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第一首汉诗是谁写的?是天智天皇的儿子大友皇子(648年—672年)。有一次,他参加他父亲的宴会,写下了吹捧父亲的《侍宴》汉诗: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这里,他把天皇比喻为中国的皇帝,令人印象深刻。文字表述虽然缺乏汉字的精魂,但也明亮。
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人巨势识人,为附和嵯峨天皇《长门怨》的汉诗,写下:
日夕君门闭,孤思不暂安。
尘生秋帐满,月向夜床寒。
星怨靥难霁,云愁鬓欲残。
唯余旧时赏,犹入梦中看。
这是五言律诗。偶句的末尾均押上“an”的韵。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相思,悄然跃于夕阳西下的纸上,还是有相当文字功力的。
再看一休和尚的情色汉诗:
楚台应望更应攀,半夜玉床愁梦颜。
花绽一茎梅树下,凌波仙子绕腰间。
梅花树下,开着一枝水仙花。仙女在轻轻地走动。柔软的细腰间飘逸出水仙的清香味。这里,宫廷花园的景色和美女裸身轻睡,随着身体的轻微柔动,肉体的清香味就飘逸而出。同床共枕,一休和森女在夜半的玉床上,构筑“愁”和“梦”。这里,凌波仙子就是水仙的异名。一休用水仙作比喻,看中的是水仙的形、姿、香。在一休的眼里,森女既是神又是佛。
再看良宽和尚的哲理汉诗: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三斗米,一束薪。人间最低水准的生活。无欲恬淡,独自荣枯,无以为憾。这被日本人称为“锻寂”。日本著名学者唐木顺三说,从这里似乎看到了“日本人的原型”:既无我也无心。本来无一物。康德哲学日本的第一引进者,深受西田几多郎的“绝对的矛盾自己同一”影响的著名哲学家田边元,把良宽的这首诗一笔一画地抄了30遍。很显然,田边元对良宽产生了兴趣。这个兴趣促使他晚年在思考宗教哲学的时候,把良宽的原型放了进去。
大文豪夏目漱石最后的一首汉诗,是在1916年11月20日的夜晚写的:
眼耳双忘身亦失,
空中独唱白云吟。
让人联想到禅僧的开悟。一种死去的暗示。
果真不到一个月,夏目漱石因胃溃疡大出血而死去,4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