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试图追随马克思,而且当然想尽力赶上普列汉诺夫,同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相比,他的确更加接近普列汉诺夫。他反对民粹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观点,是详细阐述了“商品经济的逻辑”,普列汉诺夫此前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参见以上第八章)。在此意义上,列宁的思想与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相比,少了些原创性。但是,他的观点的威力一点也不弱,因为他的观点与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得到统计数据的证明。
列宁小传
V.I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笔名),1870年出生在伏尔加地区的辛比尔斯克,父母是中产阶级。189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的法学专业,两年之后参与社会民主政治运动。他迅速崛起,积极参加对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战,并寻求组建一个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使在1895年被捕和短暂流放后也是如此。在1900年和1903年,离开俄国,他的布尔什维克派开始组建独立的政党。最初,因为组织问题他脱离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随后,列宁对范围广泛的问题作出阐述,形成独特的理论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者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既是一位重要的理论家,又是一个大的政党的主要组织者。列宁也因把党组织带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围内而著名。从一开始,他就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在这一职位上工作到1924年1月逝世。
支配列宁的观点的是一种广义的发展阶段类型,这种发展从自然经济开始,经过商品生产阶段,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城乡分裂、不同性质产业的出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这些都等同于商品生产的增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更高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生产同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更有效率,而竞争是一个阶段取代另一个阶段的推动力。
在列宁看来,沃伦佐夫和丹尼尔逊的致命错误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的性质。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大规模的机器工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只使用雇佣工人,它们关注的只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忽视了多种原初形态的资本主义与发达类型的资本主义并存的事实。列宁认为,正确地看问题,就要求承认资本主义关系可能采取多种形式。而且他还指出,一旦资本主义关系稳固地建立起来,商品生产(从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不可能受到阻碍。当然,它们不可能受到有限市场的限制,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确保市场按相同的步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这里,列宁借助丹尼尔逊自己的观点反驳丹尼尔逊。当商品化和资本化的过程确实带来贫困化时,这一事实本身必然包含着市场的扩大。生产者的生产资料被剥夺,一无所有的生产者被迫为购买消费品而出卖劳动力。一方面市场扩大了,另一方面大量的生产者贫困化了。
列宁没有忽视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带来的贫困问题,他的分析也不是简单化的。他并不是没有解释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有时可能会阻碍其向更为发达的形式发展。较高的发展阶段甚至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部分地恢复过去的经济组织类型。他完全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会遵循同样的演化模式,并且那些法律认可的自然经济的残余,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指责列宁不关心他所设想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列宁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应用自己的原理。从本质上说,普列汉诺夫尽管持有同样的看法(参见以上第八章),但在具体应用时,他较为谨慎。因此,普列汉诺夫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商品化过程的结果,而列宁则倾向于把两者等同起来。他视“国内市场发展的程度”为“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结果“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如何形成的问题,就归结为下面的问题:俄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如何发展,并朝什么方向发展?” 1900年,斯科沃尔特索夫在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评论中批评了列宁,因为列宁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我们将在这一章的第7节回到这一问题。
列宁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分析,还批判性地考察了俄国经济的统计材料。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反驳民粹主义者,也进行过深入的经验分析。考虑到他们的视角不同,他们集中关注的必然是问题的不同方面。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主要聚焦于工业,尤其是工厂的增长;而列宁则更加关注农业经济的转变。接下来的两节将依次考察他们两人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