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国修正主义的重要意义

俄国修正主义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严重地低估了俄国修正主义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尽管没有对这两个修正主义派别的理论联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但明显的是,俄国的修正主义绝非德国修正主义的翻版。此外,俄国修正主义从一开始就对俄国正统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国的修正主义最多被视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批判者,而没有认识到它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因为这一点,不可能从文本上去证明俄国修正主义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人们严重地低估了俄国修正主义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合法马克思主义只看作是著名的德国修正主义的分支。尽管没有对这两个修正主义派别的理论联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但明显的是,俄国的修正主义绝非德国修正主义的翻版。语言的障碍是一个方面,因为俄国人都读德语,而德国人似乎并不理解俄语。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思想的传播是从西方到东方的。然而,早在19世纪90年代,当伯恩施坦还是一个忠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时,司徒卢威和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修正主义已经相当成熟。很可能,这两支异端是各自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只是沿着相似的线路前行而已,都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现实和新思潮(包括“新古典”自由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挑战的反应。1900年之后,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作的德文译本出版,德国理论家可以看到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著作,德国理论家确实是认真地对待他的。在修正主义者当中,伯恩施坦赞扬杜冈引入伦理问题,是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冷漠的历史主义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并把康德而不是黑格尔置于他的社会主义的核心,同时他也批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在废弃剩余价值理论上的无力。对正统派而言,卡尔·考茨基详尽地批评了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主要著作,认为即使杜冈与德国修正主义者都是错误的(在归根结底的含义上),他仍然是一位比德国修正主义者更为优秀的理论家。。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和他的社会主义杂志也出现了类似的对杜冈严厉批判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康拉

德·施米特、奥托·鲍威尔、安东·潘涅库克,路易斯·鲍丁等。

考茨基的评价本质上是正确的,但他并没有走得足够远。俄国修正主义者对正统派的批判,通常比对德国修正主义者的批判更为深刻,并且只是到20世纪后半期,马克思主义者才认识到俄国修正主义者揭露出来的许多分析性的问题。此外,俄国修正主义从一开始就对俄国正统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正如我们在这一章的第2节表明的那样,1905年之后,司徒卢威批判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提出的核心观点,在列宁政治经济学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的位置,与此同时,根据布尔加科夫对农业经济学的批判,列宁似乎修改了他的布尔什维克土地纲领。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著作更加重要。他的比例失调论为马克思主义对民粹派的停滞理论进行反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隔了一代人之后,在分析层面支持了苏联经济学家的观点,即认为通过限制消费增长而不是通过消费导致的增长来加速工业化。布哈林谴责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后来斯大林的“应用杜冈主义”,并不是没有道理(参见以下第十五章)。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经济分析,对理解俄国革命过程的动态学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在俄国历史分析中强调的那些属性,被托洛茨基作为自己“不断革命论”的核心,正是这一理论被证明最具先见之明地预测了1917年的事件(参见以上第九章和以下第十二章)。

所有这一切,很少被人们认识到。俄国的修正主义最多被视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批判者,而没有认识到它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正如我们在这一章帝1节所指出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发生的修正主义争论不那么重要,因为民粹主义被视为他们共同的敌人;其次,合法马克思主义者退出社会民主党,意味着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承认修正主义者对自己有任何的影响。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在向正统马克思主义中自己的对手提供弹药。因此,1905年之后,列宁用资产阶级转型的“普鲁士”模式对俄国现代化进行的讨论,与司徒卢威的讨论实际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激进社会主义者的圈子里,司徒卢威是不受欢迎的人,很自然的,当孟什维克的评论家质疑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经济学时,列宁无意向他们提供更多的理由。因为这一点,不可能从文本上去证明俄国修正主义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然而,即使这种影响真的不存在,但主要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中至关重要的观点被俄国修正主义者预见到,却是一个事实。

