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后,希特勒决定发动夏季攻势,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原称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后迂回包围莫斯科,消灭苏军主力。1942年6月,德军兵分两路发动攻势,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8月23日,德军将苏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割为两部分,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苏军伤亡惨重,但德军遭到苏联军民的拼死抵抗。9月13日,德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苏联军民顽强阻击,为苏军赢得宝贵时间。10月,苏军秘密集结110万人的优势兵力,在坦克、飞机和数以万计的火炮掩护下,对德军实施反包围, 33万德军在钳形包围圈中,如瓮中之鳖。在长达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方损失近150万人,约占其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战略转折点,苏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为扭转战局在1943年夏季发动了新的攻势,即在莫斯科与基辅之间的库尔斯克地区展开激战,史称“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调集了90万兵力、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余架飞机,苏军则调集了133万兵力、34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72架飞机迎战。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开始。12日,苏军主力开始反攻,在普罗霍洛夫卡地区,交战双方出动坦克总数约1200辆,进行史无前例的坦克激战,德军溃败。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惨败,从此再也无力发动战略性进攻,彻底失去了战争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苏军在2000公里的战线上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顿巴斯、基辅等重镇,将战线向西推进了400余公里,苏军开始了战略总反攻。
丘吉尔
1942年6月21日,德国隆美尔“非洲兵团”向驻守埃及的英军发起攻击,攻陷托卜鲁克,生俘数万英军,直指距亚历山大港仅100公里的阿拉曼。8月4日,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准备反攻。8月31日,德意“非洲兵团” 进攻阿拉曼,开始阿拉曼战役。10月23日夜,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从南北两路向“非洲兵团”发起猛攻,德军、意军节节败退,英军收复托卜鲁克。1943年1月23日,英军占领的黎波里,阿拉曼战役结束。这一战役使德意法西斯军队一蹶不振,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态势。在阿拉曼战役正在进行时,1942年7月,美英组建了11万人的“北非远征军”,制订了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出任总司令。11月8日,美英盟军在奥兰、阿尔及尔和卡萨布兰卡登陆;25日,盟军开始进攻突尼斯。希特勒虽派出5个师的德意军队迅速增援,但也无法阻挡盟军的攻势。1943年3月盟军从东西两路夹击突尼斯,5月13日,在突尼斯陷入绝境的25万德意军队向盟军缴械投降。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晤,决定在地中海开辟新战场。7月9日夜,盟军开始在西西里岛登陆,未遭到任何有效抵抗。7月25日,风雨飘摇中的意大利发生政变,国王埃马努埃莱解除墨索里尼的一切职务并将其囚禁,任命巴多里奥元帅为总理。28日,新政府宣布解散法西斯党。8月6日,意新政府要求同德国解除同盟条约,遭希特勒拒绝。9月3日,意新政府同美英秘密签署了投降书。同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占领意南部。但德军却在10日占领了意北部和罗马,并于12日在意大利中部劫走了被囚禁的墨索里尼,扶植他建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宣布退出三国同盟并向德国宣战,德意日三国同盟彻底瓦解。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失利后,罗斯福任命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分别出任太平洋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不断加强太平洋战场的军力。1942年4月18日,从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6架B-25轰炸机,先后空袭了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日本本土首次遭到空袭。为避免美军再次空袭日本本土,日本急欲与美海军主力决战,在6月初发动了以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为目标的中途岛海战。战前,日海军集中了4艘航母、350艘舰艇和1000余架飞机,但其作战计划的密电被美军破译。6月4日晨中途岛战役开始后,日舰队即遭到美机的袭击, 4艘航母在一天内全部被击沉,330架飞机被击落,日舰队仓皇逃离。日舰队中途岛海战大败,失去了在太平洋的制海权,盟军扭转了所处的不利态势,太平洋战争出现了转折。
中途岛海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之后 ,美军主动出击,将战线转到西南太平洋,开始夺取东所罗门群岛。8月7日,美军由3艘航母和80艘军舰组成的特混舰队及近两万名海军陆战队,向东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发动攻击,并占领了该岛。12日,日军为夺回该岛开始反击。直至1943年2月7日,美日两国的海军、陆军和空军在瓜岛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在瓜岛战役中,日军损失2.4万人、900多架飞机和30多艘舰艇。美军大胜,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到1943年年底,美军在北太平洋攻占了阿留申群岛、在中太平洋占领了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在西南太平洋攻占了新乔治亚群岛和布尔维干等岛屿,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盟国亟须协调军事战略,研究对战后世界的安排。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发动缅甸战役,联合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收回中国失地等。三国首脑表示,对日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庄严宣布,“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1]。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的中国台湾附属岛屿钓鱼岛群岛也包括在其中。
开罗会议结束后,美英苏三国首脑立即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史称“德黑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1944年5月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并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苏联对日作战,以及建立联合国组织等问题。会议强调,处置德国的目的,是使其不再威胁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但在具体问题上,三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关于波兰的领土问题,斯大林坚持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前,苏联领土的完整性不能更改,美英首脑都不同意这一意见,后作出让步,决定将德国东部的一部分领土划归波兰,作为补偿。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将在远东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还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建议,得到支持。《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具体协调了各国的反攻战略,表现了四大国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德黑兰会议的决定,美英盟军着手开辟第二战场,即实施“霸王” 作战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盟军将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到1944年6月,盟军已集中86个师近288万兵力、6500多艘舰船、15700余架飞机,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军总司令。希特勒为防备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加强西线防御,但由于德军主力与苏军作战,西线只配置了60个师的兵力,分编为两个集团军群,由伦斯德元帅指挥。而且,德军错误地将主力布防在加来海峡地区,认为只有这里适宜登陆,而在诺曼底只有10个师的兵力。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3个伞兵师出其不意空降到诺曼底德军防线的后方, 6时30分,盟军先头部队迅速突破德军防线,有5个师登陆成功,并与空降兵会合,迅速建立了滩头阵地。到12日,盟军已有32万余人在诺曼底登陆,7月2日达100万人,多次挫败了德军的反扑。到7月24日,盟军有145万人登陆,建立起宽约100公里、纵深30—50公里的前沿阵地,胜利完成了诺曼底登陆。
7月25日起,盟军向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法国约50万游击队积极配合盟军作战。8月15日,另一只盟军50余万人在法国南部戛纳登陆后迅速向北推进。盟军在法国北部发动大规模攻势,于8月25日收复巴黎,并进入荷兰和比利时,逼近德国西部边境。诺曼底战役沉重打击了德军,德军损失40万人(约20万人被生俘),损失飞机3500架,火炮2000门,坦克1300辆。盟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21万人,高于德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