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更新法律若无舆论支持一般都效力甚微,同样,特兰托会议的改革教令,若不是同时有一种宗教严肃感重新出现并且不断发展的话,本来也不会起什么作用。这里包含着天主教改革运动的内在力量。在意大利,由于文艺复兴毋庸置疑地愈益具有异教徒的色彩,又由于 1527 年罗马遭到劫掠一事表明就连天主教徒也对罗马教士怀着深刻的仇恨,因此比较严肃的道德家的呼声才开始为人所倾听。文艺复兴时期连续几届的教皇职位都是由改革派教皇继承的,第一位改革派教皇就是保罗三世。改革派教皇坚决主张教皇职位拥有最高权力,但他们与前任不同的是,教皇职位被看作是一种道德和宗教的力量。在许多主教区,主教开始主动地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新的天主教宗教意识比新教更集中地表现在对圣礼的崇敬、对教会本身抱有神秘的敬畏(把教会看作是神的机构)等方面。男人和妇女都创立了许多新的教团,其中最著名的是耶稣会。其他还有男人的奥拉托利会和妇女的厄苏林会。新教团献身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慈善活动。天主教徒有一个比新教徒更为显著的特点,即具有持久的传教热情。传教热情扩展到亚洲和南北美洲,而在欧洲则表现为强烈地渴望使新教徒重新成为天主教徒。传教热情也表现在到穷人中间去开展布道活动,如圣万森·德·保罗在巴黎被遗弃的下层人当中进行的布道活动。对此,各个成为国教的新教教会都无法做出可以与之相比的工作。在美洲,正当殖民地在 16 和 17 世纪不断扩展时,新教教士对于印第安人倾向于采取俗人的观点,而天主教教士则努力劝说他们皈依宗教并保护他们;天主教教会一般都致力于减轻对沦为奴隶的非洲人的残暴性,而在英国和荷兰殖民地的牧师则大都对此无动于衷,也许这是因为他们更多地依赖于俗人的缘故。
耶稣会我们已经谈到过西班牙的情况,在那里文艺复兴从来没有多大市场,整个国家的生活是一场无休止的基督教十字军运动。新的天主教感情大都正是在西班牙首先发展起来的,传教士精神也大都是从西班牙首先迸发出来的。西班牙作家写出 16—17 世纪许多有影响的天主教神秘主义报道,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阿维拉的特里沙关于他遇见基督的描绘。正是在西班牙诞生了圣伊格纳修斯·罗耀拉。他年青时当过兵,与路德、加尔文一样,也经历过一场宗教灵性上的“感受”或“转变”,这发生于 1521 年,那时他还未听说过路德,而加尔文当时还是个孩子。罗耀拉决心成为教会的一名士兵,一名骁勇的十字军战士,为教皇和罗马教廷效力。他按照这一原则建立了耶稣会教团,通常称为耶稣会。1540 年经保罗三世批准,耶稣会成为一个新型的修士会,对于修道院的隐居生活不怎么依恋,而倒是颇为积极地参与世界事务。只有那些证明确有毅力和智力的人才被吸收入会。每个耶稣会士都要经受一次艰苦的、甚至是恐怖的神秘训练,这是罗耀拉在其著作《灵性操练》一书中提出的。该教团有铁的纪律,要求会士必须将自己的顶头上司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神圣教会。罗耀拉说,即使教会把看见的白的东西说成是黑的,会士的心上也应相信这是黑的。
二百年来,他们是天主教欧洲最著名的教师,他们管理的上、中层阶级的子弟学校,最后竟达五百所左右。在这类学校里,除讲授宗教信仰外,还教授绅士的举止准则(他们教授舞蹈和戏剧,引起较为拘谨的天主教徒的反感),他们还把文艺复兴思想和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继承下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耶稣会士在统治阶级中从事一项特殊活动。他们成为国王们的忏悔神父,从而卷入政治上的阴谋活动。在新教徒把业已建立的教会或从属于国家,或从属于个人良心的时代,在连天主教徒也常以一国之见来考虑教会问题的时代,耶稣会士似乎总是把教会本身当作一个神圣机构,当作罗马教皇在国际上组织与管辖的战斗教会和世界教会来崇拜。所有正式的耶稣会士都特地宣誓服从教皇。耶稣会士在特兰托会议后期会上的顽强战斗,卓有成效地维护了罗马教廷的立场,抵制了民族主教的立场。
彼得·保尔·鲁本斯在画中描绘了圣伊格纳修斯·罗耀拉的宗教热忱,鲁本斯的作品通常表现天主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领袖。(Giraudon/Art Resource)
