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世纪教会的各种纠纷

中世纪教会的各种纠纷

时间:2024-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00 年,权力集中于教皇的中世纪盛期的教会,正处于鼎盛时期。居于最高地位的罗马教皇最易受到这种危险的威胁。欧洲其他地区在整个世纪中都把阿维尼翁的教皇看成法国的工具。教皇的官员人数不断扩大,他们无视各种严重问题而忙于办理日常琐事。罗拉德和胡斯不满教会的思想,即认为教会不可能是拯救灵魂的真正途径或唯一途径的思想,扩大蔓延到社会各阶层。中欧在 15 世纪有好几十年遭到迭起的胡斯战争的破坏。

这个时期,相同的灾难也在折磨教会。1300 年,权力集中于教皇中世纪盛期的教会,正处于鼎盛时期。但是,正是教会的那些成就使教会本身遭到削弱。它面临困扰着各个成功的机构(试举现代的例子来说,如政体或大学)的危险,即信任危机,就是认为某机构的存在无非是为了主持其事务的那些人谋取私利而已。居于最高地位的罗马教皇最易受到这种危险的威胁。它已经“腐朽”,尸位素餐,脱离大众,听不到公众舆论,为一种自存不泯的官僚主义所左右。它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改革,也不愿意让任何他人来实行改革。

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英国的爱德华一世和法国的“公正王”菲利普两人在 13 世纪 90 年代,向属于大修道院、主教管区和教会其他机构的地主庄园征税。教皇卜尼法八世则禁止世俗统治者向教士征税。在接着进行的一场辩论中,他于 1302 年颁布一道著名的教皇训令——《至一至圣诏书》。这是所有坚持教皇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主张中最为极端的主张,它宣布罗马教会以外不存在灵魂的拯救,“每一个人”都是“隶属于罗马教皇的”。②法国国王进行回击,派兵逮捕卜尼法。卜尼法不久就死去了。由于法国对红衣主教团的影响,结果选出一位从属于菲利普的教皇。于是教皇偕同其圣职人员定居莱茵河下游,在法国边界上的阿维尼翁建立起教皇教廷。这样就开始了对教会的“巴比伦之囚”。欧洲其他地区在整个世纪中都把阿维尼翁的教皇看成法国的工具。作为一个世界机构,教皇统治的威望已黯然失色。

为纠正这种状况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倒使事情变得更糟。1378 年,红衣主教团内部分裂成为反法和亲法的两派,选出两位教皇。两人都同样是合法的,都是由红衣主教团选举产生的,不过,一个住在罗马,一个住在阿维尼翁,而且谁都不愿辞职。法国人和他们的支持者承认阿维尼翁教皇,英国和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则承认罗马教皇。两个派系共存了四十多年。大分裂导致西方出现两个教会,它们彼此疏远。

大分裂教皇统治从来没有在“囚禁”和“分裂”的年代那样注重外表的富丽堂皇,阿维尼翁的教皇教廷比各国国王的宫廷更为豪华。教皇的官员人数不断扩大,他们无视各种严重问题而忙于办理日常琐事。教皇的收入在增长,教皇新的税收层出不穷,例如“第一年薪俸”,即基督教地区内的一切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必须将其机构第一年收入的大部分上交罗马教皇。从 13 世纪起,在欧洲各地向罗马教廷不断输送基金的过程中,一个新的国际银行家阶级开始兴起和发达起来。

但是,从未如此奢侈过的教皇统治,从 10 世纪以来也从未发生过像现在这样的基础不稳。以前,人民乐于向他们信仰的宗教机构捐献,羡慕他们所尊敬的教长们的豪华。但是,1378 年以前,由于教皇依附法国,而 1378 年之后,又出现两个教皇和两个支持他们的教会,因而人们对于教皇统治的挥霍浪费和世俗化的愤懑日益增长。应该记住,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被鼠疫弄得满目疮痍的欧洲,并且指望日益锐减的人口肩负起日益沉重的担子。最虔诚的基督徒最为感到震惊。他们承认得到上帝的感化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两个教皇领导两个教会,每一个教会都声称掌握了彼得的钥匙,那么怎能确信哪个教会给予的是真正的灵魂拯救呢?在一个仍然是以宗教居民为主的社会中,这种宗教的不安全感就成了使人心神不定、惊恐担忧的根源。

中世纪晚期在鞭笞赎罪者中出现了宗教忧虑的极端表现,这些人在城镇中漫游,鞭笞自己以平息神谴。此处是一幅描绘他们列队行进的 16 世纪木刻画。(Giraudon/Art Resource, NY)

对危机的反应旧的信仰支撑点业已削弱,上帝的愤怒似乎要大量地向人类发泄出来,谁都丝毫不知道世界将如何变化。于是出现种种严重的神经机能疾病的征兆,有些人沉溺于狂欢极乐的生活,或是穷奢极欲、放荡不羁,以寻求慰藉。有的人则心事重重,苦思冥想,探究各种可怖的课题。一些人模仿宗教仪式,鬼鬼祟祟地举行黑色弥撒,狂热地希望抚慰魔鬼;而另外一些人则兴奋地在墓地上表演死亡舞蹈。鞭笞赎罪团发展起来。它的会员走街穿巷,两个对两个,用链条和鞭子互相鞭笞。对宗教的担忧以及可怕的宗教谎言还在反对犹太人的暴力、谋杀和驱赶运动中发挥作用,14 世纪时它一直蔓延到法国和德国各地。正是这个时期人们为令人敬畏的巫术所迷,它造成数以千计的受骗上当的人(通常是老年妇女)在以后的三个世纪中遭受折磨和被处死。

罗拉德和胡斯不满教会的思想,即认为教会不可能是拯救灵魂的真正途径或唯一途径的思想,扩大蔓延到社会各阶层。不仅仅是国王们对教士的主张提出质疑。出身微贱的教区牧师,体察普通老百姓的疾苦,也开始怀疑他们上层教士的权力。这些地位低下的牧师中有一个名叫威廉·朗格兰,他在 14 世纪 60 年代撰写的《农夫皮尔斯》一书中,把诚实穷人的苦痛与达官贵人的伪善和腐化进行了对比。这种令人不安的思想广泛传播。在英国,持有这些观点的人称为罗拉德派。由于真正的穷人没有留下什么史料记载。因而很难确切说明他们的思想包含些什么内容,但是在牛津教书的约翰·威克利夫③表达了某些与他们相类似的思想。1380 年左右,威克利夫说,真正的教会无需煞费苦心地占有财产就可以发挥作用,甚至拯救灵魂也不必要有一个组织良好的教会,这是因为普通而虔诚的人们无需牧师也能工作,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获得灵魂的拯救了(《圣经》是由他翻译成英文的)。同样的思想也在中欧波希米亚出现,它的代言人是约翰·胡斯④。这些思想在那儿形成为一场民族运动,因为胡斯派既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又是一个斯拉夫人或捷克人团体,他们反对住在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的霸道。中欧在 15 世纪有好几十年遭到迭起的胡斯战争的破坏。罗拉德派、胡斯和威克利夫的思想都被教会标明为异教或不可接受的离经叛道的邪说。

那些有影响和有地位的人士并未改奉异教,更不必说去信奉巫术和鞭笞赎罪术了。他们解脱当时困境的办法是召集一次欧洲范围的大型教会会议,即全体宗教会议。在会上,全体基督教徒提出各项改革,强使不情愿和彼此对立的两个教皇贯彻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