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教、神道教、萨满教是三种流传范围较小、人数较少、依然保留了某种古老民族特点的宗教。
当今世界上有一种宗教,其信仰的主体是帕西族,并对人类宗教文化乃至哲学的历史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火祆教和祆教,是创建并流行于古代波斯[1],后来发展到亚非许多地区的一种宗教,其信仰的民族主体是帕西族。
琐罗亚斯德教虽然是一种地区宗教,但其对人类宗教乃至希腊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的善恶二元论及宇宙神话不仅对摩尼教、诺斯替教等古代宗教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对当今流行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几大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以其教主之名而得名,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由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约公元前628—前551年)于公元前6世纪,在波斯东部大夏(今天阿富汗的巴尔赫)创建,后来盛行于波斯帝国,发展到亚非许多地区。
教主琐罗亚斯德是生活在与佛陀同时代的人,是古代波斯宗教的改革者。“琐罗亚斯德”,在古波斯语中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骆驼的驾驭者”。琐罗亚斯德生于波斯西北部米底亚区拉格斯镇(今德黑兰郊区),出身于名叫所取比泰玛骑士家庭,从事祭祀职业。他20岁时弃家过隐士生活,30岁时创建琐罗亚斯德教。在其传教的初期,信仰者寥寥无几。在他42岁时得到大夏国王维斯塔巴的信仰,才使许多贵族大臣纷纷加入,琐罗亚斯德还把自己最小的女儿嫁给大夏宰相。在国王贵族的支持下,琐罗亚斯德教骤然兴旺并传播到波斯各地。琐罗亚斯德在晚年一边从事传教,一边积极参与与“异教徒”的战争,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杀,终年77岁。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为《波斯古经》,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成书于公元4世纪,用古波斯东部方言写成,后来已大部分遗失,仅存有1卷。
琐罗亚斯德教崇拜最高神阿胡拉·玛兹达为万物、光明、慈善的主宰。认为该神先创造了天体,后创造了万物之灵,进而由灵魂演化出万物,善无所不在地体现于万物之中。该教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美德、清净、创造、真理、秩序和生是善端,而黑暗、丑恶、不净、破坏、罪行、谎言、混乱和死是恶端。善端的最高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是智慧和主宰的化身。恶端的最高神是安格拉·曼纽,是凶的化身。相信善神和恶神经过长期的反复较量,最终善行必会战胜邪恶,光明必将代替黑暗。人在善恶两端中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死后,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在世一生的言行,进行末日审判,通过“裁判之桥”把好人送上天堂,把坏人投入地狱。为此要求人们从善弃恶,弃暗投明。所以,要人应“善思、善言和善行”。相信真理是神圣而永恒的,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并将永存于世。琐罗亚斯德是真理的预言和最高神的朋友。还没有先知的理念。
229—642年,琐罗亚斯德教得以复兴,成为萨珊王朝的国教。
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盛行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开始在波斯本土逐渐衰弱。在武力和其他手段的威胁下,琐罗亚斯德教徒被迫改宗,但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坚定的信徒不愿意改信其他宗教,便向印度西海岸迁移,后来在南亚次大陆得到发展。
6世纪,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2]当时西域的焉耆、疏勒、康国等地均信奉此教。后来北魏、北齐、北周的皇帝也曾带头信奉此教。隋唐时代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设立萨宝府和祀官。不过,当时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绝大多数是侨居中国的外国人。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民间还有崇拜火教的习惯,镇江、汴梁等地还有祆祠。
目前,全世界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只有约10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其次在英国和美国及东非。生活在印度西海岸的帕西族人始终信奉这种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帕西人多是成功的工商业者,并有著名的塔塔财团。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格尔孟,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也有少数信徒。
1980年,在英国伦敦设立了“世界琐罗亚斯德有限组织”(The World Zoroastrian Organization Limited),致力于加强世界各地琐罗亚斯德教徒之间在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间的联系,主席是施里班诺·S.库塔(Shrinbanoo S.Kutar),会长是拉斯廷·B.伊拉尼(Rustom B.Irani)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各国的商界人士。