正是因为合法马克思主义同俄国正统派的决裂,加之他们的思想没有被正统派明确地认可,人们就会假设他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无足轻重的。这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在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确实同俄国马克思主义断绝了关系,在他不再是社会主义者时,也没有追随其它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他仍然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而且正是他的经济理论和他的新康德主义一起,解释了他这样做的原因。正如在第九章中所指出的,他相信“用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机器”与人类价值并不相容。然而,杜冈-巴拉诺夫斯基把它作为对资本主义必然本质的表述,他因此强调了在马克思那里可以找到的异化和拜物教的主题,而别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贬低或者完全忽视了这一主题。谴责资本主义,不是因为它行将崩溃,而是因为它违背人性。如果资本主义将来会被取代的话,其逻辑依据必然是伦理方面的,完成这种取代的手段只能是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的行动。“人类将不会把它视为盲目的、自然的经济力量带来的礼物而接受社会主义。人类必须为实现这一新的社会秩序而有意识地工作和奋斗。”社会主义不再是“科学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新形式的乌托邦,但是,这种乌托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已有所体现。

这是一个在许多方面与同时代德国的修正主义相比成果更为丰硕的观点,因为后者总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的终点。在20世纪下半叶,与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类似的思想,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都拒绝接受政治经济学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而坚持上层建筑分析。社会哲学认识论和美学来到舞台的中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青年马克思”而不是支配了第二国际的思想的“成熟马克思”,成为灵感的主要来源。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可以理所当然地宣布他自己开辟了这条道路,即使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此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一点上,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列宁分享了共同的立场。尽管是经济分析方面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的意识理论和政党组织理论将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唯意志论因素发挥到了极致。1917年革命后不久,它开始被视为“列宁主义”的真正本质,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影响,引起了对1914年之前正统理解的否定。

第十章注释:

*参考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选》(莫斯科:Progress Publishers,1974-81)的,简写为SPW加上卷数;

1、 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参见R. Kindersley, The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L.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vol.2, pp.362-73. R.Pipes, Struve: Liberal and the Left(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A.Mendel, Dilemmas of Progress in Tsarist Russi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G.Fischer, Russian Liberal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2、 J. Frankel, Vladimir Akimov on the Dilemmas of Russian Marxism, 1895-1903(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42.对经济主义更一般的说明可参见N.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London: Macmillan, 1977)vol.I,ch.6. 也可参见R. Larsson, Theories of Revolution(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1970), pp.177-95.

3、 参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

4、 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12, 204; Pipes, Struve, p.107.

5、 P. B. Struve: Kriticheskie Zametki k Voprosu ob Ekonmicheskon Razvitii Rossii (St Petersburg: I. Skorochodov, 1984).

6、 实际上,在司徒卢威的早期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修正主义思想。参见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47,124.

7、 P. B. Struve, ' Die Marxsche Theorie der Sozialen Entwicklung: ein Kritishcer Versuch ', 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politik, XIV, 1899, pp.658-704; 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31-4.

8、 A.Walicki, The Contraversy Over Capit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172ff.; G. Plekhanov, SPW, II, pp.477ff.

9、 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176.

10、 G. Plekhanov, ' A Critique of Our Critics' in SPW, II, pp.474-595.

11、 普列汉诺夫也批评了司徒卢威的康德主义,并且他还把辩证唯物主义描述为“不可攻克的堡垒”。SPW,II,p.317.

12、 在某种意义上,普列汉诺夫与孟什维克人也是如此;参见以上第八章第4节和以下第十一章。

13、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本司徒卢威的传记中明显地看出来。Pipes, Struve: Liberal on the Left, 1870-1905(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and Struve: Liberal on the Right, 1905-1944(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尽管Pipes并没有指出其相似之处。但是像其他评论家一样,Pipes似乎被描述同一过程的不同语言和司徒卢威与列宁相反的政治立场误导了。

14、 E. M. Hill and D.Mudie(eds.) Lenin Correspondence(Westport,Conn.:Hyperion Press,1973), p.91.

15、 《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7,362页。《再论实现论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16、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1892年9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4-636页。

17、 《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什么是‘人民之友’?》,第140-141页;《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第362,369, 442-443页;《评经济浪漫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156, 183-184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版, 第1-562页。《谈谈罢工》,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18、 P. Gatrell, The Tsarist Economy, 1850-1917 (London: Basford, 1986), pp.48-97.

19、 R. L. Meek (ed.) Marx and Engels on Malthu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54).

20、 参见R. Brenner, '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Past and Present, 70, 1976, p.30-75; Anderson, Passage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 (London: Verso, 1974) pp182-209.

