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以“通俗的论述”为副标题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没有什么原创性,列宁仅仅是对一些重要的机构和关系进行了概述,他认为在当时这些机构和关系能够勾画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特征。很多研究成果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研究的基础,这个小册子实际上只是列宁先前一些观点的系统化,先前的观点是以一种相对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从而很难进行评价(参见以下第6节)。列宁主要参考了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相对于希法亭来说,英国自由主义者J.A.霍布森的著作也影响了列宁。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只有一次顺便提及布哈林。列宁有关帝国主义的笔记,清楚地指出希法亭存在不足之处,笔记显示,在当时,只在现代资本主义独特的寄生性这一观点上,列宁受到布哈林的影响。然而,这反映的可能是《有闲阶级的经济理论》而不是《帝国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列宁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变化,实际上发生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出版之后。但是这部著作在列宁逝世后取得了经典地位,并因此掩盖了在列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它只具有第二位重要性的事实。
列宁把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时候以一种更为狭义的方式使用这一术语)视为同义语。从“纯粹的经济的概念”看,帝国主义有五个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列宁文本的大部分内容,致力于对这一定义不同方面的经验证据的论述,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以及对改良主义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创造的“工人贵族”这一信念的阐述
在列宁那里,相对清晰的地方是他对帝国主义后果的分析。尤其是他强调世界被瓜分完毕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再发生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在这一点上,他的立场比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的立场更为坚定。在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时,列宁坚持认为,20世纪早期英帝国和法帝国控制的殖民地的面积,同它们的经济实力相比较要大得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德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获得充足的市场,同时也为了确保得到原材料和保护海外投资的领域,德国被迫诉诸军事侵略以便能重新瓜分其他国家的殖民地。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列宁认为,在世界被瓜分完毕的背景下,持续的不平衡发展将动摇和平的基础。
如本章上一节看到的那样,列宁赋予这些现象的重要意义,使得他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的批评远比布哈林的批评有力。同布哈林和希法亭一样,列宁认为资本的集中化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理论上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剥削世界的可能性。与布哈林和希法亭一样,列宁也承认国际卡特尔的存在,这意味着考茨基的思想并不是没有依据85但是,列宁认为,任何超帝国主义的协定都是暂时的,因为世界经济不同部分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破坏它,并带来进一步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布哈林和列宁都否定了考茨基关于经济领土的扩张仅限于正式的农业区殖民地的观点。列宁有关资本输出目的地的资料表明,殖民地在资本输出中并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列宁明确地承认,帝国主义的统治无需正式的政治控制,兼并不必仅限于农业区,或仅限于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同时,他十分正确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他关注的中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背景下的垄断,垄断的需要可以通过一些不涉及直接的政治控制、对农业区的统治、对欧洲以外地区的殖民的方式来实现。在其他地方,列宁注意到,很多真正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段内容可能来自托洛茨基,这段内容指出了已经融入到帝国主义中的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重要性。这无疑与列宁早期著述中对“普鲁士”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的认识完全一致(参见以上第十一章),
然而,在关于垄断和帝国主义扩张对欧洲工人运动影响的问题上,列宁的分析不如布哈林。虽然他们思想实质是一致的,都源于恩格斯的思想(参见以上第一章),但列宁的分析不如布哈林缜密,这不单纯是列宁用语粗糙的问题。由于没有能接受布哈林帝国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中活跃的“主体”的观点,列宁的“经济主义”更为明显。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中,不存在“相对自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进行的斡旋,而根据布哈林的分析,某些国家的“相对自治”程度是相当高的。正如我们将要在第6节中看到的那样,两种分析中没有哪种特别令人信服,但布哈林的分析要好一些。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完成后到1917年十月之间的著述表明,列宁至少在布哈林著作具有的三个其它特征上,作出了自己的类似的判断。首先,列宁明显地接受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观点,即便是他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他承认布哈林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分析是正确的,并对布哈林的分析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扩充;最后,列宁开始认为俄国革命必须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这造成了他和他自己政党中大多数人的冲突,而且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布哈林与托洛茨基的后继者们的支持,他才能够战胜“老布尔什维克”的抵制。即使在那时,他仍然要面对由加米涅夫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右派的持续的负隅顽抗。