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圣火,故圣火庙是教徒生活的重要场所,礼拜火就成了教徒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在琐罗亚斯德教徒看来,火象征着光明、智慧和清净,火是“正义之眼”,火代表了至善和至高无上的神。在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地都有圣火庙,不仅如此,教徒在家中也设有点燃圣火的祭台。
琐罗亚斯德教把祭司称为“麻葛”,并形成特殊的垄断宗教的圣职家庭。其职位由低到高分别是火祭司、祭司、祭司长、大祭司长。麻葛一般是世袭制,并可以婚娶,但只限于圣职家族中,琐罗亚斯德教一向奉行教内通婚制。
琐罗亚斯德教的礼仪还有:洁净礼,分小净、大净和特净三种;新生礼,是入教礼,规定男女儿童要在7岁或10岁时举行教礼,接受白色的圣衫和圣带并终生佩戴;葬礼,实行天葬或鸟葬,即将尸体放在“沉寂塔”中,任凭鸟类啄食。
神道教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宗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日本本土,继承了日本民族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崇拜与神祇观念,是在日本民族固有的神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在日本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3]
神道教是日本的第一宗教:在日本人口1.28亿(2010年)中,绝大多数为大和民族。主要信徒是神道教和佛教,约占全国人口的49.6%和44.8%。约有一百万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新教。
在日本,人们的信仰中最为普遍的是神道教与佛教。由于日本是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使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非常的灵活性,不少居民同时信仰两种以上宗教,因此日本的教徒人数远远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对此有人戏言:“日本人出生时是神道教,结婚时成了基督教,逝世了变成了佛教。”
神道教不仅是日本的一种民间宗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某种“国粹文化”主宰着日本统治者的价值取舍——既是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主要思想渊源,也是最近几年日本国家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文化基础。明治维新以后,神道教教派神社神道被称作“国家神道”,居于国教的地位。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军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把“日本是神国,侵略战争是圣战的思想”加入国家神道的教义中,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政策效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实行政教分离,“神社院”由政府机构演变为民间组织“神社本厅”,“国家神道”改称为“神社神道”。但神社本厅依然参与政治活动,并于1969年11月8日演变成日本政治上影响很大的组织——“神道政治联盟”。此后,“神政联”便开始了把日本历史、传统、精神作为国家政治根本的运动,积极鼓吹“敬神尊皇”、“靖国神社国有化”等。
神道教是日本人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神道教起源于日本本土,是在日本民族固有的关于“神”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宗教,继承着日本民族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崇拜与神祇观念,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神道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现今日本民族宗教信仰上错综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佛教是从中国、朝鲜传入的,佛教对于日本各部落的统一及以后的日本历史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始神道,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的弥生时代(日本稻作农耕时代)。那时,神道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祈求神灵的保佑以使稻谷得以丰收,并在丰收后举行对神报恩的礼仪。
3—5世纪,日本大和政权得以建立,日本开始统一。日本统一的过程中,神道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神道教最初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此时,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传入日本。正值亚洲东北部的萨满教的形成,对神道教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使神道教逐渐系统化,形成天神、地祇和人灵齐全的宗教。