21、 Tugan-Baranovsky, Studien zur Theorie und Geschichte der Handelskrisen in England (Jena: Fischer, 1901) p.203; L. M. Kowal, ' The Market and Business Cycle Theories of M. I. Tugan-Baranovsky',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Scienze Economiche e Commerciale, 4, 1973, p.308; S.Amato, ' Tuhan[sic] Baranovsky' s Theories of Market, Accumalation Industrilisation' in I.S. Koropeckyj(ed.) Selected Contributions of Ukrainian Scholars to Economic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15-16.

22、 《什么是“人民之友”?》,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157页;《评经济浪漫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36页;《书评:亚·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23、 类似的解释30年后在Natalie Moszkowska的著作中再度出现。

24、 K. Kautsky, ' Krisentheorien', Die Neue Zeit, XX, 1901-2, p.107; N. Bukharin, Imperialism and Accumulation of Capitalism(New York: Monthly ReviewPress, 1972).

25、 R. Hilferding,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1) pp.243, 285,420,421.

26、 R. Luxemburg,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1). Also see Luxemburg, Accumulation of Capital-An Anti-Critic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27、 M. Kalecki, 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146-55. 也可参见J. Robinson,' Introduction' in Luxemburg, Accumulation of Capitalism, pp.13-28; and P. Sweezy,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8) ch: X.

28、 Luxemburg, Accumulation of Capitalism, pp.311-26; see also Chapter 16, section II, below.

29、 对杜冈的周期理论的英文说明参见他的 ‘Periodic Industrial Crises', Annals of the Ukraini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4,pp.745-802.

30、 Tugan-Baranovsky, Studien, pp.230-1 and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des Marxismus (Leipzig: Dunker & Humblot, 1905) ch.9.

31、 与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同时提出这一点的是B. Croce, ' A Critique of the Marxian Law of the Fall in the Rate of Profit', in Croc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Karl Marx (London: Cass, 1966;文章最初发表于1899年) 。

32、 Studien, ch.7: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pp.174-85.

33、 Tugan-Baranovsky, Studien, p.212.

3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十四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十四章。Howard and 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 (Harlow, Longman, 1985)2nd edn,pp.200-5.

35、 Hill and Mudie, Letters of Lenin, p.86.

36、 参见P. Garegnani, ' Heterogeneous Capital,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ory of Distribu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7, 1970, pp.407-36.

37、 N. Okishion, ' A Mathematical Note on Marxian Theorem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91, 1963, pp.287-98; K. Shibata柴田敬预见到了置盐的观点,K. Shibata, ' On the Law of Decline in the Rate of Profit', Kyoto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 July 1934, pp.61-75 and ' On the General Profit Rate', ibid, January 1939, pp. 40-66;这种观点以一种不那么严格的方式被Moszkowska预见到了,N.Moszkowska, Das Marxsche System: ein Beitrag zu Dessen Aufbau(Berlin: Verlag Hans Robert Engelmann, 1929)ch.II,两者都要归功于L.von . Bortkiewicz, ' Value and Price in the Marxian Syste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apers ,2, pp.36-51,(第一版用德语发表于1907年) 。

38、H. Grossman, Das Akkumulations –und Zusammenbruchsgesetz des Kapitalistischen Systems (Zugleich Eine Krisentheorie) (Leipzig:C. L.Hirschfeld,1929,reprinted in 1907, Verlag Neue Kritik, Frankfurt am Main).

39、 M. I. Tugan-Baranovsky, The Russia Factory in the Nineteen Century(Homewood, Illinois: Irwin, 1970) pp.251-2; cf. Chapter 4 above.

40、 《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0-431页。《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134页;《书评 卡尔·考茨基〈伯恩施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反批判〉》,第175-185页,《我们党的纲领草案》,第186-208页;《谈谈罢工》,第251-260.

41、 R. L. Meek, Economics and Ideolog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Chapman&Hall, 1967) pp. 113-28.

42、 Howard and King, Political Economy, pp.119-23, 197-9.

