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布尔什维克政治经济的评价

对布尔什维克政治经济的评价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对1917年俄国实际形势的评价极其准确。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家们正确地找到了危机的根源,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的本质,世界经济不但融合为一体,而且发生十分危险的分裂。然而,尽管布尔什维克的结论基本上符合实情,但他们得出结论时使用的经济理论不太可靠。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倒是托洛茨基对当时事件的分析,由于忽略了与“政治”相关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显得不足。

列宁对1917年俄国实际形势的评价极其准确。二月革命呈现出一种旨在加强“防御主义”的“沙文主义革命”的特征,他早就认为这是可能的100 555;孟什维克的调和主义政策证明,把他们看作机会主义者是正确的101 555;而且由于群众及他们在政府中的领导人和苏维埃有不同的目标,如列宁预计的国内危机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形下,列宁主张,唯一的选择要么是右翼军事专政,要么是为“和平、面包和土地”103 555进行进一步的革命。由于难以和其他社会主义政党进行合作,革命只能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继续推进(参见以上第八章)

早在1914年,列宁就提出,理解国际关系的宽广视角具有其合理的内核。正如以上第十一章所注意到的,存在着制约国际“秩序”形成的结构性难题;“大国”有其帝国主义目标,由此导致战争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沃土。自1914年以来的30年,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系列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家们正确地找到了危机的根源,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的本质,世界经济不但融合为一体,而且发生十分危险的分裂。

然而,尽管布尔什维克的结论基本上符合实情,但他们得出结论时使用的经济理论不太可靠。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表达的观点,招致了蜂拥而至的批评。考虑到列宁借鉴了希法亭的观点,另外他的结论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有类似之处,所以,这些负面评价大部分也适用于他们的作品。当然,这四个理论家都存在重要的缺陷,但是,在许多批评者提出的所谓“缺陷”中,很多实际上是错误的。对列宁的批评尤为如此,批评家们往往要么没有将他有关帝国主义的著述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要么未能对这些著作中存有歧义的地方给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这些错误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规范的学术实践被中止了,这种中止在评价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时是不能被宽恕的。

由于对“政治学”的相对独立性、对民族主义没有给予以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列宁在理解国际关系时的分析,是一种粗糙的经济主义。此外,批评者还认为, 19世纪后期,殖民化和资本输出是由不同国家各自的武力决定的。经济动机在领土兼并中往往不重要,而且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落后于对其他地区的资本输出。还有人认为,消费不足不是资本国际化的推动力,垄断也不是,因为英国作为最庞大的帝国,它的垄断最不发达。5最后,有些批评者宣称,根据列宁的观点,20世纪后半叶的去殖民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当是灾难性的。

所有这些批评,都没有对列宁实际阐述的内容给予足够重视,相反,将焦点集中在反驳被建构出来的对列宁思想的刻板印象上。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接受,必然地证明了他在《帝国主义论》中表达的观点。尤其是,这意味着政治学和经济学在他的视角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同布哈林是一样的。即便如此,列宁坚持认为,“政治”因素在理解帝国主义现象时是十分重要的,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列宁一直这么认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倒是托洛茨基对当时事件的分析,由于忽略了与“政治”相关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显得不足。列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但是他从没有否认被压迫族群的“民族主义”战争的重要性;他的确认识到,1914年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 对布哈林低估了被征服民族的民族情绪重要性的指责,可能是有充分根据的,但是,这是一种列宁本人也多次作过的批评。布哈林和列宁都指出了自由—民主规范,在先进资本主义地区的减弱,而重新强调了前资本主义价值的重要性。

列宁和布哈林都没有提出帝国主义兼并的一般理论,更不用说国际关系的一般理论。他们关注的是他们各自理解的资本主义特定的历史阶段,列宁明确地将其追溯至20世纪初。由于认识到“帝国”在历史上无处不在,115 555他们的理论中丝毫没有提到19世纪的殖民化能够单独用“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经济动机来解释。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尽管不是很清楚,但无论如何还是在于资本的垄断化,而不在于工人阶级的消费不足,后一点是霍布森(而不是列宁)强调的。

