衣,路上他的粉丝们纷纷爬上车,从大衣上撕下一块留作纪念,据说没有哪一位战争胜利的统帅会在巴黎受到这样热烈的欢迎。这种欢迎方式不值得提倡,可怜伏尔泰最后像个丐帮帮主一样进了法兰西学院。

1791年,伏尔泰的骸骨被迁入先贤祠,路上有10万人送葬,道路两旁观礼的人数超过60万。

不论是孟德斯鸠还是伏尔泰,他们都是百科全书派的支持者。所谓百科全书派,就是编撰《百科全书》时形成的一个思想团体,有点激进,他们的中心人物就是狄德罗。

狄德罗算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下一辈,生于18世纪初。1745年,法国出版商想将英国的百科全书译成法文,找狄德罗接这个活。狄德罗看完觉得,这个大英百科全书有点落伍啊,很多东西都没有及时更新。他干脆说,别翻了,我们自己编一部新的吧。于是,法国的《百科全书》工程就开始了。

从1751年到1772年,法国的《百科全书》共出版了28卷,全书共35卷。基本收录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这部《百科全书》代表着18世纪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编撰这套书,集合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最先进的思想和最清晰的头脑,而这28卷书可以说基本囊括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全部精神。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他们认为迷信和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自然就是各种元素组成的,没有什么超自然精神实体存在。

在宗教思想方面,百科全书派要比孟德斯鸠这些早期的同志激进多了,可在政治方面,依然没有突破,狄德罗也主张开明君主制,从来没想过要推翻君主制度。这恐怕跟他的出身和生活条件有关,狄德罗也是个有钱人,而且是个很讲究的有钱人。

传说有一天,有个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精美的睡袍,他穿上后感觉挺美,在屋里来回乱转。这一转,他发现问题了,跟这件华丽精致的睡袍相比,自己的地毯又旧又粗,家具款式落伍,连镜子都显得很暗淡。于是,狄德罗就一点点地换家具,换装修,终于有一天,他觉得他住的屋子能搭配他的睡袍了,心满意足了。可回过头一想,不对啊,我这一通忙,都是区区一件睡袍闹的,怎么我的生活就被一件睡袍辖制了呢?

这个故事,大家一点都不陌生,老杨经常看到女孩子因为买了一双袜子而要买搭配的鞋,为了这双鞋再搭个包,进而再搭配一身衣服。后来觉得老公搭配不上,只好换一个。这种为了配套引发的折腾,被后来的美国经济学家起了个名字叫“狄德罗效应”,说的主要是过度消费的美国人。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三位,共同点可能很多,而最大的相似点就是,他们都很富裕,从来不用烦恼生计,他们也没机会跟下层普通劳动人民来往。相反,他们更多的是跟各国君主有交情。所以,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对“君主”这个称号还是怀着传统的恭敬,他们也很难想到要为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事。真能想出这个的,必须是一位来自底层的穷人兄弟。下一位出场的,是卢梭。

让-雅克·卢梭生于1712年的日内瓦。虽说是生在瑞士,不过因为他成就在法国,我们就经常稀里糊涂当他是法国人。母亲生他时死于产褥热,没妈的孩子开始了悲惨的生涯。

卢梭先是投靠了舅舅,做个小学徒,后来父亲再婚,卢梭就出走,过着近乎流浪的生活。当时有些富裕的贵族出于某种善心,愿意帮助或者扶持一些贫苦的年轻人,14岁的卢梭被送到法国昂西小城一位夫人那里。(法国昂西现在以国际动画节出名)

这位夫人就是华伦夫人,如果读过卢梭的《忏悔录》,对这位夫人应该不陌生,卢梭给了这个女人很多赞誉之词。可以说,是华伦夫人一手造就了卢梭。

少年的卢梭看着不像有出息的人,甚至有人告诉华伦夫人,这孩子虽然不算弱智,也看不出什么天赋,能在小教堂当个神父就很了不得了。华伦夫人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卢梭身上的特长和优势。终于,华伦夫人发现,卢梭可能是有音乐天赋的,于是就着手培养。

卢梭儿时就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而真正系统地受教育,是在华伦夫人身边才开始的。卢梭开始叫华伦夫人为“妈妈”。20岁后,母子关系发生了变化。华伦夫人向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张开了怀抱,卢梭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

写了几篇关于音乐的论文后,卢梭开始闯巴黎了。他的音乐理论作品得到了不少行家的高度称赞,但是出版后销量却很差,让他很受打击。

在巴黎,卢梭认识了狄德罗,并加入了狄德罗的工作,在《百科全书》中负责音乐部分的编撰。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狄德罗宗教观点激进,早晚会闯祸,终于有一天被捕进了监狱。