43、 S. N. Bulgakov, " Trety tom ' Kapitala' k. Marksa", Russkaya Mysl, 3, 1895, p.12, 转引自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57-8.这里有一个说明令列宁担心。《书评 卡尔·考茨基〈伯恩施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反批判〉》,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44、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pp.140, 142; cf.ibid. pp.166-74.

45、 Ibid, pp.133-54.

46、 M. Tugan-Baranovsky, ' Subjektivismus und Objektivismus in der Wertlehre',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22, 1906, pp.557-64 ;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pp.154-65. 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合法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见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57-8.pp.154-72.

47、 参见上文第3章第4部分;A.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1890) Appendix I; L. Johansen, '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arginal Utilities', Economics of Planning, 3, 1963, pp.89-103; M. Morishima, Marx' s Economics: An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ch.4.

48、 N. Bukharin, ' M. I. Tugan-Baranovsky' s Theroy of value' in TheEconomic Theory of the Leisure(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pp.169-72.在反击庞巴维克时,希法亭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参见以上第三章)。

49、 V. P. Timoshenko, ' M. I. Tugan-Baranovsky and Western European Economic Thought ' Annals of the Ukrainian Academy of the Arts and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4, pp.803-23.

50、 Bukharin, Imperialism, pp.218-19.see M. C. Howard, ' Austrian Capital Theory: An Evaluation in terms of Piero Strffa' s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Metroeconomica, 32, 1980, pp.1-23.

51、 参见M. C. Howard, Profits in Economic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1983) pp.164-77.

52、 Howard, Profits, pp.143-4,153-5.

53、 Studien,p.225;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pp.186-8.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把这视为商品拜物教的另一种形式。

54、 Theoretische Grundlagen,p.190.

55、 Ibid,pp.190-206; Modern Socialism,pp.vi,14,57-62.

56、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pp.202-3.

57、 Tugan-Baranovsky, Modern Socialism, pp.57-62; D. Ricardo, '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rdo' edited by P. Sraff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 vol. VIII, p.194; Tugan-Baranovsky, ' Periodic Industrial Crises'.

58、 P. Sraffa' s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59、 K. Kautsky, Die Agrarfrage(Stuttgart: Dietz,1899).

60、 A. Hussain and K. Tribe, Marxism and Agrarian Question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81)vol.1;see also Chapter 4 above.

61、 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72-5.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134页。《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前9章,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199页。《对欧洲和俄国的土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参见《列宁全集》第5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5页;《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后3章,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244页。

62、 Kindersley, First Russian Revisionists, pp.112, 204; Pipes, Struve, vol.I, p.107;

L. I. Kowal, ' Economic Doctrines of M.I. Tugan-Baranovsky'(unpublished Ph.D.the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65) ch.IV.

63、 E. Bernstein, ' Tugan-Baranovsky' s Marx-Kritik', Dokumente des Sozialismus, Hefte für Geschichte, Urkunde und Bibliographie des Sozialismus, 5, 1905, pp.418-21; Bernstein, ' Tugan-Baranovsky als Sozialist',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28, 1909, pp.786-96.

64、 K. Kautsky, ' Krisentheorien', Die Neue Zeit,20,1901-2,pp.37-47,76-81,110-18 and 133-43; Kautsky, Verelendung und Zusammenbruch:die Neueste Phase des Revisionismus',Die Neue Zeit,26,1980,pp.540-51 and 607-12;see also Chapter 4,section III,above.

65、 C. Schmidt, ' Zur Theorie Handelkrisen und der Überproduktion', Sozialistische Monatshefte, 9, 1901, pp.669-882; O.Bauer, ' Mathematische Formeln Gegen Tugan-Baranovsky', Die Neue Zeit, 26, 1907, pp.524-35, 557-67 and 603-10; A.Pannekoek, ' Herrn Tugan-Baranovsky' s Marx-Kritik', Die Neue Zeit, 28, 1910, pp.772-83.

66、 Tugan-Baranovsky, Studien, pp.228-31. 关于新康德主义的讨论参见以上第四章。

67、 Tugan-Baranovsky, Theoretische Grundlagen,pp.236-9;see also Modern Socialism.

68、 P. Anderson,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6); L.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vol.3; D. McLellan, Marxism After Marx(London: Macmillan,1979); J. G. Merquior, Western Marxism (London: Paladin, 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