列宁和布哈林都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寻求的控制,并不总是需要通过正式的殖民化来实现。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兼并目标和他们对国外的投资,也并不只限于欧洲以外的地区。列宁批评考茨基和卢森堡将帝国主义的扩张等同于对外围地区的殖民化。他专心于解释已经被“瓜分”完毕的世界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没有对世界是怎样被瓜分的进行说明。列宁坚持认为,导致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不是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历史牵涉到的力量,不同于在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占支配地位的力量。在这一点上,他与布哈林有极大的不同,但是布哈林强调了现代资本主义下发展起来的新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竞争形式。托洛茨基甚至没有从事明确的经济学研究;他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再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之内(参见以上第十二章)。这三个理论家视角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具有希法亭著作中有的欧洲中心论的特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它们与欧洲战争的联系,以及在列宁看来的欧洲民族运动在革命中的重要意义,都应该加以强调。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才开始发展以强调外围为特征的后来的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和布哈林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否认殖民地对城市中心的生存是绝对必要的。大国需要对全世界的开发区进行垄断控制;如果去殖民化没有威胁到这种控制,就没有理由期盼资本主义的消亡。而且正如已注意到的,列宁和布哈林都认识到经济控制是比正式的殖民统治更具一般性的范畴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与《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的前面几章,都不怎么关注相对抽象的理论。正如后者被用于为经验研究提供指南一样,种种迹象表明,列宁是用类似的方式构思了他的“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理论。他使用世界经济的术语对帝国主义作了五个方面的定义,他对不平衡发展的接受,意味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可以在不同国家的集团中找到。比如,根据列宁的理论,德国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恰恰是因为它缺少其它现代性的因素。相反的主张似乎是:英国竞争性资本主义的存在,可能是因为帝国为它提供了更大的市场。

所有这些虽然都反映出不能轻易地接受对列宁政治经济学的批评,但它们也指出了列宁的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列宁关注的帝国主义的各种因素,从理论上看仅仅是被松散地联系在一起。明显的错误几乎没有,通常也很难找到错误的陈述。这一特征对托洛茨基而言更为真实,他的帝国主义经济学从未以任何形式被详细地阐述过。布哈林更是如此,但是正如我们已经在本章第2节看到的那样,这是以忽视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夸大经济管理的发达形式为代价的,列宁对这种缺陷作过批评。

尽管如此,依然可以对列宁和布哈林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异议。最明显的是,他们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是极其肤浅的。布哈林的分析事实上是自相矛盾的:他相信世界市场使工资、价格和利润率发生均等化,与此同时声称,民族国家经济中的竞争已经被消除。列宁没有能将帝国主义的不同特征清晰地联系起来,对资本输出背后力量的分析尤其模糊。他们都没有考虑在把垄断与超额利润联系起来时明显存在的问题。他们从来没有问过,在给定的工资水平和技术变动率下,垄断是如何提高总的剩余价值的,更别说回答这一问题了。这一缺陷在布哈林那里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与列宁不同,将国家垄断视为完全的垄断,缺乏对利润从竞争性部门转出的理解。简言之,无论是列宁还是布哈林,都没有提出一个适用于垄断资本主义的价格和工资理论。

这削弱了他们有关“工人贵族”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工人贵族”是工人阶级改良主义在经济方面的中坚力量。关于帝国主义剥削和议会参与有利于工人阶级融入资本主义的这种一般性观点,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断言只有少数工人运动受到这种融入过程的深刻影响,对这种融入的机制也没有能够详细说明;假设无产阶级群众革命的完整性没有发生变化。事实上,列宁在分析俄国的现状时是自相矛盾的,他坚持认为高工资的钢铁工人最具抗争性,贫穷的纺织技工是最不具革命性的。而且他从来没有解释过“工人贵族”的主题是如何与孟什维克的流亡者联系起来的,孟什维克的流亡者和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官僚主义者持类似的防御主义立场,他也从未解释过这一理论是如何与他早期的,与此不同的有关无产阶级的调和主义的言论联系起来。

