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中国是当时亚洲最强盛的大国,正是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其动因是宣扬大明的国威。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雇佣印度人、阿拉伯人做导航和翻译。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性航程最远、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2013年,考古学者在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残有“永乐通宝”字样,它们应该是郑和下西洋达到非洲的证据。

明朝开国之后,明太祖采取了屯垦、严格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日益兴盛,国库逐渐充盈。明代中国是当时亚洲最强盛的大国,正是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其动因是宣扬大明的国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遗踪。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次年攻占都城南京。建文帝逃逸,不知所终,传说潜往南洋一带。朱棣恐有后患,下令四海觅踪。

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匠人已有建造大吨位远洋船舶的能力。中国船员已懂得将多个指南针结合,更加准确地确定航向;并了解一些海域的季风变化。他们主要依靠大型风帆,同时借助桨楫之力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远洋,率领的是一支庞大的船队,每次人数都在两万以上。据《明史》记载,“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考古研究表明,郑和航海的“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有四层,可容纳千人,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达几千斤。

此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把中国与东洋、南洋、西亚、非洲分段连通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大体上有三条。第一条由扬州出发,主要通向日本、朝鲜;第二条由泉州出发,主要通向东南亚;第三条由广州出发,主要通向西亚、东非。第三条海上丝绸之路,印度人与阿拉伯人起到了主导作用。郑和并没有开辟新的航线,而是沿着海岸线近海航行,将先前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航线连成一体。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雇佣印度人、阿拉伯人做导航和翻译。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并非今天所说的“西洋”,而是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公元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奉命率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这次航行历时两年多,人数达27800人。后又分别于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30年先后六次出海远航。1433年4月,在返航途中,郑和因过度劳累,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随从官员王景弘率领返航,于同年7月22日抵达南京。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性航程最远、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郑和的船队出发后,经过南太平洋、印度洋,足迹最远达到非洲东岸和阿拉伯湾。2013年,考古学者在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残有“永乐通宝”字样,它们应该是郑和下西洋达到非洲的证据。

郑和下西洋向“蛮夷之邦”展示了明帝国的强大国力。《明史·郑和传》写道:“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曾经与地方势力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但总体看来,很少有疯狂掠夺与血腥征服的行为。

由于航海活动消耗国力太大,至宣德年间,官方远洋活动悄然结束。随后,东南沿海一带海盗再度猖獗,明朝颁布“海禁令”,向闭关锁国的道路更进了一步。近代维新派梁启超感叹:“哥仑布之后,有无量数哥仑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明与前清两代,除短暂时期外,始终严格限制民间海外经商,海禁几乎是“国策”。但是,民间海外贸易始终屡禁不绝。在东南亚一带,王直以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都曾创建了显赫一时的海外商业帝国。

王直(?—1559),原名汪直,明代徽州府歙县人。他出生于富商家庭,因厌恶科举制度,不满朝廷海禁政策,召集乡党赴广东沿海造船出海,满载明令禁运的硝磺、丝绵等物品驶抵日本、暹罗等国,进行走私贸易,牟取暴利。他后来拥有了一支数百艘的庞大船队,以日本岛屿为基地,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王直曾上疏,恳请开放海禁,后来受命于朝廷,成功剿灭几支其他海商兼海盗,但他本人终被朝廷诱捕处死。

历史上,王直长期被视为“倭寇”之首。实际上,王直是在海禁政策逼迫下产生的中国海商兼海盗。还有相当数量的“倭寇”也是中国人。在日本和东南沿海一带民间,王直始终享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多处都建有纪念他的塑像。

郑芝龙(1604—1661),福建南安人,早年去日本学习剑术,加入日本海盗团伙,逐渐发达。后在福建沿海集合海盗首领,从事海上贸易、走私与抢劫。郑芝龙的活动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船员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非洲黑人等,计二十余万,拥有大小船只三千多艘,成为华东与华南海上的唯一强权。

郑芝龙的海上霸业,遭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更加稳固地控制了进入中国的航路,向各国商船征收费用,积累起巨大财富。明亡后,郑芝龙归顺清朝,其子郑成功坚决抗清,继续扩大家族的海上商业帝国。郑成功建立起“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十个商行,形成一个联系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庞大贸易网络。1661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此后,郑成功组织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推动了台湾的发展。最后,在清王朝的打压下,郑氏家族的海上霸业逐渐衰落。

清朝后来把海外贸易限定在广州一地,实行“公行”的垄断制度,中国人大规模的海上商业活动随之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