列宁观点转变的原因,部分地是由于他在战争开头两年所处的地位的矛盾造成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有关现代资本主义的观点同他的政治学之间存在矛盾。列宁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信念,在俄国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形式是寄生性的和反动的,它们之间的战争威胁到文明本身。78 55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巩固资本主义基础的革命,应当被视为进步的呢?此外,他的“革命失败主义”的逻辑认为,现存政权的军事失败将有助于革命。那么,无产阶级如何凭借已经开始崩溃的国家机器来确保自己的专政呢?进一步讲,正如我们在以上第十一章所看到的,列宁设想的“民主专政”将采取一种苏维埃结构,这意味着要摧毁沙皇专制的国家机器。那么,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中,我们为什么将苏维埃从“打碎”现存的国家机器——无论它的阶级本质是什么,它本身都不是苏维埃的形式——中排除掉呢?
因此,在1914年到1916年之间,列宁主义是一种高度不稳定的混合物。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好战的政权也是如此,现实的发展使列宁意识到帝国主义的概念落后于历史的发展。政府管制和中央计划的加强清楚地表明,布哈林理论中的极端主义至少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列宁的著作开始使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术语,他认为这个术语适用于最新阶段的资产阶级社会。与此同时,他认为即使是这些新的控制手段,也无法维持物质再生产。全面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对世界经济联系的破坏,使许多国家濒临破产。列宁认为,这种危机在俄国特别明显,从1917年开始,他坚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扭转向混乱状态急剧转变的局面。只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措施是不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机器,必须完全脱离资本的统治并服务于人民群众。
列宁相信,战争的进一步后果,是被剥削者在反对资本主义时变得越来越团结。不但俄国的无产阶级,而且贫困的农民和被征服的民族,都逐渐认识到未能制定出社会主义政策就停止的革命,无法满足他们最迫切的要求。在列宁看来,现代资本主义既能联合不同的财产形态,也能在被压迫阶级中建立新的团结。在帝国主义时代,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大量的小资产阶级才能够实现他们自己的利益。
列宁思想中的这种巴枯宁主义主题,融合了当时另一种产生于纯粹的思想过程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由于布哈林的国家理论与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列宁对此既感到不安又充满敌意,他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国家与革命》的发表,这部著作写于十月革命前的几个月,但是这部著作中的结论是在1917年2月沙皇专制被推翻之前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对布哈林的超越。列宁坚持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不仅必须被“打碎”,而且必须由类似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那样的大众参与的民主机构来取代它。社会主义的秩序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从上层发展而来的管理机器和从下层产生的大众的民主机构的联盟来实现。
列宁刚突破他先前理解的正统思想,他的新思想就得到明显的经验证明。苏维埃和工厂委员会在1917年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将俄国置于欧洲革命的前沿。列宁当时认为,首先在俄国出现的社会主义能够引发世界革命。作为无产阶级力量的具体化身,作为新的国际主义的大本营,通过集结革命战争的手段,俄国革命能够扩大到国际范围。这将使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因为这样的革命将剥夺英国和法国的重要剥削来源,打破战时同盟。
从而,布哈林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因素被吸收到列宁主义中。然而,这种结合是不完全的,在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两个人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列宁的观点比布哈林的观点更为具体。当他开始接受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当时最强大的法宝时,他并没有像布哈林那样,放弃与民主革命相关的“最低纲领”。相反,列宁认为后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时他坚持,“最低纲领”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正如我们在以上第十二章看到的,这也是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核心思想。那么,列宁是在布哈林的影响下,成了另一个托洛茨基主义者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