存在的问题还有,布尔什维克认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带来的政治上的可能性的思想是存在矛盾的。无论是布哈林还是列宁,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实施的集权式的经济控制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分权概念之间的联系。“打碎”现有国家机器的观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直接的民主机构取代现有的国家机器和利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来的等级控制机制,都是存在困难的。用官僚手段管理经济可能会受到地方选举机构的监督,但是把管理从属于大众的控制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它与官僚组织的本质相冲突。类似的矛盾也出现在1917年列宁对政党进行的分析中。后来,像1905年那样,列宁抛弃了《怎么办》中的模式,并且向在布尔什维克纲领后摇摆的革命群众敞开了党的大门。如何使“先锋主义”与这一实践活动相一致,列宁的任何著述中都没有正视这一问题。

列宁也没有正视在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政治体制中,农村经济如何与城市中心的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在打碎现有的国家政权后,在消灭了地主和榨取农村的剩余价值并最终养活了城市的金融资本家后,列宁需要找到替代物。他认识到俄国的工业处于一种行将崩溃的状态,而且农村的生产者将会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实现对农业的经济控制,所以问题无疑是明显的。然而,总的来说,他太急于解释农民因客观条件产生的需要,他相信这种需要已经为所有被压迫的人奠定了新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托洛茨基至少一直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存在着时代的差异。此外,他的不平衡和综合发展概念,指出了布哈林和列宁的经济理论中存在的重要缺陷。同希法亭一样,他们把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作为他们分析的出发点。但德国“独特”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在其他地方无法被复制的新特征,包括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一定基础上的联合,这种基础在布尔什维克理论家看来,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可以依靠的(参见以上第五章和第十二章)。列宁注意到,德国资本主义有着独特的特征,但他错误地以为,这些特征是更为“先进”的属性、而不具特定国家的属性。布哈林和列宁都认为,战时紧急状态下产生的集权式的经济控制,仅仅是在所有条件下都在有力地发挥作用的长期趋势的加速发展。因此,他们过分地强调了国家资本主义普遍的重要性和持久性。

从他们的视角看,发生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是地方性的,这种特定的缺陷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任何和平时期国家经济作用的下降都不过是短暂的插曲,当战争再次爆发时则相反。从布哈林和列宁对资本主义潜在适应性的正常感觉来看,这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出发点。像托洛茨基一样(参见以上第十二章),他们偶尔也关注“超帝国主义”的可能性:单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支配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打破了其他的殖民帝国,从而削弱了垄断影响的领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对待这一点,而是继续强调一再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性。这样,他们就无法预测20世纪后半叶美国霸权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长期和平。当然,这本身也有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民族资本主义在继续不平衡地发展,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和扮演全球警察角色的成本的上升,美国的支配地位被逐渐削弱。只有在这种非常有限的意义上,列宁的观点才能被证明是经的住考验的。

第十三章注释:

1、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2、 参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注释第41。

3、 参见《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12-19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大会》,第163-169页;《关注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第297-303页;《俄国的战败和革命危机》,《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5页;《几个要点》,第53-56页。《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68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世界政治中的转变》,第341-349页;《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17年3月4日(17日)的提纲草稿》,第1-7页。

4、 参见《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12-19页;《社会党国际的状况和任务》,第40-46页;《一个德国人对战争的评论》,第96-97页;《以后怎么办?》,第113-120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大会》,第163-16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关注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第297-303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状况》,第304-309页;《社会主义与战争》,第319-363页。《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给波里斯·苏瓦林的公开信》,《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312页。

5、 N. K.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of Lenin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60) p. 277.

6、 参见《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

7、 参见《社会党国际的状况和任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6页;《死去的沙文主义和活着的社会主义》,第100-107页;《以后怎么办?》,第113-120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大会》,第163-16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左派社会民主党为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准备的决议草案》,第294-296页; 《1915年9月5-8日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上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2页;《用国际主义词句掩盖社会沙文主义政策》,第131-139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8、 R. Hilferding,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

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10、 布哈林的重要著作是于1914年秋完成的《有闲阶级的经济理论》(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11、 Bukharin, Economic Theory, pp. 15-58.