到 1560 年,通过强化自己的宗教生活以及毫不妥协地重申其教义和纪律而得到复兴的天主教教会,也设立了有力的机构以反击新教。耶稣会作为一股国际性的传教力量开展活动。他们从各国,包括政府已皈依新教的那些国家中吸收成员,例如,英国天主教徒在欧洲大陆接受训练,成为耶稣会士后就返回英国,图谋推翻异教徒篡位者伊丽莎白,因为他们把献身世界教会视为一项比献身宗教上的民族独立更为崇高的事业。耶稣会士还涌入争执最为激烈的地区——法国、德意志、波希米亚、波兰和匈牙利,因为那里的争执仍处于相持状态。正如每次伟大的革命发生之后那样,许多人在经受新教的最初冲击之后又故态复萌,倒向旧秩序,在天主教教会内那些较为显著的弊端得到克服之后尤其是如此。耶稣会使许多动摇不定的人重新皈依天主教。
对分外执拗的人,则采取其他方法。各国都审查书籍;新教当局竭力不让虔诚的教徒看到罗马天主教的著作,罗马天主教当局也同样煞费苦心封锁一切有关“异教徒”的消息。所有的主教,英国圣公会的、路德教会的和天主教会的,全都对自己的主教辖区内的读物加以管制。随着教皇集权趋势的发展,在天主教世界中特别重视罗马主教颁印的书单,即罗马教皇的《禁书目录》。天主教徒非经特别许可不得阅读目录上开列的书籍,而得到许可的只是从事专门研究的可靠人士。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禁书目录才被取消。
强迫遵奉国教所有的国家,无论是新教国家,还是天主教国家,都成立了司法和警察机构,强迫人们遵奉该国国教。例如,英国伊丽莎白成立了高级法院,强迫“不信奉国教的天主教徒”加入英国国教。所有的主教,无论是新教主教,还是天主教主教,都在他们自己的主教法庭中同样拥有执行机构。但是,没有一个法庭像宗教异端裁判所那样令人生畏。事实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组织在使用这同一名称(该词本来只是《罗马法》上的一个古老术语,意指审讯或调查法庭)。一个是西班牙宗教异端裁判所,它大约成立于 1480 年,最初是用以查处西班牙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幸存者。所有归西班牙国王统治的国家,尤其在西属尼德兰这一加尔文教派的重要中心,都成立了宗教异端裁判所。另一个则是罗马即教皇的宗教异端裁判所,1542 年建于罗马,隶属红衣主教组成的一个称为宗教法庭的常设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建于 13 世纪的用以侦查和镇压异教的著名的中世纪法庭的翻版。西班牙和罗马的宗教异端裁判所都使用酷刑,因为异端就是弥天大罪;一切被指控犯下罪行的人在现行法律下,不论在宗教法庭或是在民事法庭都会遭到严刑拷打。在用刑上,如使用判处活活烧死的极刑,罗马宗教异端裁判所要比西班牙的宗教异端裁判所温和一些。罗马宗教异端裁判所原则上提供一个法庭,以保护天主教世界各地宗教信仰的纯正性。但事实证明各个天主教国家的民族抵抗是极其激烈的,几乎没有一个天主教徒愿意让罗马的代理人在当地调查他们的信念;罗马宗教异端裁判所任何时候都未曾在意大利以外起过作用。
可是,在实施宗教信仰的机构中,没有哪个机构能像国家机器和政治主权机器那样坚强有力。在新教徒赢得政府控制权的地方,人民就成为新教徒。在天主教徒依然控制政府的地方,新教徒很快变成了小小的少数派。而且,正是在各国政府的冲突中,也就是说,在 1560 年后连绵一百年左右的战争期间,欧洲的宗教命运才见分晓。1560 年,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全是法定的天主教国家。新教国家全是小国,至多是中等国家。德意志的各个路德教邦国,与德意志其他各邦国一样势孤力单,无足轻重。斯堪的纳维亚各君主国又远在他方。英格兰是最重要的新教王国,但人口只有四百万,北面又是独立而抱有敌意的苏格兰,而当时还看不出英格兰有成为殖民帝国的任何迹象。在这个世纪初叶,从各国君主的社会声望来看,英格兰国王正排在葡萄牙国王之下,仅在西西里国王之上。显然,如果组成一支联合一致的庞大的天主教十字军,那么新教本来是会被消灭掉的。发动这样一场十字军运动,是西班牙国王梦寐以求的事。然而,这从未成功。宗教分歧成为欧洲文化中的常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欧洲君主国一样,最后都有助于现代社会的逐步世俗化。
① 贞德,法国民族女英雄。出身农家,1429 年率领法军重创英军,扭转战局,后被教会法庭诬为“女巫”,活活烧死。1920 年罗马天主教宣布贞德为圣徒。——译注
② 训令以它的第一个或头二个拉丁字命名,这里的意思就是“一个圣堂”(天主教会);“训令”固然是教皇敕令最庄严的形式,但本身并不使一项教义具体化,在今天天主教布道中,也未肯定卜尼法八世的这项政策。
③ 威克利夫(1320—1384 年),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英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主张建立脱离罗马的英国教会。——译注
