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的智力遗产

马克思的智力遗产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卡尔·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3月13日,享年64岁。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在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一观点来看,这种懈怠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资本论》第一卷是1883年之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源头。在英国,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对帕默斯顿外交政策的全面反对,以及他加入了国际工人协会并同巴黎公社保持联系。马克思讨论了劳动过程;工作日的长度、工厂内的分工、机械化的影响等问题。

卡尔·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3月13日,享年64岁。他留下了大量计划中的尚未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及数量更大的未能出版的著作。自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只把少量的时间用在剩余各卷的创作上,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他感兴趣的其他问题上(相关的讨论,参见以下第七章)。构成《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基础的手稿,就像马克思在评价另一部著作时所形容的那样,只能留给“老鼠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在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一观点来看,这种懈怠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即使考虑到他的健康问题,对于他渴望成为导师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对于他终生的朋友与合作者、留下来收拾残局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来说,马克思对自己责任的忽视是难以被原谅的。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只有少量的经济学著作公开出版。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恩格斯是合著者)。《共产党宣言》当然不是一本经济学专著,但概述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点。《共产党宣言》是迄今为止得到最为广泛传播的马克思的著作,仅在1871- 1873年之间就以6种语言重印了9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于1859年,刚出版时几乎无人问津,但不久之后就脱销了。马克思逝世时, 在1847年仅以法文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已很难看到。《资本论》第一卷首次出版于1867年,五年后出版了德文第二版,1872年被译成俄文,1872- 1875年间被译成法文。使马克思多少有点惊讶的是,俄国人对《资本论》的兴趣极为强烈,正在逐渐壮大的民粹主义运动发展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的观点(参见以下第七章)。然而,俄国民粹主义者把《资本论》看作是论述资本主义工业化存在的危险,以及探寻避开这些危险的道路的指南(俄国的书报审查员自鸣得意地认为《资本论》过于晦涩,不可能带来什么风险)。1

同《共产党宣言》一起,恩格斯撰写的有着重要影响的《反杜林论》(出版于1878年),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作了阐述,对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了概述。《资本论》第一卷是1883年之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源头。直到1907- 1909年,《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出版很久以后,《资本论》第一卷仍然是奥托·鲍威尔在维也纳奥地利社会党工人学校演讲时的主要参考文献。但是,在广泛的工人运动中,可以肯定的是,对《资本论》的阅读很少超过对法国德维尔以及晚些时候英国艾威林提供的关于《资本论》的摘要,或者对德国考茨基的《〈资本论〉概要》的阅读。这三者之中,考茨基的《〈资本论〉概要》是最受欢迎的。2在1883年,很少有马克思其他的著作可供使用。认真的学生无法看到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通信;《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仍以手稿的形式存在,论述经济学说史(被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资本论》第四卷也一样。少数人甚至怀疑《资本论》重要“草稿”的存在,这些草稿最终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名出版,它提供了“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可用的英文材料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是1850年翻译的、刊载在朱利安·哈尼《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的《共产党宣言》,也已脱销许久。在英国,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对帕默斯顿外交政策的全面反对,以及他加入了国际工人协会并同巴黎公社保持联系。下一代人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是通过德国社会主义运动或欧洲大陆和美国学者的批判性著作获得的。3不足为奇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后来的发展,主要来自德国人的努力或者来自受到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启发的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参见以下第八章)。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强调,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产阶级把整个世界转变为一个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的世界,同时生产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这就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论题。随着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或者转变为资本家,或者(对绝大多数来说)转变为丧失财产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对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要,使资本关系在世界市场上得到广泛传播,使商品化全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资本主义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经济危机提供了“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证据,危机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瘟疫”,资产阶级用来克服这些危机的办法存在内在的矛盾。夺取新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无产阶级的贫困的加剧。技能的退化和工人自主权的丧失,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劳动力的价格由它的生产费用决定。“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共产党宣言》认为,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对新市场的不懈探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贫困,构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4

《资本论》第一卷提炼并扩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经济思想。在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由生产者的无酬劳动构成剩余价值的理论之前,马克思开篇对商品生产作了较长篇幅的、复杂而又晦涩的分析。马克思讨论了劳动过程;工作日的长度、工厂内的分工、机械化的影响等问题。在工资决定上,马克思修改了《共产党宣言》中的立场,用更加辩证的观点取代了早期对最低必需生活资料数量的强调,这种辩证的观点最早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根据这种观点,资本主义对工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会提高工人的日常消费水平。除了基本的生理因素外,工资中有一个取决于人类需求发展程度的可变的构成部分。因此,工资受到两个相互冲突的趋势的影响:机械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迫使工资下降;工人需求的扩张沿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贫困化成为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象。5随后,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中的不变部分比可变部分增长得更快的长期趋势。这种“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导致失业工人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加剧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有点不协调的是,《资本论》第一卷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前资本的“原始(也就是说,最初的)”积累的说明,和对英国殖民地的雇用劳动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重要性的分析作为结语。6

作为马克思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本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资本论》只是马克思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它舍略的内容不亚于它包含的内容。根据马克思的计划,《资本论》第一卷强调商品生产,撇开了商品流通及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的联系。6因而《资本论》第一卷中只有两处简短的内容,提及劳动价值和均衡价格之间的差异,没有对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进行分析,更没有对一般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进行分析。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讨论,虽然有力但却不够正式,不像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那样严密和繁复。马克思有关经济危机的观点是粗略的和局部的。虽然偶有对萨伊定律的抨击,有对机械化、失业、实际工资和积累率之间关系的有力分析,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前后一致的周期性波动理论,或者说是对经济崩溃可能性的系统说明。《资本论》第一卷经常提到,即将到来的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和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经济基础的理论分析,并没有充分展开。1883年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对《资本论》中包含的基本原理的看法与现代读者必然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