12、 M. C. Howard and J. E. 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 (Harlow: Longman. 1985) 2nd edn, p. 37.

13、 Bukharin, Economic Theory, p. 31; M. C. Howard, Profits in Economic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1983) pp. 103- 10.

14、 R L. Meek, Economics and Ideolog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Chapman & Hall, 1967) pp. 51, 74:J. E. King, ' Marx as a Historian of Economic Thought',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1, 1979, pp. 382-94.

15、 Bukharin, Economic Theory, pp. 9-11.

16、 N. I. Bukharin. imperialism and World Economy (London: Merlin, l972).

17、 Ibid. pp. 18, 22, 25, 39, 40, 46; N. I.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on theState and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Nottingham: Spokesman, 1982) p. 27.这些选集,包括布哈林1915年到1929年间的著作,本章的参考书目主要是他1917年之前的文章。

18、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36, 87, 88.

19、 Ibid. pp. 27, 54; Selected Writings, p. 23.

20、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04, 168, 169.

21、 Ibid. pp. 29, 30, 33, 45, 84, 90, 96, 97, 102, 103.

22、 Ibid. pp. 17- 28, 39, 40, 52, 53, 80.

23、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18, 22, 27.

24、 Rukharin, Imperialism, pp. 87, 100-4, 109, 122, 123.

25、 列宁将克劳塞维茨的格言视为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实质。参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7页。

26、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73, 108. 118.

27、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7, 16, 17, 27, 31.

28、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44. 147, 149, 153; Selected Writings, p.19.

29、 Selected Writings, pp 17, 25.

30、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10ff, 125-8, 153ff.

31、 M.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New York: Holmes & Meier, 1985) p. 58.

32、 Ibid. pp. 53-4; M. Sawer, ' The Genesis of State and Revolution' Socialism Register, 1977, pp. 215-16;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 30.

33、 Selected Writings, pp. 19, 26.

34、 Bukharm, Imperialism, pp. 161ff.

35、 Ibid. pp.79. 161ff.

36、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19, 16; Imperialism, pp. 158-9,161ff.

37、 S. Cohen, Bukharin and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26-7.

38、 Bukharin, Economic Theory, p. 16; Imperialism, pp. 73, 133; Selected Writings,

p. 32.

39、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3, 60, 63, 74, 120, 134, 138, 142. 143.

40、 Bukharin, Economic Theory, pp. 46-7; Imperialism, pp. 19, 27, 39, 64, 74, 80. 132;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pp. 50-3, 68-9.

41、 Bukharin, Imperialis, p. 27.

42、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p. 27.

43、 Ibid. pp. 15, 31-2.

44、 Sawer, ' Genesis of State', pp. 209-14: D. A. Smart (ed.) Pannekoek and Gorter' s Marxism (London: Pluto Press, 1978).

45、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6-37.

46、 Bukharin, Imperialism, p. 10: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pp. 50-3, 68-9; R. B Day, ' The New Leviathan' in 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1-lⅱ

47、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69, 76-9, 87, 113, 115, 128, 132, 137, 153; Selected Writings, p. 22; Economic Theory, p. 18.

48、 《为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写的序言》,《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145页。

4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50、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51、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 332; 也可参见‘Lcnins Remarks' to N. I. Bukharin, Econom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New York: Bergman. 1971) contained in that work on pp. 211-24.

52、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203页。

53、 《青年国际》,《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91页。Sawer,' Genesis of State' p. 215f; Cohen, Bukharin, pp. 39-41.

54、 参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63页。《论正在产生的‘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倾向’》,《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107页;《对彼·基辅斯基(尤·皮达可夫)〈无产阶级和金融资本时代的“民族自决权”〉一文的回答》,第108-114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第115-170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H. Gankin and H.H. Fisher. The Bolsheviks and the World W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p. 213-56; Cohen, Buharin, pp. 13, 15, 23-4, 35-8, 56;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pp. 54-5; Sawer, ' Genesis of State', pp. 214-15; N.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 vol. I (London: Macmillan, 1977), p. 298 ibid vol. II (London: Macmillan, I981) p. 64; T. Cliff. Lenin (London: Pluto, 1976) vol. II, pp. 51-2.

