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欧洲人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引起原初的工业化。
16、17世纪,欧洲人口增长,导致粮食等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价格革命。
“哥伦布交换”为欧洲带去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使欧洲人的食物大大丰富。起初,欧洲人对马铃薯的可食性将信将疑。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过这种作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有人传言马铃薯会传播麻风病;甚至还有人说马铃薯会增强性欲。最后,由于面包价格持续走高,饥不择食的穷人打破禁忌,体力劳动者更需要这种碳水化合物食品,马铃薯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主要食物。玉米在欧洲很多地区是一种高产作物,虽然主要用作饲料,但在农村和灾荒时期能够维持很多人口的生存。
到16、17世纪,流行病不再肆虐欧洲,欧洲人开始获得新的免疫力,寿命延长。黑死病在欧洲爆发的范围和次数都明显减少。1660年,伦敦还爆发过一次严重瘟疫,1720年,马赛也爆发了一次。但总体上,17世纪中期之后,对欧洲人来说,传染病的威胁降低了很多。
在食物丰富和免疫力增强的双重作用下,死亡率下降,人的寿命延长。16、17世纪,虽然欧洲人口的出生率没有明显提高,但人口总数在增长。到16世纪末,欧洲人口达到1亿;而在14世纪中期,这一数字大约是6000万。
粮食增长带来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又引起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这要求开垦新的土地,而对先前被人遗弃的劣质土地的开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后,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在16世纪,英国农产品价格上涨了四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其他商品价格、租金、佣金等的连环增长,欧洲出现了一场“价格革命”。
人口增长意味着消费群体的扩大,价格上涨使商人们更加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以后,人们的商业模式与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欧洲出现了新式的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重商主义逐渐成为很多国家君主的强国之策。
新航路开辟以后,一方面,巨额的商业利润吸引人们不顾航程远、时间长、投资高、风险大,从事远洋商业;另一方面,美洲的银矿开发,为欧洲商人们带来了大量便捷而可靠的硬通货。这时,商人们愿意通过银行筹募资金,规避风险。1407年,有商人在威尼斯设立银行,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近代银行。到16、17世纪,在西欧各大城市,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657年,瑞典设立国家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这些新式银行开展存贷款、汇兑业务,发布市场信息以及与市场有关的政治新闻。新式银行资金雄厚,信用良好,颇受商人们青睐,为商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有了商业银行作为依靠,股份公司发展成为能获取巨额利润的新的商业模式。股份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既能够集中大量资金,从而实现高额利润,又能够分担风险。而且对于一些中小股东而言,无须直接参与公司经营,也能分享利润。欧洲最初的股份公司大多是海外公司。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从事大规模海外贸易。荷兰于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此后,丹麦、瑞典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印度公司。这些印度公司往往垄断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海外贸易,到后来,甚至干涉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成为当地的实际统治者。
随着银行与股份公司的发展,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股份公司在筹募资金时,一般许诺一定时间后将本息连同利润还给股东。在这期间,如果有些股东由于某种原因需要退出,就会想到将手中持有的股份出卖。这样,买卖股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出现了。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设立证券交易所,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
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使欧洲的一些国君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金银储备越多,国家就越富强;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控制,加快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并保持贸易特别是制成品贸易的正平衡。17世纪末,在财政大臣科尔伯的领导下,法国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一些国家以政府名义担保,筹募资金,设立国家银行。这一时期,政府更加支持财产私有权,支持股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为它们颁发“特许状”。
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西欧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手工制造业中取得突破。
在中世纪,西欧的手工业基本上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手工业行会。行会垄断某一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维持价格秩序,限制行业竞争。
新航路的开辟给制造商们带来更多的机遇。他们不愿意忍受行会的束缚,开始走向农村去发展手工业。他们采用“分包制”,把原材料分给农户,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然后收集产品,再将产品运往海外销售。这些人被称为“包买商”。这种经营多以利润为导向,面向国际市场,按照效益原则组织生产,推动了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有些地区形成了比较繁盛的乡村纺织业。现代一些西方经济史家称之为“原工业化”,视之为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