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英国这个当时的“世界工场”,在 19 世纪中叶发起了向自由贸易进军的运动。人们不难想起,由于废除了《谷物法》,英国人在 1846 年着手制订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食品上故意甘愿依赖从海外进口。1860 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不错,除了英国、荷兰和比利时之外,1880 年那时确实有一个退回到保护性关税政策的运动存在。但是,这些关税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是限制,而且直到 1914 年,经济体制的特点仍然是货物不受国界所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在政治方面,欧洲流露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国家主义;不过,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际性的和全球性的。
作者:查尔斯·席勒(美国人,1883—1965 年)
进出口对比概括地讲,在 1914 年之前,欧洲经济的伟大成就,在于创建了这样一个体制,即靠着它,工业的欧洲能够取得数量庞大的进口物资供它本身消耗,并且支付自如。除了俄国、奥匈帝国和巴尔干国家以外,所有的欧洲国家在进口上无一不超过它们的出口。在这方面带头的又是英国人。从 18 世纪末起,英国就是一个进口占优势的国家,也就是说,尽管棉制品和工业革命的其他产品扩大了出口,英国消耗掉的进口货还是要比它出口的多。19 世纪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从 1800 年至 1900 年,英国的出口总值增加了 8 倍,而进口总值却增加了 10 倍,在 1914 年之前那 10 年里,英国人每年入超达 7.5 亿美元左右。在 20 世纪刚开始那段时间,大不列颠与欧洲工业化国家(大致上指欧洲“内部地带”)一道成了贸易逆差国,用美元计算则几乎是每年 20 亿美元(美元在当时可购买的货物远比后来为多)。这些进口到欧洲“内部地带”的货物,不但有它的工业所短缺的原料,还有它的人民所需要的食物和奢侈品。
无形出口怎样支付这些进口呢?既然欧洲有着“贸易入超”,它又是怎样享受“支付顺差”的呢?欧洲用工业品来支付大部分进口,但不是全部。这个差额由所谓的无形输出弥补了。这类输出包括给外国人运货,办理保险业务,借钱和投资所得的利息,而所有这一切赚来的都是外汇。货运和保险业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阿根廷商人为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把皮革运往德国,可能会雇一条英国船,他会用阿根廷比索来支付运费,而这些比索便可能被存入阿根廷银行那位英国船主的户头内;这位英国船主会在英国或者在欧洲其他地方,把这些比索卖给某个需要用它们去购买阿根廷肉类的人。就这样,这些遍布全世界的英国商船,赚来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食物和原料,而这些东西都是英国所缺少的。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对付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危险,世界各地的人都求助于伦敦劳埃德商船协会。用出售保险业务所提取的利润,英国就能买到它想买的东西。各国政府或商业机构向欧洲借钱,主要是向英国;为此支付的利息,又使外国货币落入欧洲国家或英国之手,从而形成了另一种无形输出,一部分入超正是靠它得到了填补。其实,这种把钱借给外国人的做法,还只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现象——资本输出的一部分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