55、 Harding, I, pp. 249-281.

56、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也可参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277页。

57、 参见《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3页和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p. 322ff.

58、 J. A. Hobson, Imperialism (London: Allen & Unwin, 1938) (first published in 1902). For an outline of Hobson' s views see J. E. King, Economic Exiles(London: Macmillan, 1988) ch. 6.

5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60、 也可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61、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62、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63、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也可参见参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277页。《意大利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8页;《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第102-116页。

64、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也可参见《以后怎么办?》,《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20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大会》,第163-16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社会主义与战争》,第319-363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位法裔社会党人诚实的呼声》,第10-18页;《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第102-116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第69-85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2页。

65、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66、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55页。

67、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也可参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327页。

68、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6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70、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08-9, 121, 141.

71、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55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72、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7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论单独媾和》,第192-200页;《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和平主义》,第223-226页;《告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和各国社会党书的提纲草案》,第255-267页;《世界政治中的转变》,第341-349页;《保卫中立》,第361-632页;《远方来信(第四封信 如何实现和平?)》,《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52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73、 参见《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欧洲大战和国际社会主义》,第8-11页;《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12-1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85页。《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 第一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农业》,《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238页;《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第254-268页;《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第1-15页;《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第16-57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5页;《论单独媾和》,第192-200页;《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论修改党纲》,第362页。

74、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也可参见《以后怎么办?》,《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20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大会》,第163-169页;《第二国际的破产》,第223-277页;《社会主义与战争》,第319-363页;《一位法裔社会党人诚实的呼声》,《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8页;《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第102-116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位法裔社会党人诚实的呼声》,第10-18页;《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第117-130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第69-85页。

75、 在其他的作品中,列宁的评论中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观点,参见以下第6节。

76、 A. Rabinowitch. The Bolsheviks Come to Power: the Revolution of 1917 in Petrograd (New York: Norton, 1978).

77、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78、 比如参见参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95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页。

79、 A. Gjllie, '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the Plan', in J. Anderson (ed.) The rise of the Modern State (Brighton: Wheatsheaf, 1986) pp 172-6.

80、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对彼·基辅斯基(尤·皮达可夫)《无产阶级和金融资本时代的‘民族自决权’》一文的回答》,第108-114页;《告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和各国社会党书的提纲草案》,第255-267页;《致拥护反战斗争及其同投靠本国政府的社会党人斗争的工人》,第278-286页;《保卫中立》,第361-632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446页;《修改党纲的材料》,第472-493页;《战争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100页;《经济破坏和无产阶级同它的斗争》,《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225页;《实施社会主义,还是揭露盗窃国库的行为》,第286-288页;《政论家札记(农民和工人)》,《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112页;《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第181-225页;《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81、 《远方来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7页。《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文献》,第235-263页;《真诚的护国主义的内容表露出来了》,第314-316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第339-446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决议的引言》,第447-450页;《论坚强的革命政权》,《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9页;《经济破坏迫在眉睫》,第74-76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消失了吗?》,第127-130页;《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第136-156页;《关于同经济破坏作斗争的几项经济措施的决议》,第163-165页;《资本家在嘲弄人民》,第201-204页。《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264页;《经济破坏和无产阶级同它的斗争》,第232-234页; 《执政和负责的党》,第328-330页;《危机日益临近,经济破坏日益严重》,第370-372页;《政论家札记》,《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129页;《论妥协》,第130-136页;《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第181-225页;《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第158-165页;《寄语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122页; G. Garvy, ' The Origins of Lenin' s Views on the Role of Banks i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History o f Political Economy, 4, 1972, pp. 252-64.

82、 《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瑞士社会民主党内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任务》,第204-215页。《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264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Cliff,Lenin ,p56, 220ff;A. Brewer,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 pp. 90, 97; A. G. Meyer, Leninism (New York: Praeger, 1962) pp. 29, 47, 115, 126-9; V. Kiernan, Marxism and Imperial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4) pp 8-9, 46-8.

