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苏军已把德寇逐出国门,并推进到了东欧各国和德国的东普鲁士。同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军处于东西夹击的困境中,败局已定。斯大林提出,1945年苏军在欧洲的最后使命是和盟军一起,“把法西斯野兽打死在它自己的洞里”。这时,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欧战结束后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条件等问题,显得更为实际和迫切了。同时,由于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美、英、苏三大同盟国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了。为了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消除引起盟国间摩擦的一些分歧意见、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三大盟国间觉得有必要召开一次新的“三巨头”会议。
1944年7月19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鉴于事情进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我认为,应该在相当近的将来由您、首相和我举行一次会晤。”斯大林说要亲自指挥红军作战,不能分身,没有立即同意。10月5日,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信中说:“我相信您了解,在这次全球战争中,不论是军事的或政治的问题,美国没有不关心的。我坚信,我们3人,而且只有我们3人才能够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罗斯福在这里表述的大国主宰世界命运的情绪是够强烈的了。同年12月,美、英、苏三国经过外交磋商,决定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召开战时第二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在三个首脑中,面对已经出现的美苏两个巨人,丘吉尔忧心如焚。他施展其政治手腕,竭力想恢复欧洲均势。他一方面拉拢美国,另一方面想给日益扩大的苏联影响规定一个双方能接受的限度。雅尔塔会议前,丘吉尔分别与罗斯福、斯大林会谈就是他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1944年9月,丘吉尔与罗斯福举行第二次魁北克会议,着重讨论了德国问题。丘吉尔建议,战败后的德国划分为三个占领区,东区为苏占区,西南为美占区,西北为英占区。奥地利由西南区划出,单独成为一个“实体”。罗斯福原则上接受。
10月,丘吉尔又风尘仆仆地飞往莫斯科,和斯大林会谈。哈里曼作为罗斯福的观察员列席会议。丘吉尔和斯大林会谈的重点是巴尔干和波兰问题。对于巴尔干的势力范围,双方达成了非正式的谅解;但在波兰新政府的组成和波兰疆界问题上,双方分歧很大,未能达成谅解。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和丘吉尔、斯大林的莫斯科会谈,在相当程度上为雅尔塔会议做了准备。1945年2月4日至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了8天影响深远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英代表团商定先在马耳他会合,然后再一起飞往雅尔塔。哈里曼在《特使》一书中回忆说:“1945年2月2日星期五早晨,罗斯福到达马耳他。这时,他只有不到10个星期的时间好活了。他那憔悴而衰弱的面容,使丘吉尔和哈里曼均为之吃惊。”
雅尔塔会议主要就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在三方做了些让步、妥协后,会议最后就上述几个问题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
雅尔塔会议上的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哈里曼说罗斯福面容“憔悴而衰弱”。丘吉尔也感“吃惊”。两个多月后罗斯福就去世了。
1.处置德国问题。会议首先讨论处置德国问题。三国首脑很快在原则上达成同意分割管制德国的协议,并决定在德国被占领后成立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后来罗斯福提出从英美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作为法国占领区。丘吉尔从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出发,大力支持美国的建议。斯大林开头极力反对,认为法国在战争中贡献很少,后来虽勉强同意,但拒绝法国参加对德管制委员会。经罗斯福从中斡旋,斯大林不再坚持。最后会议达成把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的协议。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苏方提出应确定德国赔偿总额以200亿美元为讨论基础,按战胜国贡献大小和损失大小这两个原则分配,苏联应取得总数的一半,约100亿美元。赔偿可以实物折合成金额的形式进行。丘吉尔表示反对。罗斯福又以和事佬的姿态出现,提议赔偿问题提交赔偿委员会去继续讨论,把分歧暂且搁置一边。
2.波兰问题是会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苏方提出,战后波兰的国界,东边基本按“寇松线”划分,西边可延伸到西尼斯河,以补偿波兰在东边失去的土地。鉴于现实情况,美英同意波兰的东界大体以“寇松线”划分,但西界不肯一下子确定下来,罗斯福想拖到即将成立的联合国去解决。美国提出,除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所有国家应成为创始会员国外,还要包括8个没有同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认为,这是美国企图在新的国际组织中为自己增添追随国。作为对策,苏联提出要把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也列为创始会员国。美英代表感到震惊。为了不致使会议破裂,这一问题也留待以后再商讨解决。在斯大林的坚持下,会议达成协议:“三国政府的首脑认为:波兰的东疆,当依照寇松线,而在若干区域应做出对波兰有利的自5公里至8公里的逸出。他们承认:波兰必须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上的让予。他们觉得关于这些领土上的让予的范围,当于适当时机征询新波兰的全国统一的临时政府的意见,并且觉得关于波兰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这样,波兰东界基本确定,但西界实际上仍是悬而未决。
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会上一度形成僵局,后来总算达成一般原则性的协议:苏联支持的由波共组成的波兰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大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民主领袖”。所谓民主领袖,主要是指原流亡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的成员。至于如何改组,首脑会议委托三国外长去与波兰有关方面具体磋商。
3.联合国问题。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美、英、中三国分别在华盛顿附近一所古老的庄园——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具体讨论和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会议原则同意该国际组织由四部分组成: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全体大会;由大国担任常任理事和大会选出的较小国家担任非常任理事组成的安理会;秘书处;国际法庭。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有两个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一是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争论焦点是在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一方的情况下,该理事国应否拥有否决权。由于苏联坚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拥有否决权,致使这一问题暂时搁置。另一个问题是哪些国家应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美国提出,除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所有国家应成为创始会员国外,还要包括8个没有同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认为,这是美国企图在新的国际组织中为自己增添追随国。作为对策,苏联提出要把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也列为创始会员国。美英代表感到震惊。为了不致使会议破裂,这一问题也留待以后再商讨解决。
雅尔塔会议就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未解决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协商讨论,做了妥协的解决。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罗斯福提出,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明确规定,提交安理会审议的“准司法性”的争端议案,“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关于创始会员国,由于苏联的强烈要求,美英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4.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早在1944年12月14日,美驻苏大使哈里曼就奉命与斯大林商谈,美国原则上接受苏联的要求。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私下又进行会谈,达成了协议。2月10日雅尔塔第七次全体会议之前,苏方向美递交了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斯大林修定,11日邀丘吉尔共同签署协议文本。协议规定: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做出了直接损害四大同盟国之一的中国的主权的决定,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一种表现。参加会议的美方翻译查尔斯·波伦事后说:“对雅尔塔协定的中肯的批评是:它是背着我们中国盟友订立的。”直到1945年6月14日,继任罗斯福职务的杜鲁门总统才指令赫尔利将有关内容通知蒋介石。
雅尔塔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大盟国又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最后加快击败德日法西斯,无疑起了重大作用。但这次会议明显地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同时,这次会议对战后国际间的许多矛盾与冲突播下了种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根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协议和安排,在雅尔塔会议闭幕两个多月后,即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召开。中、美、英、苏作为旧金山会议的发起邀请国。出席会议的有50个国家282名代表。美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力务卿斯退丁纽斯,英国首席代表是艾登,苏联首席代表是莫洛托夫,中国代表团代表共10人,首席代表是宋子文,10名代表中有中共代表董必武。在会议进行过程中,苏、美间有过激烈的争斗,冷战阴影已显现。最终会议还是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机构。中国代表董必武也签字同意联合国宪章。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