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墨索里尼“赖账”溜走和乘机向法国捅刀

墨索里尼“赖账”溜走和乘机向法国捅刀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墨索里尼想投机。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对此评论说:“墨索里尼不愿意让德国人,也不愿意让意大利人,把他看作是赖赌账而溜走的人”。而在头天晚上,墨索里尼已偷偷通知英法:“意大利政府已做出决定,意大利不会同英国和法国作战。”最后墨索里尼答应支持希特勒。墨索里尼为了入侵法国,投入32个师。

希特勒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位以老大自居的意大利独裁者的态度如何呢?在入侵波兰以前,墨索里尼害怕德国“元首”把他拖入一场他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战争中去。1939年8月6日,他与齐亚诺讨论形势时的谈话清楚地反映出他的忧虑。他认为,“跟着德国人,我们就会走向战争……但我们的黄金储备已近枯竭,钢铁储备也将耗尽,远未完成在独裁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准备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参战,“胜利的可能性只有50豫”。

相反,希特勒则竭力想要拖着墨索里尼一起走向战争。他决定把发动战争的意图向墨索里尼“摊牌”。入侵波兰前的一个星期,希特勒向其三军头目动员时说:“首先,是两个人的因素:我自己这个人和墨索里尼这个人。一切决定于我,决定于我的存在,原因就在于我的政治才能……但是,任何时候我都可能被一个罪犯或者一个疯子干掉。第二个个人因素是意大利领袖。他的存在也是决定性的。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意大利对这个联盟的忠诚就不再靠得住了……因此,最好现在就摊牌。”

法西斯独裁者都具有一种赌徒的心理,墨索里尼也如此。当他探知德国马上要入侵波兰时,心情矛盾,踌躇再三。一方面,他害怕盲目跟着德国“元首”走将导致和英法的正面冲突,而意大利的困境不容许他这么做;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德国人可能独占一桩便宜的好买卖,因为英法也许像对待苏台德问题一样,可能再次向希特勒屈服,坐视波兰的灭亡;再有一点,他还担心背离德国人会损害他的“高大形象”,因为德意签订《钢铁同盟》才不久,如果他在战争面前显得畏缩不前,那么他在舆论和法西斯党徒面前岂不显得胆怯?“爬上两千米高的云层也是枉然。也许我们离天上的上帝近了,可是我们离凡人肯定远了”。墨索里尼这句话反映了他当时进退两难的困境。

怎么办呢?墨索里尼想投机。他对齐亚诺说:“民主国家(指英法)做出让步虽有困难,但仍有可能。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宜捍卫德国,因为我们也须获得自己的一份战利品。因此,有必要寻求一项适合下列条件的解决方案:1.如果民主国家进攻,我们应能‘体面地’摆脱德国人;2.如果民主国家一味忍让而不反击,我们则应借此机会和贝尔格莱德清算总账”。所谓“和贝尔格莱德清算总账”,就是乘机捞一把,入侵南斯拉夫。这段独白活灵活现地道出了侵略者欺软怕硬、投机取巧的虚弱本性。

实施“白色方案”的日子就在眼前,希特勒发现意大利“领袖”发生动摇,十分着急,只好一味迁就他,千方百计想继续把他拴住。8月26日,墨索里尼给希特勒去信说:“在这行动的时刻,我出于非我力所能及的原因而不能给您真正的支援,此种心情,阁下当可想见。”

在关键的时刻拆台,非同小可。第二天,即8月27日,希特勒复信恳求说:“先决条件是意大利不应使外人知道他所打算采取的态度,至少在战争开始以前应当如此。因此我诚恳地请求您的报纸和其他手段在心理上支持我们的斗争。我还要请求您,领袖,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在军事上采取示威性措施,至少要牵制一部分英法军队;即使不能如此,无论如何也要使他们狐疑不定。”希特勒的请求并未奏效,但他也回绝了墨索里尼想再次当调停人的企图。

纳粹军队全面入侵波兰的当天清晨,墨索里尼给意大利驻柏林的大使打电话,嘱他立刻去见希特勒,要求德国“元首”马上给自己发份电报来,解除他对《钢铁同盟》所承担的义务,要不然意大利将面临英法大军进击的危险。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对此评论说:“墨索里尼不愿意让德国人,也不愿意让意大利人,把他看作是赖赌账而溜走的人”。