83、 This is traced by Sawer, ' Genesis of State'. See also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 vol. II, pp. 92-141; Cohen, Bukharin, pp. 42-3; Haynes, Nikolai Bukharin, pp. 26-7.

84、 《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

85、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Garvy, ' Origins' .

86、 《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63页。参见《不应当怎样写决议》,《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7-108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第120-154页;《俄国革命的长处和弱点》,第186-195页;《孟什维克的策略纲领》,第221-236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关于战争问题的根本原则》,第243-252页;《关于1905年革命的报告》,第313-333页;《远方来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7页;《告被俘同志书》,第77-83页;《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第84-93页。《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170页;《路易·勃朗主义》,第127-130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第150-18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文献》,第235-263页;《一个根本问题(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的社会党人是怎样谈论的)》,第298-302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第339-446页;《必将到来的灾难和不讲分寸的诺言》,《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109页;《资本家是怎样吓唬人民的?》,第120-122页;《论‘擅自夺取’土地(‘社会革命党人’的糟糕论据)》,第131-135页。《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264页;《谈谈实质性论战的好处》,第281-282页;《波拿巴主义的开始》,《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9页;《论妥协》,第130-136页;《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第181-225页;《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布尔什维克能保住国家政权吗?》,第282-331页。 Krupskaya, Reminiscence, p.335.

87、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170页;

88、 I. Deutscher, The Prophet Arm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pp.256-9; Cliff, Lenin, pp. 124, 132, 135.

89、 Meyer, Leninism, p 170; B Knei-Paz,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Lenin Trortsk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172; M. Lowy, The Political of Combined and Uneven Development (London: Verso, 1981) pp. 61-4; D Hallas, Trortsky ' s Marxism (London: Bookmarks, 1984) p. 17; E. Mande Trortsky(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9) p. 20.

90、 《论革命的两条路线》,《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3-99页。《齐赫泽党团及其作用》,《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300页。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 vol II,p. 75; T. Cliff, Lenin (London: Pluto, 1975) vol. I, p. 207.

91、 《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70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446页;《论策略书》,第135-149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堡委员会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197页。

92、 Rabinowitch, The Bolsheviks.

93、 《论策略书》,《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149页;《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第189-204页;《战争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100页;《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

94、 参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63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446页;也可参见《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96页。《在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2月9日)》,《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348页。参见《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的讲话》,《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在全俄服装工业工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324页。《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6-7月)》,《列宁全集》第42卷,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全集》第43卷,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392页。

95、 《社会党国际的状况和任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6页;《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第47-95页;《论革命的两条路线》,《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3-99页。《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 第一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农业》,《列宁全集》第27卷,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238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18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文献》,第235-263页;《农民代表大会》,第268-27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临时政府1917年4月18日(5月1日)的照会引起的危机的决议》,第290-291页;《一个根本问题(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的社会党人是怎样谈论的)》,第298-302页;《真诚的护国主义的内容表露出来了》,第314-316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第339-446页;《给全俄农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信》,《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5页;《我党在革命前就战争问题发表过哪些声明》,第71-72页;《战争与革命》,第77-100页;《论‘擅自夺取’土地(‘社会革命党人’的糟糕论据)》,第131-135页。《三次危机》,《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412页;《论立宪幻想》,《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2页; 《政论家札记(农民和工人)》,第104-112页;《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第181-225页;《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页;《革命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57页;《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第166-180页;《布尔什维克能保住国家政权吗?》,第282-331页;《论修改党纲》,第344-372页;《给同志们的信》,第390-410页;《社会革命党对农民的又一次欺骗》,第420-425页。 Krupskaya, Rerminiscences, pp.117-19, 390ff; Garvy, ' Origins’.也可参见注释第82。

96、 《危机成熟了》,《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7-278页;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p. 341ff.

97、 《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368页;《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68页。《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第86-97页;《关于1905年革命的报告》,第313-333页。

98、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

99、 有关这个问题重点参考Rabinowitch, The Bolsheviks.