④ 胡斯(1369—1415 年),捷克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出身穷苦家庭,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土地,1415 年以异端罪被处死。——译注
⑤ 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 43 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主张社会“等级和睦”。——译注
⑥ 但丁(1265—1321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是他的代表作。——译注
⑦ 彼特拉克(1304—1374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者之一,抒情诗诗人,代表作有《歌集》。——译注
⑧ 薄伽丘(1313—1375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为《十日谈》。——译注
⑨ 马基雅维利(1469—1527 年),意大利政治家,代表作为《君主论》。——译注
⑩ 布鲁尼(1369—1444 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曾任佛罗伦萨执政官,主要著作有十二卷的《佛罗伦萨史》。——译注
⑪ 切利尼(1500—1571 年),意大利金匠、雕刻家。——译注
⑫ 亚瑟,中世纪传说中的英国国王,据说他曾领导不列顛人反对撒克逊人。——译注
⑬ 罗兰,法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歌剧《罗兰之歌》描述了他的一生。——译注
⑭ 李维(公元前 59—公元 17 年),古罗马史历学家,著有《罗马史》一百四十二卷。——译注
⑮ 斯福尔扎(1451—1508 年),意大利米兰公爵,1494 年他说版法国国王査理八世共同出兵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后又与法国断绝关系。1499 年法国将其逐出米兰,1508 年死于法国狱中,——译注
⑯ 莫尔(1478—1535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著有《乌托邦》一书,谴责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提出取消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理想。——译注
⑰ 伊拉斯谟(1466—1536 年),荷兰人文主义者,代表作有《愚人颂》等。——译注
⑱ 拉伯雷(1494—1553 年),法国文学家,代表作有《巨人传》等。——译注
⑲ 加尔文(1509—1564 年),法国宗教改革派领袖,因宣传路德新教被控为异端而亡命瑞士,著有《基督教原理》等书,主张“因信得救”,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译注
⑳ 路德(1483—1546 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译注
㉑ 丢勒(1471—1528 年),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雕刻家、画家,作品多以宗教为主题。——译注
㉒ 霍尔拜因兄弟(兄 1460—1524 年,弟 1497—1543 年),德国画家。——泽注
㉓ 马洛(1564—1593 年),英国诗人。——译注
㉔ 歌德(1749—1832 年),德国诗人。——译注
㉕ 关于达芬奇、哥白尼以及现代科学兴起的概况,可以参阅第七章。
㉖ 犹太人离开西班牙后,大部分人(西班牙犹太人)去近东,少部分人到尼德兰甚至法国西南部(上面已提到的例外情况之一)。早期离开英国和法国的犹太人一般是到德国——中世纪东欧犹太人的巨大中心。14 世纪从德国被逐出的犹太人集中到波兰。在 20 世纪 40 年代纳粹大屠杀以前,波兰一直是欧洲犹太人的巨大中心。
㉗ “新教”一词的出现可说是宗教斗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起初,这词意指一些路德教徒,他们于 1529 年起草过一份反对帝国议会某一行动的正式抗议书。反罗马教会的各种改革者团体只是逐渐地才把自己统称为新教。(“新教”的英语是 Protestant,它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抗议者”。——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