希特勒无可奈何,只好满足意大利这位不忠诚的盟友的请求,回答说德国“不需要从意大利获得军事援助”。而在头天晚上,墨索里尼已偷偷通知英法:“意大利政府已做出决定,意大利不会同英国和法国作战。”这一步是背着希特勒干的。在希特勒挑起战争的关键时刻,墨索里尼就这样地溜走了。他宣布意大利采取“非战”态度,妄想两面讨好。但希特勒料定这种“非战”态度是不能持久的,最终这位“小伙伴”还是要和自己走到一块来的。

自开战以来,墨索里尼的这种“非战”态度,一时倒给意大利“结出了硕果”,因为英法高兴,争着向意大利厂商大批订货,在经济上“予以诱导”。希特勒心里十分恼火,知道这位盟友在投机,但从他称霸欧洲的全局来看,他需要拉住这个“小伙伴”,必要时只得委曲求全。1940年3月8日。他给墨索里尼送去一封长信,向他透露说,德国马上要闪击西欧,劝他参战。信上说:“领袖,我认为,这次战争的结果无疑也将决定意大利的命运……你终有一天会面对今天与德国作战的这些敌人的……我也看到了我们两国的、两国人民的、我们革命的和我们制度的命运,都已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墨索里尼看了希特勒的信,有些飘飘然了,开始动心了,但他仍想再观望一下。10天后,希特勒又在意大利边境车站会见墨索里尼,进一步做他的工作。最后墨索里尼答应支持希特勒。因为他担心再犹豫下去,意大利可能“降格为欧洲政治足球联赛中的乙级队了”。

6月6日,德军143个师的兵力沿着法国北部400英里的战线,像潮水般的涌向法国中部。巴黎指日可下。意大利趁火打劫。6月10日,齐亚诺召见法国大使弗朗索瓦·庞塞,一见面就说:“你可能已知道请你来的原因。”庞塞回答说:“纵然我并不聪慧过人,但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一击是对一个已经倒下的人再捅一刀。”同一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威尼齐亚宫的阳台上发表宣战演说。他挺胸腆肚,神气十足,但听众反应极为冷淡。齐亚诺目睹此情此景,哀叹“悲伤之至”。

墨索里尼为了入侵法国,投入32个师。从背后攻击已溃败的法国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光彩,然而数十万意军居然还被6个师的法军顶住了。而且就在这时,贝当政府向德国求和,希特勒叫墨索里尼立刻前去商谈法国投降的条件。墨索里尼想捞点“战绩”再谈的如意算盘便落了空。

墨索里尼自己没有一点“资本”,但胃口却很大:竞异想天开地想占领整个法国领土并要法国舰队投降。希特勒有自己的盘算,他担心对法国逼得太紧,法国舰队可能倒向英国,而海上力量是德国的最薄弱的一环。因此他主张对法国的停战条件宜宽些,同意贝当在维希这小地方维持一个卖国政府,特别对法国舰队更要慎重。仗是希特勒打赢的,一切当然都得希特勒说了算。墨索里尼自知这次“胜利者”的角色是希特勒赐予的,自己缺乏讨价还价的资本,只好一切依着德国“元首”的意志办事。

在同法签订的实质性的条款上,意大利独裁者未能坚持一条,但在外交形式上他还想争点面子,要求和德国盟友一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法国人签订停战协定,与德国“元首”平等地分享“胜利者”的“荣誉”。不料,希特勒一口拒绝。这使墨索里尼十分伤心。他看出,“主要是希特勒认为,在法国人面前,意大利人不能同德国人平起平坐”。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耀武扬威地来到贡比涅转了一圈,似乎报了1918年的一箭之仇。接着德法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6月23日,法国代表团再飞赴罗马,于次日签置“法意停战协定”。墨索里尼认为自己丢了脸,满腹怨恨,因此未出席这个签字仪式。他在希特勒面前忍气吞声,在国内就拿部下出气,大骂法西斯军队不争气。他说:“我缺的是材料。就连米开朗基罗也需要大理石才能雕塑。如果他只有泥土,他至多也不过是个陶工。一个在16世纪当中一直是铁砧的民族在几年之内是成不了铁锤的”。墨索里尼当然不可能了解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缺乏战斗力的原因所在,他哪里知道,他大丢其脸的事还在后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