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各自的对策

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各自的对策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件大战事:这日夏威夷时间早晨7时50分,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20分,东京时间8日凌晨3时20分,日本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开始奇袭珍珠港,正式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幕布。日美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斗争由来已久。日本疯狂地侵略扩张势必导致日美冲突。为了执行“大西洋攻势、太平洋守势”的战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件大战事:这日夏威夷时间早晨7时50分,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20分,东京时间8日凌晨3时20分,日本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开始奇袭珍珠港,正式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幕布。太平洋战争称得上轰轰烈烈,然而这场战争的序幕却显得更为惊心动魄。看一看这场战争爆发前几小时的几个场景,人们就会觉得这场战争的爆发真有点悲喜剧的色彩。

12月6日(星期六),夜幕一降临,美国夏威夷的首府檀香山(即火奴鲁鲁)和有“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之称的珍珠港,呈现出一片太平景象:只见万家灯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犹如魔鬼的眼睛在闪烁,舞厅、夜总会里不断传出阵阵刺耳的音乐。美国大兵三三两两地出没于酒楼、夜总会、剧场,有的则搂着日本女郎(夏威夷有15万日裔和日侨)消失在海滨棕榈和矮杉的树荫深处。这时,珍珠港外一艘日本潜艇的潜望镜露出水面,艇长中川肇中佐报告说:“1230(东京时间12时30分,相当于夏威夷日落后30分)露顶,瓦胡岛已遥遥在望……只见珍珠港、檀香山上空灯火辉煌,毫无灯火管制迹象,敌方情况相当平静。”

稍后,即这天的午夜,美国驻东京大使格鲁匆匆赶到日本外相东乡的官邸,要求东乡安排他马上晋见天皇,面呈罗斯福总统的紧急电报。东乡说:“已是深夜了,晋谒天皇的手续只能在明天早晨办理,而且能否晋谒天皇,还要看电报的内容而定。”格鲁说:“那么请拿去看一看吧!”说罢便把电报抄件递给东乡。原来罗斯福已看到美国截获的日本政府的最后通牒的前12部分破译电文,他知道日美战争一触即发,但他不愿意近一年的日美会谈一无所得,因此向格鲁拍发了这封“十万火急的特快”电报。其电文的结尾说:“我衷心希望天皇陛下能考虑一个寻求驱散乌云的办法;同时我相信,我们负有恢复美日两国间传统友谊和阻止世界趋于毁灭的神圣任务。”

外务大臣送走格鲁大使后立即前往首相官邸。东条英机听了东乡的报告后问道:“罗斯福的电报中有什么新的让步?”外相回答说没有。东条听罢便冷笑一声说,“那么就没有什么用了”。接着,他又自言自语地说:“现在这个时刻。轰炸机已从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起飞了。”

就在格鲁向日本转呈罗斯福总统致日本天皇的“十万火急”的电报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特遣舰队已驶抵夏威夷美机巡航圈内,日航空兵都整装待命。这时,担任偷袭的特遣舰队已收到了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拍来的天皇“圣谕”:“皇国之兴亡在此一战,全体将士务必血战到底。以尽天职。”充满着法西斯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将士,听罢“圣谕”,顿时热血沸腾。不久,珍珠港就淹没在浓烟火海中,日本奇袭竟获得了成功。

那么偷袭珍珠港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美国既已破译了日本的电报密码,对日本的意向了如指掌,何以珍珠港遭袭击时美国却一败涂地?要回答这些问题,得简单回顾一下战前的日美矛盾和日美关系。

日美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斗争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都主张推行先侵占朝鲜、后侵略中国的所谓“大陆政策”。美国则打着“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旗号,妄想挟持其实力,挤走其他殖民国家,独占中国。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迫使日本放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德国人手里夺取的部分权益,削弱并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日本不甘心受美国制约,一旦时机成熟就按自己的侵略部署行事。1927年日本抛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亮出了它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1937年它又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悍然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进一步侵占了华北、华南和华东大片领土,直接损害了美英在华的殖民利益;1940年日本公开鼓吹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中国、朝鲜、印度、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都给圈进去了;援1940年9月,日本进一步与德意签订了法西斯瓜分世界的“三国同盟条约”,其目标显然主要是指向当时尚未参战的美国和苏联。

美国统治集团十分明白,日本的扩张行径直接损害着它在中国和远东的利益。日本疯狂地侵略扩张势必导致日美冲突。但是,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美国却显得软弱无力和举棋不定。美国对日政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孤立主义势力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气候;美国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一心想坐山观虎斗,以便从中得利;一部分人则热衷于利用日本去打击和“遏制”苏联,对日采取纵容、绥靖政策;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和1940年闪击西欧后,美国政府认识到纳粹德国是其主要的危险敌人,因此采取了先欧后亚、先大西洋后太平洋的战略方针。鉴于以上的多种因素,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就显得软弱了。

1932年初,日军向锦州推进,美国反对日本南进,但也只是空喊一阵“不承认主义”。1937年七七事变后,美国在发表“维持和平”“切戒在推行政策中使用武力”一类的空话的同时,伙同英国企图在东方重演慕尼黑丑剧,想通过“太平洋国际会议”,牺牲中国,以换取日本的“谅解”,引诱日本去反苏反共。同时,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援助国民党政府以牵制日本南下。1940年德日意三国缔结法西斯“同盟条约”后,罗斯福政府进一步确定了对日四原则:“避免和日本发生冲突;改变以往不与日本对话的态度;保留使用经济压力之权,以使日本恢复理智;敞开谈判大门,于美国在远东的历史地位格局之内力求美日协调。”这就是美国对日本所采取的所谓“坚定而非挑衅”的“建设性和解”。美国之所以对日本采取这种软弱政策,是因为美国统治集团中相当一部分决策人物认为,日本主要是急于想解决“中国事变”,不会马上对美国开刀,而美国首要而又紧迫的防务是在大西洋,至于“在太平洋上的行动要推迟下去”。

罗斯福政府自认为美国手里有张“经济制裁”的王牌,可以利用石油、钢铁等从经济上“套住”日本,使它“恢复理智”。因此美国在高喊“反对使用武力”的同时仍把许多战略物资源源输往日本。有的人甚至荒谬地认为,美国如削减对日战略物资的供应,“不但不会抑制日本,相反,拥有大量未经动用的战略储备的日本,反倒会铤而走险”。这无异说,对日侵略纵容、绥靖“有理”了。

为了执行“大西洋攻势、太平洋守势”的战略方针。美国向日本频送秋波,一心想调整日美关系。1940年11月,美国“民间代表”、纽约天主教主教华尔什和副主教德劳特跑到东京,向一大批日本军政要员游说,调整“美日邦交”,妄想以牺牲中国来换取日美妥协。

日本军阀向来十分狡诈,他们摸清了美国统治集团的意向后,就将计就计,迅速做出反应。他们明白,这时的英国被拖在欧洲战场,自身难保,根本无力顾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美国如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欧洲战场去,这更有利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行动。他们也很清楚,日本在亚太地区侵略扩张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日美一战势在必行。但是在向美国开刀以前,日本认为可以利用美国来迫使蒋介石投降,以便自己能从中国战场抽出身来全力“南进”,同时可以利用“和谈”来麻痹美国,掩盖自己的“南进”备战和偷袭行动。鉴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当美国向日本放出“日美”和谈的试探性气球后,日本马上响应。一方想做笔交易,一方玩弄假谈真打,日美和谈就在这种背景下鸣锣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