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苏联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事。在《我的奋斗》中,他疯狂地叫嚷:“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名单中划掉。”囊括西欧大陆后,他就把视线移到东方。法国投降后不几天,即1940年6月30日,希特勒提醒他的将领们说:“眼睛必须盯着东方”,“英国的投降将解除我们东进的后顾之忧”。为了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迫使英国投降,7月16日,希特勒发布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然而,不到一个星期,即7月21日,他就指示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具体研究对苏作战问题;再过10天,即7月31日,他在秘密军事会议上做出决定:“俄国必须在1941年春予以消灭。”8月1日,德军参谋总部着手制订入侵苏联的作战方案。12月18日,希特勒最后审定、批准了该入侵方案,并签署了第21号作战令,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
与此同时,希特勒相应地在外交上也为其侵苏战争做了准备。1940年9月27日,他拉拢意大利、日本,签订了法西斯三国的同盟条约,亦称《三国轴心协定》。该条约规定:德意两国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权,日本则承认并尊重德意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的领导权。在未来的战争中,三国保证“以一切手段互相支持”。不久,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卖国政府加入了法西斯三国军事同盟条约。
希特勒被他西线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次入侵苏联,他依然寄托于闪电式的速战速决上。他幻想在四个星期,至多两三个月内,解决苏联问题,因此连入侵部队的冬衣都未做准备。他认为德军正处于全盛时期,是有史以来最精良的;而眼下在西线,这支部队只能无精打采地看守海滩,如调往东线定能“击败”苏军。他一再对他的将领说,“必须防止俄国人退入他们国家的腹地”,必须在靠近边境的地方“把大部分敌人消灭,不让他们逃跑”。在这里,希特勒确是头脑发昏。他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相反,他又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苏军的实力、潜力估计过低,他说:“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会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这种前途上……”;“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腐朽的结构就会倒塌下来”。希特勒对苏军的边防应该说是比较清楚的,但他对苏联人民的觉悟、苏军的后备力量、苏联国防工业的潜力、苏联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可以说是十分无知的。
当然,希特勒也是个十分狡猾的赌棍,入侵苏联是他昔日一再玩弄的投机、冒险手法的再现。为了掩盖他的冒险计划,这次他耍弄“声西击东”的把戏,大喊大叫要入侵英国本土,用以掩盖其入侵苏联的真实意图;同时下令,要外贸部门按所订的合同,尽量满足苏联的订货要求,新闻舆论也暂时停止对苏攻击,装出一副“友好”的姿态,用以麻痹苏联。他眉飞色舞地说:“当‘巴巴罗萨’开始时,全世界都会大惊失色。”
但是,希特勒东进时的后顾之忧却一直没有解决,这是令他心烦的事情。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前夕,发生过一件戏剧性的插曲,颇能说明希特勒当时的心情。1941年5月10日(距入侵苏联42天),纳粹党的副手、元首代表赫斯突然只身驾机飞往与德国处于交战中的英国。赫斯在苏格兰汉密尔顿公爵领地跳伞降落。被捉住后,赫斯声称他肩负“元首”重大使命,要求马上会见汉密尔顿公爵。赫斯见过公爵后,又会见几名英国内阁大臣。赫斯要求英德妥协,条件是欧洲大陆由德国主宰,英国的势力范围限于英帝国的版图内。丘吉尔没有理睬,而是把赫斯作为战俘关押了起来(战后被移交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德国副元首,希特勒指定的“第二号继承人”赫斯突然单独驾机飞往英国,在苏格兰汉密尔顿公爵领地跳伞降落。
尽管希特勒耍弄各种手段,施放种种烟幕,但各国的情报机关还是把他的入侵苏联的计划侦察得清清楚楚。最先得悉这一情报的是美国。华盛顿驻柏林商务参赞圣·E·伍德斯有一个能接近希特勒参谋总部的德国朋友。早在1940年8月,那个德国人就向伍德斯提供情报说,希特勒的总司令部正在举行高级军事会议,商讨准备进攻苏联的事宜,“空袭英国乃是一种烟幕,用以掩饰希特勒真正的、计划周密的、准备一个突然凶猛的对俄袭击”。伍德斯还弄到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要点,包括兵分北路、中路、南路的进攻路线、备战工作的规定时限等等。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决定通知苏联。1941年2月中旬,美国副国务卿威尔斯受命把上述情报通知苏驻美大使乌曼斯基,大使震惊,表示马上报告本国政府。3月20日,威尔斯再次向苏联大使强调情报的可靠性。丘吉尔政府后来也向苏联提供了类似的情报。
除此以外,苏联本国的情报人员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具体计划。例如,以德国《法兰克日报》驻东京高级记者为掩护的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在德军入侵苏联前夕从东京向莫斯科报告说:德军将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德军调集的兵力是170个师至190个师(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袭击时,纠集的兵力恰好是190个师,其中德军153个师,其他仆从国共37个师)。情报的精确度几乎是100豫。
那么苏联政府及斯大林的态度和反应如何呢?
