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美关系出现缓和,其标志是1972年5月签订《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协定》和《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但苏联没有停止对外扩张,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介入安哥拉内战、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推行新的“遏制”政策,1983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即 “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在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对外战略的“新思维”,宣扬“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美国反应积极,在人权、军备控制、地区冲突和双边关系等问题上,双边建立起多层次的对话机制。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俄罗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质变。俄罗斯从东欧诸国撤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与东欧国家拉开了距离,导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从“欧洲对抗与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基本认识出发,俄罗斯支持东欧国家与西方的对话,这表明以意识形态划分东、西欧的雅尔塔体系开始崩溃。“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不可逆转地走向终结。
在华约解散的同时,北约开始东扩。这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发生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北约的实际领导权,由美国掌控。美国力主将东欧国家纳入北约,这样既可牵制欧盟,又可以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1994年1月在北约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同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5年9月,完成《北约东扩可行性报告》,确定了北约东扩的目的、原则、决策程序和共同防务政策等事宜。1997年5月,北约国家与伙伴关系国家的外长共同决定组成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同年7月,在北约马德里会议上,接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北约成员国。2004年,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北约成员由19个增加到26个,是北约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大。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正式加入北约,其成员扩大为28个。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认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在全球发挥它的“领导作用”。为此,布什政府提出了新干涉主义。1992年11月,比尔·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了美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即领导并改变世界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美国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提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恐怖主义和专制主义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和主要的打击对象。美国积极建立和维护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全球的反恐合作。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2003年3月20日,以核查“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由,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日本是有影响的世界经济大国,冷战结束后加紧谋求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大国地位,如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行“多极外交”和“大国外交”,不断强化同美国的同盟关系等。1997年日美签订《新防卫合作指针》,把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地理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此外,日本还加强日欧关系,力图构建美、日、欧三极的世界结构。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日本通过《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案》,突破《日本国宪法》第9条的限制,在2004年以“伊拉克的重建和稳定关系到日本的国家利益”为名,向伊拉克派遣了日本自卫队。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形势急剧动荡,邓小平适时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保证综合国力稳步增长。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政治对话和平等合作,与各国建立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与美国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欧盟发展长期建设性伙伴关系;与法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与德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重要伙伴关系;与英国建立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日本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等,还与加拿大、墨西哥、韩国和中亚各国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也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合作。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建立了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上,中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主要任务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社会的矛盾,到2011年已经有193个国家加入联合国。冷战结束后,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着的各种矛盾凸显出来,造成地区冲突不断,世界愈加动荡,使联合国面临着严峻挑战。联合国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联合国曾于1978年、1982年和1988年召开三届裁军特别联大会议,号召各国通过裁军来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作用得到加强,如1993年1月,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995年4月, 179个缔约国同意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1996年9月10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续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联合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后,出现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遭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掣肘等问题也越加凸显。这样,联合国的改革问题提上日程。联合国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改组扩大安理会组成,增加常任理事国,使之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增强联合国维护和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997年1月1日,安南出任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时,提交给会员国《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该方案内容繁杂,被称作“一揽子改革方案”,并在联合国第54次大会上通过,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只是在秘书长职权范围内秘书处的改革。
2005年3月21日,安南向第59届联大提交的《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安全、发展和人权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两个方案。其一,增加6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以及3个经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其中非洲和亚太地区各有2个常任席位,欧洲和美洲各增加1个常任席位。其二,增加8个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的半常任理事国和1个非常任理事国,非洲、亚太、欧洲和美洲将分别获得2个常任席位。他认为,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难的改革”, 但却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就能让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安全和富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