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涵盖今天伊拉克大部、叙利亚东北部、土耳其东南部、伊朗与科威特小部分地区,古希腊史书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
这片土地被山脉与沙漠环绕:东部是高耸的扎格罗斯山脉,东北为库尔德山地,西部与西南是荒芜的沙漠与阿拉伯高原,中间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长期冲击而成的广阔平原。历史上,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亚述与巴比伦尼亚地区的交界处大体在今天的巴格达一线。其中,巴比伦尼亚又分作两个地区,即北部的阿卡德和南部的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埃及段一样干旱少雨,但两地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河流域的平原辽阔,没有周期性的泛滥,偶尔一次大泛滥会造成巨大灾难,居民几乎无处可躲。这也是《圣经》关于大洪水描述的由来。在这种情况下,聪慧勤劳的两河流域农民引水灌田,开发出渠道纵横的灌溉农业,把这里变成古代西亚最富饶的新月地带,因此也引来周边山区游牧民族的反复入侵。由于平原辽阔,缺少天然的防御屏障,这里易被外族征服,因此在编年史上不断更换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
两河流域早期居民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10000—前6800年是该地区的无陶新石器时期,居民从事早期农业,但尚未使用陶器。
公元前6000年左右,亚述地区出现哈苏纳文化,居民以定居村落方式生活,村落面积在2—8公顷之间,使用彩陶作为餐具与饮水器。
公元前5000—前3500年,巴比伦尼亚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乌贝德文化,已懂人工灌溉技术,能疏浚渠道,有纺织、制革等手工业以及最初的商业交换。乌贝德人是目前所知两河流域南部的最早居民,但其系属不清,是不是后来的苏美尔人祖先,学界无定论。
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分布在苏美尔地区。他们自我塑造的形象(雕塑作品)身材矮小,圆脸黑发,脖子短粗,鼻子突出,嘴大唇薄,男性大多胡须稀少,所持语言难以列入目前所知的语系。继苏美尔人能够辨识身份的迁入者是北部阿卡德地区的阿卡德人,其祖居地可能是阿拉伯半岛或北非,经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迁入两河流域。他们身材匀称,脸长圆,通常有络腮胡须,定居在苏美尔人以北,语言同古代以色列与阿拉伯语有亲缘关系。
亚述人进入两河流域的时间较阿卡德人又晚一些,他们落脚在阿卡德北部。此外,在巴比伦尼亚周边还有其他族群,如北部的苏巴里人与胡里特人,东部山区的古提人、加喜特人、路路贝人,东南山区的埃兰人。公元前3000年代晚期,另一支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从西北部进入巴比伦尼亚。公元前7—前6世纪,伊朗高原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先后入侵这里,再后希腊人和罗马人又成为这里的主人。先后到来的民族都对两河流域的文明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