从总体上来说,斯大林和苏联政府是看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性的。早在1938年2月,斯大林就说:“如果闭眼不看资本主义包围这一事实,而认为我们的外部敌人如法西斯分子并不企图一有机会就向苏联实行武装进攻,那才真是可笑而愚蠢的”。正因为看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性,一个时期,苏联政府致力于集体安全,只是在和英法的谈判破裂后,才被迫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了防止德国的侵略,1939年苏联又构筑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防线”。在国内,从1938年起,苏联大力加强国防建设。1941年的国防拨款高出1938年的1.5倍。从1939年到战争爆发前,苏联生产了1援77万多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8援3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在加速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苏联又大力扩充军队。1940年苏军新组建了9个机械师,1941年又新组建了20个机械化师。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前,苏联已拥有一支500万人的大军了。其中有170个师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
尽管苏联政府及其领导人清醒地估计到了战争的危险性,并做了许多必要的战备工作,但对希特勒的整个侵略方针和战略部署却估计不足,对希特勒会在短时期内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更是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竭力想避免战争。他对希特勒德国的态度是小心谨慎,甚至迁就退让。1941年3月27日至4月18日。在短短的3个星期中,德机侵犯苏联领空达80次之多,苏联只发个照会表示一下“抗议”,未敢采取有力的自卫措施。一些西方报刊披露德国将进攻苏联的消息时,苏联就立即驳斥说是挑拨苏德关系,是“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妄想把苏联“卷入冲突中去”。当时苏联领导人坚信希特勒不会在短时期内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不相信各国(包括本国情报人员)送来的有关德军将大举入侵苏联的情报。甚至在德军入侵前夕,苏联领导人仍认为这类情报是假的,是“谣言”,是“挑拨”,是有意给希特勒发动战争“制造借口”。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周,即6月14日,塔斯社奉命在《真理报》上正式发表“辟谣”声明,说有关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消息“纯属谣传”,“是毫无根据的”。在希特勒射向苏联的箭即将离弦之际发表这样的声明,无异是自我解除戒备,自我瓦解斗志。
德军入侵前几小时,德军中的一名司务长冒险越过封锁线向苏军报告:德军入侵即在眼前。这时苏联领导人开始紧张起来了。1941年6月22日零点30分,苏国防人民委员命令前线部队进入战斗岗位,处于一级战备。命令说:“1941年6月22日到23日德军可能……正面实施突然袭击。袭击可能从挑衅行动开始”;“我军的任务是:不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使问题复杂化”。这是战备命令,而不是还击命令,而这时距德军进攻不到3个小时了,苏军有的边防部队尚在执行和平时期的日常任务,有的指挥员不在岗位,因此许多苏联部队尚未接到命令战争就爆发了。战争爆发3个多小时后,即6月22日7时15分,苏国防人民委员才下达对德军还击的第二号命令。这种战略性的判断错误,是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