100、 《几个要点(编辑部的话)》,《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6页;《真正的国际主义者:考茨基、阿克雪里罗得、马尔托夫》,第57-63页。《远方来信》,《列宁全集》第29卷,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7页。《我党在革命前就战争问题发表过哪些声明》,《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2页。

101、 《布尔什维克能保住国家政权吗?》,《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331页。 M. Liebman, Leninism Under Lenin (London: Merlin, 1975) pp. 164, 173; O. Radkey, The Agrarian Foes of Bolshev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8); J. D. Basil, The Mensheviks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7 (Columbus, Ohio: Slavica Publishers, 1983).

102、 《1917年3月4日(17日)的提纲草稿?》,《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远方来信》,第9-57页。

103、 《波拿巴主义的开始》,《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9页;《革命的教训》,第50-65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6日(29日)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389页; Liebman, Leninism, pp. 167, 174.

104、 Rahinowitch, The Bolsleviks; Liebman, Leninism.

105、 L. G. Churchward研究了学术性不足的情况,参见L. G. Churchward, '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Lenin' s Imperilism'.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V. 1959, pp. 76-83, and E. Stokes, '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Expansion and the Attack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mperialism: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Historical Journa, XII, 1969, pp. 285-301.

106、 J. A. Schurnpeter, 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es (New York: Kelly, 1951); Kiernan, Marxism, pp. 17, 27, 54, 93.

107、 K. E. Boulding and T. Mukerjee (eds) Economic Imperili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B. Warren, Imperialism: Pioneer of Capita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80); D. K. Fieldhouse, The Theory of capitalism imperialism (London: Longrnans, 1967); 也可参见Stokes. '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Expansion'.

108、 Boulding and Mukerjee, Economic Imperialism.

109、 G. Lichtheirn, Imperialism (London: Allen Lane, 1971) p. 115.

110、 参见注释第72和73; Churchward, '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pp. 78 -9, 82; Stokes, '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Expansion', pp. 291ff, Lenin made clear that hi imperialism was confined to economic analysis; 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111、 尤其是参见L.Trostky, The Bolsheviks and World Peace (Westport,Conn: Hyperion, 1973; written in 1941.

112、 《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277页。《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 第一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农业》,《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238页;《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113、 参见注释第54.

114、 参见注释第73和Bukharin, Selected Writings, pp. 6-37.

115、 《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12f, 119.

116、 《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70页; Stokes, '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Expansion', pp. 288-9,

117、 参见注释第71、72..

118、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5页。J. P. Nettl, Rosa Luxembur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vol. II, p. 533.

11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

120、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121、 参见《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112页;《打着别人的旗帜》,第134-155页;《论单独媾和》,《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200页;《论修改党纲》,《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72页; Trotsky, The Bolsheviks: Stokes, '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Expansion', pp. 299-300.

122、 L. Trotsky.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 (New York: Merit, 1969); S. Heitman,' Between Lenin and Stalin: Nikolai Bukharin' in L. Lahedz (ed.) Revisionnism(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pp. 77-90.

123、 《战争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100页;

124、 《关于1905年革命的报告》,《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333页;

125、 《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走上直路》,《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论目前思想混乱的某些根源》,《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41页;《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9页;《论调和分子或道德高尚的人的新派别》,第334-354页。《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339页;《问题的症结》,《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5页;《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277页。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11 Liebman, Leninism, pp. 30, 71.

126、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 vol. 1. pp. 230-45; Harding,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 vol. II, pp. 84-141; Cliff, Lenin vol. I, pp. 168ff, 232; Cliff,Lenin, vol. II, pp. 157-60; Liebman, Leninism, pp. 45, 85ff, 148, 191-209; R. Miliband, 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 (London: Verso, 1983) pp. l54- 66.

127、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446页。

128、 Bukharin, Imperialism, pp. 13, 120, 139, 144-5;《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13页。《告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和各国社会党书的提纲草案》,《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267页;

129、 B. Rowthorn, Capitalism, conflict and Inflation (London: Lawrence& hart, 1980) pp. 48-78: E. Mandel, Europe Versus America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0); E. A. Brett. The World Economy since the War (London: Macmillan, 1985); P. Armstrong, A. Glyn. and J. Harrison, Capitalism Since World War 11 (London: Fontana, 1984); N. Harris, The End of the Third World(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