卢梭四处奔走想把好友捞出来,可惜他也没有背景靠山,只能徒劳无功。他所能做的,就是经常去探监。

有一天,去探监的路上卢梭发现了一则征文启事,题目是《艺术和科学的进步是否对改良风气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灵感如泉涌。见到狄德罗,他就说起这件事,狄德罗当然是鼓励他写下自己的灵感,拿去投稿。

卢梭撰文《论艺术与科学》应征,获得头名,估计还有点奖金。最重要的是,巴黎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

不久,卢梭写成了一部喜剧并大获成功,当时的路易十五要召见他,被他拒绝了。巴黎的浮华和喧嚣让他很厌倦,他决定隐居,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靠抄乐谱。而就是在隐居的这6年里,卢梭创作了好几部传世名著。

1761年,《爱弥尔》出版。都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小孩子的书,可是一问世就被当做异端邪说,还马上被禁了。卢梭在这本书里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理念。估计教会和政府觉得,这样子教小孩,能把全法国的孩子都废了,所以下令禁毁该书。

法国待不住,回瑞士去,瑞士又宣布他写的是禁书,只好又跑去英国。在英国跟朋友们处得不好,于是又偷偷地回了法国。就在这段时间,卢梭的《忏悔录》开始在民间传阅,并流行。卢梭一直遭到迫害,甚至专门有人写书来攻击他的人品揭发他某些不愿被人知道的故事。鉴于别人爆料都是丑化自己,卢梭干脆亲自写一部自传详细讲述自己的生平,因为当时的处境,自传写得颇为心酸伤感。但是,该书文学价值非常高。本来在文学史上自传成为旷世名著的非常少,《忏悔录》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都说这部作品启发了19世纪的法国文学。

我们现在说启蒙思想呢,到底卢梭的思想是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他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书一开篇就说“人是生而平等的”,“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也就是说,政府的行为必须代表全体公民的意志。如果政府不能代表全体公民的意志,那么这个契约就要毁坏,则人民可以改变政府,甚至通过暴力手段。

卢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立政府、监督政府的方式,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这部书几乎就是《圣经》。而这部书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所以,在启蒙时代这四杰中,卢梭似乎比前面三个地位高。

卢梭不是圣人,性格略有缺陷,人缘也似乎不好。他跟狄德罗后来产生了矛盾。最出名的,就是跟伏尔泰的不和。

卢梭生在日内瓦,成名在法国,伏尔泰生在法国,后来很长时间都在日内瓦。不知道是不是文人相轻,两人一直有芥蒂。卢梭想改善关系,将自己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送给伏尔泰阅读,这篇文章是另一次的征文,虽然这次没有获奖,但这篇文章在思想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其实文章的思想跟伏尔泰的思想没有本质的冲突,可伏尔泰读完后,评价得非常刻薄,从此两人就正式结怨。

伏尔泰后来挤对卢梭毫不留情,甚至还说日内瓦大剧院着火是卢梭干的,因为他反对建大剧院,后来又说他的《社会契约论》反社会,在揭发卢梭的私生活不道德的人中,就有伏尔泰。

两人在观念上到底有什么对峙呢?伏尔泰认为应该通过教育缓慢而和平地改变人性,转变后的人性自然能制定出更好的制度;卢梭认为,首先要将不好的旧制度铲除推翻,不惜使用激烈的行动,然后在心灵的引导下去建立新的制度。

卢梭和伏尔泰的争斗后来发展得越来越幼稚,两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都不惜人身攻击对方。而最纠结的是,同一年里(1778),这两位前后脚去世,因为在人间分不出胜负,两人到天堂继续斗嘴去了。

也不能怪伏尔泰揭卢梭的老底,卢梭在私生活方面是不怎么样。他写了一本举世闻名的儿童教育书,可他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小孩,他把自己的5个孩子都丢进孤儿院了,虽然他后来解释是生活压力太大,养不起。而他跟一个女仆同居了33年,却因为人家出身低微没有文化不肯正式迎娶。这个女人毫无怨言给他生了5个永远见不到也不知去向的孩子。看到卢梭这个行为方式,就不奇怪他能有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思想。

伏尔泰和卢梭是最代表法国的大思想家,是两颗同样闪亮的明星。有人说,这两人加在一起,就代表着全部的法兰西精神。

终于介绍完这四位大拿了,有点枯燥,有点晦涩,然而总算是讲完了。其实除了这四位,启蒙时代还有几位名家,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剧作家博马舍,莫扎特那部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改编自博马舍的同名戏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