信仰多神,号称有80万神、800万神或1500万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并以其作为日本民族的祖神。还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是其人间的代表。皇统是神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其神职人员称为祠官。
神社神道标志着神道教的确立。神社神道创始于3世纪,到8世纪正式形成。神社,最初主要用于祭神,既无教义,又无教祖,所以日本人称其为神社。德川幕府中期后,兴起的教派神道,日本人才把它称为神道。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后,把各个氏族部落的神,统统归属为大和氏族的神,并整理出一套以天皇氏族神为中心的神灵序列,使皇室神道正规化。701年,日本国家机构颁布《大宝令》,使国家神祇制度走上体系化道路。《大宝令》对各种祭日都有规定。
明治维新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长期作为佛教附庸而存在,二者结合形成了“两部神道”、“天台神道”等神道学说,依据本地垂迹说,把许多的神解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然而,由于神道教在日本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所以即便在佛教广为传播之时,也未消失其影响。
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一部分神道学者把崇拜天皇、祖神、天照大御神的神道教义与中国程朱理学相结合,强调尊皇忠君,并主张神道教独立,形成了一些神道学派,如吉川惟足的吉川神道,山崎暗斋的垂加神道等。
德川后,从荷田春满到平田笃胤,逐渐形成所谓的“复古神道”即现在神社神道的主体,依据《日本书记》和《古事记》阐述神道教义,反对神道教依附儒、佛,却利用部分佛儒学说和某些西方神学思想来解释神道教义,提出“尊皇”、“攘夷”的政治主张,狂热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与此同时,在民间以传统神道信仰为基础,并吸收复古神道等神学理论,陆续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团体,后称为教派神道。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巩固皇权,主张“神佛分离”,倡导“神皇一体”,以神社神道作为国家神道。明治维新的政治家把神道教奉为国教,认为神道教可以把日本人的国民性与天皇统一起来,认为神道教促进了日本的民族统一,激励了日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战后,根据新的宗教法令,神道教成为日本的民间宗教。
神道教的经典,最早的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书,成书于712年,是由太朝臣安万侣编撰的,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是神道教宣扬“神皇一体”思想的最主要依据。它记载了从“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的历史神话传说。
《日本书纪》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文编年史,成书于720年,由元正天皇时太安麻吕等撰写,全书共30卷。其中第一卷、第二卷,记述了神武天皇以前的“神世列代”,称为“神代”,说明天皇是神传下来的。
据《日本书记》的神话传说,天地原是混沌不清的,后来才分出了天和地,而天地又产生了主宰中天、掌管万物生育、掌管冥幽世界的三神,然后又分出二神,最后出现了五对“双神”——第一对是“泥沙”的化身。第二对是“木桩”的化身。第三对是“住所”的化身。第四“对神”是男神象征“颜面俱全”和女神象征“意识的萌生”;第五“对神”是伊邪那岐命和他妹妹分邪那美命,兄妹成婚,二人站在天浮桥上用“天琼矛”搅动海水,矛头滴落的水珠凝聚成小岛,于是才有了日本岛。伊邪那岐命又用左目造了日神,即日本历代天皇的始祖——太阳女神照大御神。后来他又造了月神、风神、风暴神等。
神道教祭神场所,称“神社”,最初只是周围种些树木或放置些石头补充神座,后才建屋。
神道教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从属于政权。这是由其历史的传统决定的。由此决定了神道教主要具有下述特点:
(1)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宗教活动主要是向神灵祭祀祈祷。它的祈祷和基督教不同,不是把自己的心奉献给神的忏悔,而是为了祈祷幸福免除灾难。显然具有实用性。
(2)祭祀的神灵众多,有主神,还有众神;有自然性的神,也有社会性的神。[4]
(3)祭祀的现实性很强。祭祀主要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需要而求助神灵保佑。
(4)注重现世或此生的价值。他们认为,现世远比隐世、来世更有价值。人死后进入隐世,死并不会进入一片空无。
(5)受中国的混沌宇宙生成说的影响,世界经过若干世代创造出来。
(6)主张神人一致、祭政一致、皇国主义。天皇是直接的存在,是现世的最高权威,比任何神灵都更加重要,更加强大;天皇是国家的灵魂,所以信仰天皇就是热爱神国日本。天皇是日本的强大精神支柱。
1946年,日本战败后,裕仁天皇发表《人类宣言》,声明自己是人不是神,此后才结束了漫长的天皇人神时代。
神道教派大致可分为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两派。
(一)神社神道
日本的神社神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一大派别,因其重视对天地神祇和祖先神的祭祀,也称祭祀神道。神社神道一般没有教祖及创始人。
该教派主要崇拜和崇信的是皇祖神天照大神,各地神社为其主要祭祀场所。全国有大小神社8万多个,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祭祀在战争中死亡官兵的“靖国神社”、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
