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社会不满有三股潮流对 16 世纪的宗教动乱产生了作用。第一股潮流是出身低微的劳苦人民,他们希望从本地教士中找到代言人,他们对教会的所有显要机构特别心怀不满,也即认为教会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是富裕而专横的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对这种人来说,宗教思想与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抗议是纠缠一起的。这在 16 世纪 20 年代的德意志农民大起义中就已有所表现。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教派,历史上统称为再洗礼教徒。现代浸礼教徒、门诺教徒和摩拉维亚兄弟会教徒都是他们的后裔。第二股潮流是欧洲市镇的中产阶级,特别是德意志、瑞士和尼德兰境内那些酷似共和国的自治市镇的中产阶级,他们构成一个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为宽广的眼界的阶层。他们希望像管理自己的商业事务一样来管理自己的宗教事务,认为教会的僧侣等级制度已深深地嵌入封建的、豪华的君主制度之中,他们与这种制度很少有共同之处。出自加尔文教的各种现代教会,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个潮流。第三股潮流是国王与诸侯统治者,长期以来,他们与教会在财产、税收、司法和政治影响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端。每一个统治者都想当自己领土上的主宰。最后,正是这种统治者的权力决定了何种宗教形式应该正式流行。路德教会和英国圣公会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法国教会,它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法国分支。结果,1600 年左右,第二和第三股潮流取得许多胜利,但第一股潮流却受到压制。在圣公会、路德教、加尔文教和罗马天主教成为国教的各个国家里,社会—宗教的激进主义被迫变成为一股暗流了。
欧洲,1526 年
这幅约 1526 年的欧洲政治地图的主要特点是哈布斯堡家族占有优势。欧洲的大部分都由哈布斯堡皇帝查理五世统治,他同时又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如在图中和在下一章中所说明的,他把在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土地交给他的兄弟管辖,把在西班牙、尼德兰、意大利和美洲的土地交给他的儿子。这样,他遂建立起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法国几乎全被哈布斯堡的领土所包围,它经常结成反哈布斯堡国王的同盟。
自从南欧继续信奉天主教,而北欧改信新教之时起,整个北方似乎与昔日强有力的罗马教会断绝了关系。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简单。让我们暂时把“新教”一词搁下不谈,先来考虑作为宗教革命家的那些新教的追随者吧。㉗他们的思想是革命的,因为他们不仅坚持认为教会中的“陋习”必须纠正,而且罗马教会本身在原则上也是错误的。甚至有不少人多年来一直希望能把教会的新旧观念结合起来。许多人很不赞成走极端,但在激烈的斗争中也渐渐地不得不作出站在哪一边的抉择。争端不分胜负,但每一方都渴望消灭它的对手。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革命者一直没有放弃“教皇制度”必得到处垮台的希望。一个多世纪以来,旧秩序的支持者也一直为消灭“异端者”或者使“异端者”重新皈依而不停地工作。天主教和新教只是慢慢地才达成默契,同意彼此的存在是欧洲社会的既成事实。虽然后来变为永久性的宗教的边界早在 1560 年就已显露端倪,但直到 1648 年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以后,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