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社会发生了许多比战争本身要持久得多的根本变化。首先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战争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旧资本主义制度(或曰经济自由主义,或曰自由私人企业)的实质,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政府应让企业独立地活动,或者说,至多是要求工商业在遵守某些共同规范的条件下经营其本身的事务。早在 1914 年以前,各国政府已日益参与经济领域的活动。它们提高关税率,保护民族工业,通过帝国主义扩张活动以寻找市场或者原料,或者批准颁布有利于雇佣劳动阶级的社会保护法规。在战争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日益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的确,“计划经济”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精神上的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由于没有一个国家预料到要进行一次长期的战争,因而也没有哪一国拟订工业动员的计划。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临时准备。1916 年,每一国政府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等,以便在各方面协调政府进行战争的努力。其目的是设法将所有的人都有效地利用起来,而国内全部的自然资源与一切能进口的货物,都要用到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在战争紧迫的形势下,自由竞争是浪费的,无法指导的私人企业又太不稳定和过于缓慢。这些私人企业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进行活动,致使其声名扫地。而那些利用物资短缺谋取暴利者则被谴责为“投机商”。民用方面或者纯粹以奢侈为目的的生产已被削减到最低限度。企业主不能随意建立或关闭工厂。如果未经政府批准,要兴办新的企业是不可能的,因为为创办企业而出售股票和有价证券的活动都是受到控制的,同时只有经政府许可才能获得原料。同样地,要关闭从事军火生产的企业也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工厂无效益或者毫无盈利,政府也要千方百计补偿其损失,使之能继续经营。这样一来,有时候,企业经营则可期待政府的支持。在这里,竞争和唯利是图的原则都丢弃了。
生产“合理化”如今,新的目标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使生产达到协作,或者“合理化”。工人们对缩短工作日与提高工资的要求受到了劝阻。大的工会都普遍同意禁止罢工。在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让人家公开地看到他们的舒适生活情况,倒是叫人感到忸怩不安的。节衣缩食已成为爱国的行为。如果仅就共同的事业得到富人与穷人同样的赞助这一点来看,战争甚至对实现经济平等的思想也给予了新的推动。
人力分派征兵就是人力分派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征召委员会通知一些人向军队报到,批准另一些人免服兵役,以便安稳地在军火工业部门劳动。鉴于前线的伤亡率,政府对个人生命的决定权也就无以复加了。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是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而在英国,有的甚至进入新组成的军队中的妇女团队中。妇女们接替了许多过去被认为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战后,妇女们没有以如此大的数量留在劳工队伍中,主要是要让位给退伍军人;但这一次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经历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由此,所有国家的劳动力队伍都得以扩充,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千百万妇女的个人生活与眼界都更为积极地从家庭转向国民经济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而有助于人们重新界定或改组女性工作——这是一个在工业革命早期就已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的年代还要得到加强的社会过程。
在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地强迫人们(包括妇女在内)丢弃原有工作而接受另一项工作。除了德国以外,各国并不实行经常性的劳役制度。可是,政府通过左右工资级别,准予免服兵役,强迫某些工业扩大,另一些工业缩小或者维持原状,以及宣传在军事工厂工作就是爱国等做法,这样就使得大批工人转到军工生产上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德国人滥用了国际法的某些规定,但既没有采取强迫的或者“奴隶式”的劳动,也没有强迫战俘服劳役,这极少能说是由于他们的谨慎,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国际的压力。
出口控制各国政府都控制了全部对外贸易。对私人任意地运走本国物资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同样也不能容许他们耗费外汇以输入不需要的货物,或者通过彼此竞争来提高必需品的价格。对外贸易已实行国家垄断,至于私人公司的对外贸易,必须在严格的特许和限额下进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输出国,从 1914 年到 1918 年间,其每年的输出额已从 20 亿美元增长到 60 亿美元。对美国农产品和工业品无止境的需求,当然使价格提高。但是对最重要的产品,1917 年还是通过法律把价格固定下来。
至于欧洲各协约国,战前,它们的出口额就已经少于进口。如今出口则减到最低,它们可以通过向美国政府大量借款来从美国购买各种货物。英国和法国的公民在本国政府的压力下,被迫廉价抛售他们的美国股票和有价证券,而由美国人买进。从前的股东从本国政府那里收回英镑或法郎,这些政府跟着又得到或是花掉由美国新股东付给的美元。这样,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债务国(1914 年,美国对欧洲人的欠款约达 40 亿美元),而变成世界上主要的债权国。到 1919 年,欧洲人对美国的欠款约达 100 亿美元。
航运与进口协约国虽然取得制海权,可是从来没有足够的船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德国潜水艇又不断地虽然是不定地造成一些损失。每个国家政府都设立了船舶局,不惜任何代价去扩大船舶的建造,并且将可以乘坐的舱位分配给各方面的需要——部队的调动、橡胶与食品的输入。这些是从整个计划看属于政府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项。关于船舶的管理和分配,实际上变为协约国船舶委员会领导下的一项国际性的工作,美国参战以后也成为此国际机构的一个成员。英、法两国,其全部制造业都要依赖于进口,政府控制了船舶,因此也控制了进口物资,这样就能够充分控制全部经济了。
德国“战时社会主义”德国由于通往海上以及通往俄国和西欧的通路受到阻拦,于是被迫采取了前无先例的自给自足的一些措施。跟其他的交战国相比,德国属于食物较少的国家。德国政府对各方面的控制变得更为彻底和有效,由此出现了他们所谓的“战时社会主义”。他们从沃尔特·拉特瑙此人身上看到了一个具有必要智谋之人的特质。他是一个犹太人工业家,是德国电气托拉斯首脑的儿子。他是最早预见到要发生一场长期战争的人之一,他曾拟定一个利用原料的计划。在大战发生初期,德国由于缺乏制造炸药所必需的氮,看来它很快就会被击败。拉特瑙便一扫无遗地征用每种可想得到的自然资源,包括农民马牛厩里的每一种粪肥,直到后来德国化学家成功地从空气里提取出氮为止。德国化学工业生产了许多如合成橡胶等其他代用品。德国的生产被组成一些军事公司,各自专管一个工业方面,再加上处于政府严密监督下从事生产的私人企业。
其他的交战国政府,也实行私人公司和工厂之间的协作,以代替彼此间的竞争。在法国,工业家之间的“合作”表现在每一个工业部门里面,实行原料和政府订货单的分配。在美国,军工局也是同样的做法。在英国,采取了上述同样的方法,效果十分显著,例如,到 1918 年,全国每两周生产的炮弹就等于大战初期全年生产的数量,生产的重炮则达到战争初年的 70 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