“伊势神宫”简称为“神宫”,坐落在三重县境内。早在古代时就已建立,分为内外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以八尺镜象征其神体。外宫称“丰收大神宫”,祭祀食物神丰收大神。明治天皇以后,历代天皇即位时都要去参拜“丰收大神”。现在参拜者很多,有些老人,把在有生之年参拜伊势神宫作为最大的愿望。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1869年9月,明治天皇命令在东京九段建立“招魂社”,祭祀明治维新在戊辰战争中的战死者。1879年改为靖国神社,并定为特别的官营神社。后来成为祭祀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死亡官兵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大祭,由天皇或派使者致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国家神道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治维新以后,神社神道被称作“国家神道”,居于国教的地位。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军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把“日本是神国,侵略战争是圣战的思想”加入国家神道的教义中,从而使国家神道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新的宗教法令,国家神道演变成民间宗教,它的联合组织是“神社本厅”。在战前,神社本厅是日本内务省的“神祆院”,是国家神道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使命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政策效力。战后,日本实行政教分离,“神祆院”由政府机构演变为民间组织“神社本厅”,“国家神道”改称为“神社神道”。但神社本厅依然参与政治活动,于1969年11月8日,以神社本厅为中心组成了在日本政治上影响很大的组织——“神道政治联盟”。此后,“神政联”展开了把日本历史、传统、精神作为国家政治根本的运动,积极鼓吹“敬神尊皇”、“靖国神社国有化”等。
神宫有两种含义,一为神职人员,二为伊势神宫的简称。前者是日本神道教神社的一种,它的地位比神社高。对于后者,明治神宫位于东京,1920年建成,是祭祀明治天皇的地方。宝物殿中陈列着明治天皇生前所用的衣服、书籍、用品等。
(二)教派神道
教派神道是日本神道教的另一个教派,是指从德川幕府(1603—1867)后期开始兴起的神道教团组织,主要是在明治维新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神社神道不同的是,教派神道并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是内部派别林立,相互独立,各有本派的教祖或类似教祖的人物,故又被称为“教祖神道”。
教派神道主要有13派,它们是:神道大教、黑住教、神道修成派、出云大社教、扶桑教、实行教、神道大成教、神习教、御岳教、神理教、禊教、金光教、天理教。二战前后,从这些教派中又分离出来许多新的神道团体。虽然其派别林立,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各派都有自己的教祖、严密的组织和独立的教义,而不以某一神社为活动中心。
教派神道也有一个全国性的联合组织,叫做“教派神道联合会”,性质是一种宗教学会研究机构。它成立于1947年,会址设在国学院大学的神道学研究室内,宗旨是对神道及其他宗教进行普遍性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研究日本神道教,同时也涉及其他一些宗教。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知识界人士,由会长1人、副会长1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学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并出版发行《神道宗教》杂志。“教派神道联合会”的入会要求很是宽松,凡赞同其宗旨者经该学会会员介绍均可入会。其会员的名堂也很多,有名誉会员,特别会员、协赞会员、普遍会员和学生会员。
萨满教是最早发现满洲的通古斯族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及西北部、土耳其和沃斯替亚克诸民族及我国东北的女真、蒙古、赫哲、鄂伦春等民族信仰的一种地区性的民族宗教。当今萨满教的残存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东北亚或北亚地区,而是残存于世界各地区的古代原始宗教形式,如爱斯基摩人崇拜动物之母、美洲印第安人的各种崇拜及巫术、玻利尼西盛行的神灵附体宗教、马来半岛的石英晶体宗教等;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萨满教民族的存在。
萨满教,最初被学者发现时,仅存在于东亚及北亚地区的各民族之中,近年发现在世界其他地区,在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地都有萨满教或类似萨满教的存在。
“萨满”一词源于通古斯语(Jdamman),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演变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专有名词。
