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和艺术的倾向

哲学和艺术的倾向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知论虽然有些作家和艺术家如同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家一样,抨击启蒙思想和现代科学,但这一时期欧洲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将科学视作所有知识的典范。斯宾塞特别指出,通过进化学说,能够把各派哲学统一、组合和协调起来;他不但把这个学说用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还用于社会学、政府和经济。但他与其说是一位科学的哲学家,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的哲学家。心理学新理论在小说对病态人物和人类荒谬行为的描写中得以体现。

不可知论虽然有些作家和艺术家如同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家一样,抨击启蒙思想和现代科学,但这一时期欧洲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将科学视作所有知识的典范。他们陶醉于实证主义,相信科学方法给世界提供唯一“确实的”知识。因此,科学不可能知道的任何事物肯定是永远不可能被知道的——这种学说被称为“不可知论”,或者叫做对无知的承认。赫伯特·斯宾塞在英国,厄恩斯特·海克尔在德国,都是得到广泛响应的不可知论的鼓吹者,两人都描绘了一幅由达尔文进化论统治的天下万物的景象。斯宾塞特别指出,通过进化学说,能够把各派哲学统一、组合和协调起来;他不但把这个学说用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还用于社会学、政府和经济。他觉得社会的进化在朝着日益增加个人自由这个方向发展,政府的责任不过是维护自由和公正罢了;它们不应该妨碍社会和经济的自然进程,也不应溺爱弱者和不适宜者。然而,像达尔文本人一样,斯宾塞也相信,利他主义、博爱以及良好的意愿,作为个人道德上的优点来讲,本身是有用的,而且是进化发展的产物,因此是值得赞美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后面这些观点并未被当时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所接受。这位立论严肃的著作家也同样受到进化论极大的影响。但他与其说是一位科学的哲学家,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的哲学家。他博采广纳本世纪为数众多的知识流派,是一位既不系统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家。关于他,要给以公道的评价实属不易。然而有一点显而易见,他是瞧不起现代民主社会的。他以进化思想为幕障发展了某种“超人”思想:“超人”是一个新型的伟人,他创造新的伦理价值和哲学真理,使他能够支配和迷惑群众。谦卑的品质、容忍力、兄弟般相助、希望和爱情,简言之,这些基督教特别强调的美德,被尼采形容得像一个奴隶的德行,是弱者为了解除强者的武装而编造的借口。而勇敢的品质、对危险的爱好、优越的智力和美好的个性,他认为要好得多。事实上他辩解说,所有人,甚至哲学家,都是受他们的本能和“权力欲望”驱使的,而不是受理智或合理想法驱使的。他对宗教的批判使某些形式的古典异端学说得以复活和修订。尼采的同时代人认为他精神错乱,甚至认为他疯了。他们既不很理解他,又不很敬佩他。不过,他还是毫不退缩,在他对他那个时代的看法里面,他坦率地表达了内容丰富的思想概念。而他对理智与理性的批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及之后的反启蒙运动思想家当中还是有着广泛的影响。

与科学和哲学一样,在那些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工作——文学、戏剧和美术之中,20 世纪初发生的变化迎来了现今时代。像法国的左拉或斯堪的纳维亚的易卜生这样一些作家,开始致力于描写社会问题,从而产生了与工业竞争、罢工、卖淫、离婚或精神错乱有关的一派现实主义文学。心理学新理论在小说对病态人物和人类荒谬行为的描写中得以体现。新小说和新剧本往往比旧形式的欧洲文学来得更加逼真。但是,有些文学运动——例如法国象征派诗人们——正在作品中用语言进行着试验,使现代写作与文学对社会现实的表现大为脱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伴随着时代知识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着对相对论、无理性主义、社会宿命论和语言二义性的看法,以及对潜意识的兴趣,就像它们今天所做的那样。另一方面,艺术家和社会从未像这样远远地分开过。画家高更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放弃家庭和现代欧洲生活,逃往南太平洋,来到原始的环境,沉溺在富有热带色彩的赤裸裸的暴力里(见后彩色插页上高更的《参拜玛丽亚》)。其他人变得专注于技术细节,或者只不过是反复无常的自我表现而已。艺术一旦走向它自己极端的边缘,就变得莫名其妙了,同时还剥夺了一般人觉察、理解和享受周围世界的手段(这种手段古老得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洞壁绘画)。

然而,通称为印象主义的艺术运动没有切断绘画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在 19 世纪末叶的欧洲,印象主义者或许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9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声名鹊起的印象派画家,包括克劳德·莫奈、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贝尔特·莫里索和玛丽·卡萨特等,他们拒绝法国学院派绘画的传统样式,转而表现日常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多姿多彩的跳动的光。早先的画家在画室里工作,描绘神话、古典历史或异域文化中的场景,而印象派画家截然相反,他们宁愿到户外去写生,他们描绘现代法国的街景或建筑,描绘普通人的日常活动,抑或描绘现代咖啡馆里的愉悦。虽说莫奈尤为擅长表现不同光影中的同一物体(例如下页所呈现的《鲁昂大教堂》),但所有的印象派画家都使用光和色彩而不是古典线条或主题,来传达他们对现代世界的“印象”。多数印象派画家是法国人,多数还是男性,尽管像莫里索和出生于美国的卡萨特这样的女画家也屡有创新作品,往往描绘生命不同阶段的女性(见第 518 页莫里索的《阅读中的小女孩》和彩色插页中卡萨特的《划船聚会》;该彩页之后还有另一幅印象派名作——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

对光特别着迷,在多数印象派作品里都能体会到,如在克劳德·莫奈描绘鲁昂大教堂的画作中。这幅风景画画的是夜光中的鲁昂大教堂,是莫奈创作于 19 世纪 90 年代的系列作品之一,当时他致力于刻画一天之内各种光影中物体的不同外貌和色彩。[The Art Archive / Musée d’Orsay Paris / Dagli Orti ;Rouen Cathedral, brown harmony, effect of evening, 1894 by Claude Monet(1840—1926)]

印象主义逐渐具备了国际性影响力,并成为通常被称作后印象主义者的其他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的出发点。后印象主义者用新颖而愈加抽象的形式,用不可思议的色彩,去描绘人物和物体。在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各自鲜明的主观感受方面,后印象主义艺术在印象主义之后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保罗·塞尚的作品就是“后印象主义”艺术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见彩色插页上塞尚的《戴帽的自画像》)。到了 20 世纪早期,巴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和瓦西里·康定斯基等艺术家创作“立体主义”或“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它们用极度抽象的形体和泼墨式的色彩去表现自然物体和人体,多数作品全然不顾科学家所称呼的客观现实(见第 523 页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后彩色插页上布拉克的《梅花 A 纸牌的组合》及康定斯基的《爱德温·坎贝尔的评判一号,1914 年》)。

然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现在,艺术领域里同样的主观主义的倾向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观众,即使有些人仍旧抱着怀疑的态度。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点上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的音乐被称作是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为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创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像这类作品,甚至艺术家本人往往也拒绝安上标题。艺术家们及他们的艺术与现代工业社会渐行渐远,诠释着现代世界的专门化。艺术家们不再为社会代言,不再为公共的用途或享乐而创作,他们是从事他们手艺的专家,追求着自己所关切的东西。这一点跟外人常不能理解他们工作的其他专家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