萨满教是以萨满(Samsn)为中心的原始宗教的一种崇拜形式,是一种晚期的原始宗教。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的宗教特点。各族之间并没有共同的经典、神名和统一的组织,但彼此拥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点(参见“萨满教的基本信条”)。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具体年代无法考证),氏族萨满神是氏族的保护神,故特在氏族内部选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即“萨满”,赋予其特殊的品格,为本族消除灾难寻求幸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的主要职能是,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为氏族成员求儿求女,保护牲畜兴旺;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每个氏族往往需要多人分担这些职能,按其“神通”和能力的大小分工。赫哲族的“萨满”,据称能通一切鬼神,能治好一切病症,而“阿哈”仅仅能通一两种鬼神,只能治疗时疾和传染病。“佛日郎”专主祈祷。“伊车冷”专看香头。“杭阿郎”专管上卦占卜。“八车冷”专管上卦看病。老萨满死后,必须通过“神选”的方式产生新的萨满。早期并不是世袭,而在氏族内部找一个具有萨满“特殊品质”的青年男女作为候选人,经老萨满在适当时期为其举行“领神”仪式就任。后来萨满成为世袭制,多半由老萨满的具有“特殊品质”的子女或其他亲属继任。必须举行“领神”仪式才能被全氏族所承认。萨满拥有许多自己特有的财产——必备的神具——神衣、神帽、神刀、神杖、神鼓、神靴、神偶。在早期这些神具都由氏族负责制作,后来改为自备。由于这些神具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性能,是萨满大小保护神的“容器”,故不能一次备齐,只能随着“法术”的提高和年限的增加而逐步取得。一般是先有鼓和鼓槌,最后才有神衣和神帽。随着原始公社的逐渐瓦解,萨满教又不断增加了阶级分化的新内容。萨满教最早发现满洲的通古斯族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和西北部、土耳其和沃斯替亚克诸民族也都信仰这种原始宗教。7世纪以前中国的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13世纪中国的蒙古人,17世纪前中国的中国满人均普遍信仰萨满教。甚至在1949年以后,中国的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中也都流行着这种宗教。
当今的萨满教的残余,不仅局限于东北亚或北亚地区,而且也残存于世界各地区的古代原始宗教形式,例如爱斯基摩人崇拜的动物之母,美洲印第安人崇拜的各种巫术,玻利尼西崇拜的神灵附体宗教,马来半岛崇拜的石英晶体宗教。
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萨满教的信仰。因为萨满教崇拜方式较复杂,民族风俗、文化传统及经济、政治背景发展的不同,各地萨满教的特性也有区别。尽管至今仍有不少崇拜者,但确切的数字难以统计,凡类似崇拜的信仰者都属于其信仰的范围。
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向一神教过渡的宗教,是多神的世界观和万物有灵论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其信仰特征是多神崇拜,主要有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其所信仰的神也可分为三类:一是和牧猎及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和植物;二是自然物、自然现象,如风、火、雷、电、山川、河流等;三是其祖先的灵魂。这些神名目繁多,职责也各异。
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魂,而且灵魂不灭。一般认为,人有三个性能不同的灵魂。赫哲族人认为人有“生命魂”、“思想魂”和“转生魂”。
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上界为天,各种神都在此居住;中界为地,人民万物居于此;下界为地狱,各种魔鬼在此居住。上界又分为若干层,通常有七层,最高神居住在最上层,其余诸神居于其他各层。下界也分为许多层,有说三层有说七层,分别居住着大小魔鬼。
萨满教认为宇宙万物、人世间的祸福生死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于人,魔鬼嫁祸于人。
萨满都没有完备的教会组织,也没有成文的经典、寺庙及特定的创始人,但祭司即萨满的功能却异常突出。萨满有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之分。职业萨满是全部落、全村的首领,自备成套的神龛,神杆等神具,为信徒们跳神求福、求子、治病、消灾。家庭萨满主要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为全家人祈福、祭祖、许愿、赶鬼等。萨满能力和大小的判断是以谁请的神多、谁请的神能力大为标准。萨满的助手为甲立,萨满最初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来担任,后来通过老萨满指定继承人,要学习、经受各种考验才能取得这个职位。因为萨满有驱鬼、请神、医病等各种能力,所以萨满被认为是异人,享有显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受到教徒的供奉和尊敬。
萨满教的崇拜方式是以萨满借助各种神、法器,通地跳神达到一种狂舞昏迷即鬼神附体的境界。萨满在舞蹈及念诵各种咒语时,模仿各种动植物,以驱鬼、请神,达到医病等各种目的,有时也会有信徒一起参加。由于萨满崇拜各类神,故其禁忌的种类也很繁多。这种崇拜方式在各民族中也没有一定的规范,但目的都大同小异。这些仪式都有其很强的象征意义,通过言传身教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至今仍在一些民族中流行着。
总之,萨满教是一种当今古老民族的宗教,它主要流传于东亚及北亚地区,其次散存在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1]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2]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3]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4]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